中關村下海第一人是誰?
中關村的中國硅谷
中關村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中心把時間撥回到1984年,科研院校雲集的中關村,民營科技創業潮已經蔚然乘風,陳春先、王洪德、陳慶振……大批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下海”創業,在中關村進行將高新技術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擴散”試驗,主要是生產元器件等電子產品。白頤路(現為中關村大街)上出現了以“兩通”、“兩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開發公司。有人指責陳春先等“下海”科技人員的做法是不務正業,干擾了科研秩序,還有人指責白頤路上倒買倒賣、騙子當道……夏天結束時,《北京日報》農村部的記者任稚犀對中關村現象進行了詳細調研。不過,這位記者對中關村不是嘆息,而是吶喊。“百家爭鳴,議論頗多。然而有一點是一致的。”這位記者在報道里寫道,“靠科技起飛,開創中國式的硅谷。”“堅冰已經打破,道路已經開通。”這一文章發表在1984年9月11日的《北京日報》頭版,題目就叫做《開創中國式硅谷的探索》。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稱中關村為“硅谷”的報道,任稚犀也成為在公開媒體上把中關村稱作“中國硅谷”的第一人。中關村管委會在《大事記》描述:(《北京日報》的這篇文章)介紹了中關村地區開始形成“電子一條街”的情況,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到年底,各種高新技術開發公司迅速發展到40多家,當年營業額1800多萬元,由科技企業搭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骨架基本形成。這一年後來被人們稱為中國的公司元年。在北京,在中關村,萬潤南創辦了四通公司,柳傳志也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科技公司,這就是聯想的前身。除了聯想和四通之外,在深圳,王石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萬科的前身);在山東,張瑞敏接管了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後來這家工廠的名字叫做海爾;在廣東,健力寶公司成功地把自己的飲料帶到了奧運會上……4年後的1988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中關村開拓中國式硅谷的探索,得到了政府層面的高度肯定。
中關村電腦城發展史
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想到聯想、百度等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裡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裡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莊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屯”。
把時間撥回到1984年,科研院校雲集的中關村,民營科技創業潮已經蔚然乘風,陳春先、王洪德、陳慶振……大批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下海”創業,在中關村進行將高新技術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擴散”試驗,主要是生產元器件等電子產品。白頤路(現為中關村大街)上出現了以“兩通”、“兩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開發公司。
有人指責陳春先等“下海”科技人員的做法是不務正業,干擾了科研秩序,還有人指責白頤路上倒買倒賣、騙子當道……
夏天結束時,《北京日報》農村部的記者任稚犀對中關村現象進行了詳細調研。不過,這位記者對中關村不是嘆息,而是吶喊。“百家爭鳴,議論頗多。然而有一點是一致的。”這位記者在報道里寫道,“靠科技起飛,開創中國式的硅谷。”“堅冰已經打破,道路已經開通。”這一文章發表在1984年9月11日的《北京日報》頭版,題目就叫做《開創中國式硅谷的探索》。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稱中關村為“硅谷”的報道,任稚犀也成為在公開媒體上把中關村稱作“中國硅谷”的第一人。
中關村管委會在《大事記》描述:(《北京日報》的這篇文章)介紹了中關村地區開始形成“電子一條街”的情況,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到年底,各種高新技術開發公司迅速發展到40多家,當年營業額1800多萬元,由科技企業搭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骨架基本形成。
這一年後來被人們稱為中國的公司元年。在北京,在中關村,萬潤南創辦了四通公司,柳傳志也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科技公司,這就是聯想的前身。除了聯想和四通之外,在深圳,王石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萬科的前身);在山東,張瑞敏接管了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後來這家工廠的名字叫做海爾;在廣東,健力寶公司成功地把自己的飲料帶到了奧運會上……
4年後的1988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中關村開拓中國式硅谷的探索,得到了政府層面的高度肯定。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國務院先後5次做出重要決定。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它就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批覆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8條決定。
2009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掀開了中關村發展新的篇章。
《批覆》指出,要加快改革與發展,努力培養和聚集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關村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中關村的科技發展和創新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臺階,使中關村成為具有全球影響......
誰將引領中國走進“創時代”
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積澱,在當下的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量已經具備。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強調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把全社會每一個細胞都激活,整個經濟機體會充滿生機,進而匯聚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誰將引領中國走進“創時代”?這需要立足本土,並從“世界的尺度”來規劃航線。作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中關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為中國新經濟發展尋找新鑰匙的重擔。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1
在世界東方聳起的這個經濟增長極,正逐漸憑藉著創新的思維改變著未來發展的格局。
也許,後來者比我們更能估量,盛景2016海外母基金對於當下這個時代到底意味著什麼。中國人不是奔波於世界各地去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是憑藉手中的資本成為全球頂尖創新資源的發現者和培育者。盛景網聯這家誕生於北京中關村的企業,在中國轉型的關鍵時期,展示出了不甘寂寞的全球孵化的決心和魄力。
近年來,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中國承擔了拉動增長的重任。2009年到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左右。
美國《世界郵報》曾經斷言: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潛在影響。18、19世紀,英、法、德等國崛起,人口是千萬級的;20世紀美、日等國崛起,人口是上億級的;而21世紀中國的崛起,人口是10億級的,比此前崛起的大國人口總和還要多。
當前,世界正處於一種全新的狀態。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到來時,能否儘快融入從而引領科技創新創業浪潮,將成為改變各國發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並將影響未來世界的走向。縱觀發達國家的歷史,無論是美國的硅谷模式、還是德國模式或是日本模式,都是由創業作為第一要素驅動的,並從“大眾創業”階段發展到“大眾創新”階段。
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積澱,在當下的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量已經具備。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強調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把全社會每一個細胞都激活,整個經濟機體會充滿生機,進而匯聚成巨大的推動力量”。
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誰將引領中國走進“創時代”?這需要立足本土,並從“世界的尺度”來規劃航線。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創業的高地與地標,中關村在和世界各地創業者的競技和交流中,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為中國新經濟發展尋找新鑰匙的重擔。
2
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會想到,今天遍佈全國的2300多家眾創空間的熱潮,竟然是由中關村一家咖啡館引發的。這家名叫“車庫”的創業咖啡館,體現了新一代創業者對於美國硅谷的嚮往,也串聯起了中關村大街的前世今生,併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增添了砝碼。
上世紀80年代,北京海淀“白頤路”,一些零散的科技公司,就像嚴冬中掙扎著鑽出土地、透一口氣的野草,讓中關村成為砸碎舊體制鎖鏈的改革先鋒;90年代,白頤路改名“中關村大街”,但更多人記住的是“電子一條街”,一大批科技人員營造的下海潮,讓中關村的創業之火照耀了神州大地;如今,創業咖啡的香氣在這裡彌散到整個中國,中關村誕生了我國規模最大、資源高度聚集的“雙創大街”,成為了引領中國走進“創時代”的精神地標。
一條街,“3張名片”,不同的“創業英雄”,相同的精神內核。不管時空怎麼改變,“孵化未來”的夢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
就像wifipix創始人閆文聞所說的,“以前,一塊牌子掉下來,砸到10個人,9個是大學生;現在9個是創業者。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不需要關係,不需要背景,一批創新型孵化器,正為新一代創業者的勃勃雄心尋找安放之處”。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也就是中國的“雙創......
重大發明,急急急!!!!!以前的
新中國20大科技事件
新中國第一個科技規劃
毛澤東在1956年1月中共中央關於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叫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愚蠢無知的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要有大批的高級知識分子,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識分子。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
1956年,周恩來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12年規劃》),600多名各種門類和學科的科學家參加編制這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科技規劃。規劃的指導方針是“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從13個方面提出了57項重大科學技術任務、616箇中心問題,並從中進一步提出了12個重點任務。最重要的是確定了6項緊急措施,亦即原子能、導彈、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技術。此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而且對我國科研機構的設置和佈局,高等院校學科及專業的調整,科技隊伍的培養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體系和方法,以及我國科技體制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2年科技規劃”,是中國科技界公認的重要里程碑。
大慶油田——中國扔掉貧油帽子
1964年5月,彭真視察大慶油田,聽王進喜介紹情況
“鐵人”王進喜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境內的一口探井噴出了工業油流,根據地質勘探資料推測,這裡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慶典前夕,因此取名為“大慶油田”。
1960年初,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石油科技人員和四萬多名職工匯聚大慶,掀開了大慶油田勘探開發大會戰的序幕。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批英雄式的人物湧現出來。中國的石油工作者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僅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這座大油田。
到1963年底,隨著一罐罐石油源源不斷地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宣佈:中國已基本實現了石油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從1976年到2003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年產5000萬噸以上,累計生產原油17億多噸。如果把這些原油用60噸的油罐車裝滿,連接起來可繞赤道近10圈。
中國揭開“太空時代”序幕
地地近程導彈
長二丙
探空火箭,其主要任務是把科學儀器、試驗部件或實驗生物等送到高空,以測量、獲取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研究自然現象的發展變化和試驗新技術的可行性等。
1960年2月19日,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試射成功,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這是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取得的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T—7M”火箭是計劃研製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製的目的在於掌握火箭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創造技術保障條件和培養火箭技術隊伍,主要用以研究液體燃料火箭的各項技術和摸索火箭發射場的建設經驗等。
這枚火箭的起飛總重量190公斤,總長度5345毫米,箭體直徑250毫米。火箭飛行高度8—10公里。
在此之後,我國探空火箭技術迅速發展。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以及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等等相繼發射成功。現在,我國火箭已將多艘神舟號飛船送入太空,中國的太空時代已經來臨。
斷手再植
當年的陳中偉醫生
斷手斷肢再植,一直是國際醫學界關注的重大課題。1903年國外就開始了動物實驗研究,但直到1963年,這一個重大課題才在幾個中國人的手中被突破了。陳中偉、錢允慶等幾名中國醫師成功接活了一隻完全斷......
八年級地理
1A.A.B.C.D.
2本區為何區(多數是農產品粗加工)
3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歷史久,是主要重工業基地
4京唐港,便於出口,雙直轄市,科技園區多,交通便利
5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中關村無疑是中國版圖上一塊特殊的區域,這兒有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68所高等院校,以中科院為代表的200 多家研究所及38萬科技人員,有322名兩院院士在這兒工作和生活,有以亞洲第一大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為代表的圖書館群落……完整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設計體系,雄厚的科學、教育、文化、人才資源使中關村成了全世界屈指可數的知識與人才的密集區之一,這是中關村發展的資源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在這一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開始相互滲透,許多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發開始相互銜接,教、產、學、研間的聯繫日益密切,各種資源已被逐步盤活,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中關村已找到了一條參與國際競爭、與世界科技、經濟同步發展的道路,培養積蓄了不竭的動力,具備了發展知識經濟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
(二)創業者走向成熟,職業經理人出現
科技企業家隊伍無疑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關鍵,過去的20年間,在中關村這一地區,逐漸形成了產生企業家這一稀缺資源的環境。中關村20年的創業史,湧現出一批成功的創業者,這些人具有科學家的頭腦和強烈的市場意識,是當今國內企業家隊伍中的精華。他們普遍能在困境中堅忍,並且在困境中造就了善於抓住機遇,開拓市場的能力。
這些成功的創業者,不僅給中關村一個成功的企業,也給中關村的後來者一個成功的身影,賦予了中關村一種勇於創業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活動和經營業務的專業化,帶所有者色彩的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職責分離,職業經理層逐步出現。
創業者的穩定與成熟職業經理人的出現,為中關村下一步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三)企業的技術創新漸成體系
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企業始終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其廣泛深厚的科技背景,是實現技術創新的保證;其面向市場、自主決策、承擔風險的運行機制,決定了這些企業必然關注產品和技術服務的商業價值。事實上,同國際高技術企業一樣,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從根本上來說是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
中關村的企業由創業初期為引進技術而扮演外國公司的“代理商”的角色,進而通過消化吸收成為了“外國企業的競爭者”角色。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中關村的企業已開始注意從全球角度考慮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從二次開發為主轉向技術引進與自主研製並重。大型企業普遍建立研究與開發(R&D)部門,或者合併、兼併科研機構,實現R&D活動內部化,北大計算所、中科院計算所已分別成為北大方正、聯想集團的研發機構。建立和加強企業內部的R&D活動,既是企業發展的自然趨勢,也是激烈競爭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中關村大多數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這不僅使企業保持了生機與活力,更為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四)資金籌集與融通漸成多元
中關村企業的資金來源在走過了創業初期以“自籌”為主到漸有知名度後,越來越多地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再到四通、聯想、方正等企業先後在香港上市,開民營高科技企業境外融資的先河,大大拓寬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運作渠道。
目前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的步伐加快了。近兩年,在北京市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下,北京已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融資網絡體系。該體系包括中美合資北京太平洋優聯技術創業有限公司等3個風險投資公司,北京市財政、科委、試驗區管委會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共同運作的3個擔保基金等,該網絡的建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