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看美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教育制度極不認同,我總是認為中國的孩子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苦最累得一群。放眼望去,滿大街花樣繁多的補習班、啟蒙班、輔導班層出不窮,支撐起了龐大的教育產業,已經成為新“三座大山”中可能最重的一座,不僅壓得家長擡不起頭,孩子更是苦不堪言。 最近看到一篇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文章,頗有感觸。我們從小有誰受過這樣的教育嗎?我們有了孩子會這樣教育他或她嗎?中國有太多的從娃娃抓起,諸如外語、諸如電腦,甚至足球,可是最應該從娃娃抓起的究竟應該是什麼,是否應該是健全的心智,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想象,真誠自信以及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胸懷。美國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見仁見智,可以有一百種說法,但這個國家的文化及由此催生出的教育制度,應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全文轉貼如下:看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 1. 最喜歡誰和最不喜歡誰 老師: 你們喜歡故事裡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 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l 2. 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 老師: 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 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 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 (全班大笑) * 3. 繼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壞人 老師: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 (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 為什麼?學生: 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 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 4. 我們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師: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 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 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 是的! 老師: 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 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 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 5. 要愛自己 給自己機會 老師: 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 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 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那些區別??

很久以來,人們都接受這樣的觀點:中國學生創造能力遜於美國學生,但基礎知識的紮實卻遠強於後者。

然而,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卻給了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人當頭一棒:“這都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認為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得有多好!”

丘成桐說:“能進哈佛大學的中美學生應該是這兩個國家最好的學生。而兩類最優秀的人相比,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絕對不會遜色於中國學生,相反要強很多。“

”在美國比較好的中小學校裡,中國學生唸的功課,他們也都是要學的,而且學得很靈活,絕對不是像中國那樣填鴨式地教。一些好的學校,十一、十二年級學生的微積分已經做得非常漂亮,但聽說國內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學微積分。“

丘先生清楚地記得 :有一次,幾個來自國內一頂尖大學的學生找到他,求教一個幾何方面的問題。丘成桐感到很奇怪,他們問的是一個微分幾何方面的古典問題,是學生們在讀本科時就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這還能說中國學生比國外學生學得好嗎?“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則認為:中國的教育態度與美國的教育態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偏重於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紮實,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

中國式與美國式的教育,不能講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要因人而異。在教學過程中,對於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新,對於美國學生,應該讓他們打好基礎,這樣互相彌補,是最恰當的。換一種說法,對天資高的人,美國教育會好一些,而對於大多數的學生,基本上講,中國的教育哲學是比較好的。

楊振寧的結論是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沒有完全改變的必要。

有人以中國學生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的卓越表現來反駁丘成桐的觀點,“國內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孩子多厲害呀,連著多年佔據金牌霸主的地位。美國孩子能行嗎?”

然而,早在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就有學界專家告誡,別被“奧賽”的光環矇蔽。中國之所以能在數學“奧賽”上年年豐收,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選手都是層層選拔的,並在賽前經過了嚴格的強化訓練。這種強化訓練可以用“殘酷”一詞來形容。在學校往往是採取數學教師輪番轟炸的方式,即競賽選手停止了其他所有學科的學習,整天從早到晚不休息,十幾名數學老師輪流輔導,出難題怪題考試,同一題型進行反覆的多角度的練習,直到所有老師無題可出,甚至數學老師都被難倒,無法解答,還不罷休。在國外,參加”奧賽“是自由的,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組織得這麼好。在我國,各種”奧賽“都帶有明顯的應試教育痕跡,不再是培養興趣的活動。這樣培育出來的數學苗子,他們多半會“告別”數學舞臺。“在‘奧賽’中獲獎的不少人不願繼續從事數學研究,個別人甚至表示一輩子不願意再接觸任何數學符號。”北京師範大學劉兼副教授說。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重大意義之一,本是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訓練,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訓練尤為重要。數學不僅要教會學生運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有嚴密的思維邏輯,有靈活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在中國的奧賽熱,卻漸漸背離了其初衷……

面對以上困惑,本刊近日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伍新春教授和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學家、前美國教育協會主席、現伊利諾依大學閱讀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安德森先生。

在採訪中,我們瞭解到,實際上中美教育差異不只存在於大學、中學,更存在於小學和學齡前幼兒時期。美國人重在開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父母管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孩子到了18歲,要和父母脫離得乾乾淨淨嗎?答案卻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學的美國女孩。這個女孩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為了照顧愛女上學,這對夫婦不僅辭了工賣了房,還把家乾脆搬到了哈佛大學附近並在波士頓重新就業。瞧吧,兒行千里母擔憂,上了大學的美國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寶貝兒。在美國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國人就是那些美國父母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美國父母對我心靈觸動的最大之處是,他們教育孩子一般會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對孩子採取量體裁衣的方法。無論是誰,只要一談教育,特別容易走進條條框框的說教。基於此因,我以幾個真實的故事來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這個問題。泰勒和克拉是兩位可愛的美國女孩兒。遺憾的是,她們兩人分別患有語言和視物障礙。雖然醫生的治療緩解了她們各自的症狀,但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恢復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說話發音不清,克拉閱讀特別困難。在學業上,不管怎麼追趕,她們也趕不上同齡的健康人。放棄她們的教育嗎?這不可能。那可怎麼禰補呢?我想,她們的父母肯定相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結果呢,泰勒在四歲時被扔進了游泳池,克拉在六歲時被送進了體操館。經過她們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這兩位女孩現在分別變成了游泳和體操健將。記得有人說過,不管是誰,至少有一樣應該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雖然語言和閱讀不盡人意,但她們卻做到了在體育方面出色。美國全民熱愛體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白蘭蒂是個早產兒,長得又瘦又小,她的母親又是個單身媽媽。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總是令人擔憂。雖然美國全民熱愛體育,但如果想讓白蘭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樣在體育方面有所建樹,實在是難為這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兒了。在白蘭蒂五歲時,她的媽媽開始為她設計未來,主攻小提琴和舞臺表演成了白蘭蒂課後的主要功課。每次,當白蘭蒂就讀的學校有舞臺劇上演時,在臺上蹦蹦跳跳的,總會有白蘭蒂活潑的身影。也許是舞臺表演的經歷,增加了白蘭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後,她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並榮獲競選勝利。最近,白蘭蒂代表美國中學生,帶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歐洲巡迴演出了一圈。白蘭蒂出色的才藝和領導才能,肯定會為她幾年後申請大學時添上亮麗的一筆。也許你會問,除了體育和音樂,美國父母就不抓孩子學習嗎?當然抓啦,美國父母也有分數掛帥的思想。而且,他們一旦抓起來,他們的那股認真和執著,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國護士,也許是職業習慣,她每天進進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條。尼娜堅信,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如私立學校。於是,她先把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送進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又幫助寶貝兒子擠進了競爭極其激烈的培養神童的學校。當我向她討教育兒祕訣時,她為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閱讀與詞彙的寫作書,數學和科學習題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叢書出色,她講的條條是道。我想,以抓學習為主的中國父母們,也不過如此吧。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父母並不完全以抓學習為主。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是他們典型的育兒經。此外,無論是對孩子的體育,音樂,學業訓練,美國父母比我們中國父母更愛鼓勵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類似鼓勵孩子的話,常常會從美國父母的嘴中脫口而出。和美國父母相比,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普遍要求相對嚴格。以我本人為例,我對自己孩子的鼓勵常常做的很不夠。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樂觀鼓勵法,值得我們借鑑。與中國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國父母與中國......

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蔔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是以商量的口氣說,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瞭解。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溼了,碗不但沒有洗乾淨,而且還摔碎了一個。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汙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乾淨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乾淨。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澳大利亞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乾淨。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干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裡,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週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澳大利亞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抱怨、呻吟,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裝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澳大利亞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

美國人怎麼教孩子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一:

來美國前,我就對美國人不打不罵,卻能教育好孩子這一點很好奇。在美國,體罰、言語羞辱或其它手段,造成孩子身體或心理傷害,當事人要受法律懲罰,父母當然不能例外。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二:

美國人認為成材,不僅僅指學業上的成就,應該包括廣泛的含義:遵紀守法、誠實誠信、禮貌修養、團隊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三:

中國媽媽是孩子的“護身符”,護短、寵孩子是媽媽的“專利”。

然而,在美國卻不是這樣。美國人認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媽媽對孩子地一生有很大地影響。在美國,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打電子遊戲、請小朋友到家裡參加都事先要要向媽媽請示,並做出“預算”。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四:做錯事是要道歉的。

就餐地時候,我一屁股坐在主人家的孩子想坐地位置上。小傢伙就開始鬧:“那是我地地方,我要坐那裡。”異性主人趕緊過來勸,小傢伙還是鬧,男主人變得嚴肅起來:“不聽話,就回到自我地房間裡去!”小傢伙還真倔,流著淚衝上了樓。我連忙說:“沒關係,換一下位置吧!”異性主人卻說:“不行,這樣會寵壞孩子的。”過了十幾分鍾,小傢伙下了樓,男主人問:“準備好了嗎?”小傢伙重重地點了點頭,低著頭向我道歉。這時候,男主人與異性主人先後放下餐具走過去深情地吻了吻小傢伙。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五:美國媽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哭鬧的。

剛到休斯敦,我們到超市去採購生活用品。有一個美國母親牽著一個大約兩歲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拿著一個玩具衝鋒槍坐在地上哭鬧:“我就要這個!我就要這個!”媽媽哄了幾分鐘,似乎並不見效,於是雙手抓住小男孩的肩膀把他提了起來,嚴厲地說:“小彼得,看著媽媽地眼睛,媽媽說不可以!”小男孩並不擡頭。這位美國媽媽更嚴厲了:“彼得,把頭擡起來!”小男孩緩緩地擡起了頭,看著媽媽。幾分鐘後,小男孩似乎讀懂了媽媽的眼神,乖乖地把玩具槍遞給了媽媽。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六:孩子永久是父母地驕傲。

給我們講課的約翰是一個四十多時的離了婚、除了專業就沒有其他愛好的男人,他經常拿出一個幼稚地圖漫集讓我們看。說實話,那些圖漫簡直就是塗鴉,有些還能辨認出是隻鳥或者房子,有地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可是約翰卻把它看為寶寶,逐一給我們說明這是孩子幾時地作品,讓人充分感受到孩子永久是父母地驕傲。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七:美國父母很關注孩子和孩子是好朋友。

在我們回國前,美國同辦組織我們去旅遊。一個領隊地高管似乎心事重重,不斷地撥打手機。我們都以為是他家裡出了什麼大事,後來才知道,他兒子在那天參加小區裡地足球比賽。我們加出一口氣:“什麼事啊!不就是孩子們鬧著玩嗎?”縱然如此,最終孩子還是沮喪地向父親彙報了他們地戰況。這位父親聽完後笑著安慰道:“這麼激烈啊!我的寶寶!可惜我沒能看到,對手太厲害了!下次,我們再加油,一定能夠打敗他們!”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專家看點八:美國孩子沒有中國父母想象的那麼自由。

朋友從休斯敦培訓回來,幾個好友前去接風,幾個三四十時地人也不知如何就談起了孩子。大家一致要求朋友談談他所見到的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朋友說:“美國的孩子沒有我們想象地那麼自由,那麼散漫。他們地父母給他們定了許多‘清法戒律’。”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我們來看看美國人教育孩子的五節必修課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必修第一課:尊重他人。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在美國,個人及其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從小遵從規矩,不至於讓一些壞習慣長大後害人害己。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孩子......

外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蔔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是以商量的口氣說,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

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瞭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溼了,碗不但沒有洗乾淨,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汙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

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乾淨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乾淨。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溼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溼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乾淨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澳大利亞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乾淨。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干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裡,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

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週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決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出了意外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澳大利亞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澳大利亞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抱怨、呻吟......

美國人的家庭教育理念 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對比了一下,看來中外父母對錢財也有不同的愛的表現方式。接下來,看看美國教育專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一、讓孩子們接觸到錢——讓孩子自己安排零用錢,幫孩子提早有計劃的儲蓄和消費 一般而言,大部分美國人對錢沒有“銅臭”的思想,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美國的父母認為憑勞動獲得收入是一種生活教育,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也不能有坐享其成的觀念,應該有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自我要求的責任感。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教導小孩通過正當手段賺取收入並且學習如何理財。 二、教導孩子面對慾望——用自己賺的錢買心愛的東西更有成就感 孩子們是充滿好奇的,特別是在玩具店裡,琳琅滿目的新奇玩意兒真讓人難以抗拒。當孩子向你投以渴望眼神時,父母親不必拒絕說:“不買,太貴了!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來制止孩子的慾望。在專家看來,這時可以把玩具從架子上拿下來,告訴孩子這樣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再問問他:“你打算怎麼得到它?”之後,幫著孩子一起計劃怎樣存錢來購買。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量力而為,有計劃地消費並且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東西。 三、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得到”父母理財的好習慣 現在的消費和儲蓄的方式改變了,孩子們不容易看到父母親如何處理金錢。專家認為,家長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看得到“的理財習慣,比如:把旅遊基金存在玻璃罐子裡,帶著寶貝們一起體會“積沙成塔”的成就感。同時,家長們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為了金錢而爭執,免得讓孩子們從小對金錢形成負面的印象。 四、學習“給予”的快樂——帶著孩子學習如何發揮金錢的價值,幫助他人 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不只是教他們怎麼“得到”財富,更應教他們如何“給予”,讓金錢的價值不只體現在滿足慾望,還要成為幫助他人的手段。例如,可以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奉獻習慣,把零用錢中一定的比例存起來作為慈善用款,當金額達到一定數量後,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讓他們親自體會什麼是“給予”以及“給予”給他所帶來的感受,同時,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捐款用在什麼地方、幫助了多少人、發揮了多大效果,最終讓孩子真正體會並養成“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觀。 以上這些美國人的做法,能夠給我國的家長們一些啟發嗎?至少,它應讓我們明白,教孩子做金錢的主人和好管家,比替孩子賺錢,讓他們坐享其成更重要!中國第三方理財網聲明:轉載上述內容,不表明證實其描述,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看看外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從諸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天才之所以為天才,並不是由於他們生來所具有的天賦所致,而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創造的興趣和熱情的幼芽沒有被抹殺和踩掉,並得到了順利成長的結果。

本文試就借鑑國外家庭教育的一些成功經驗,結合國內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足,取長補短,淺顯的談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美國:“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 美國父母教孩子做家務,每週一次貼出要乾的家務勞動內容。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某一孩子去幹,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流幹某些活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乾的工作;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當然,在國內, 現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但也要讓獨生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是做父母的偷懶,重要在是培養下一代的“勞動光榮”的思想。現在國內城市的小孩大多是在網吧長大,動不動說別人“農民”、“垃圾”,而那雙手除了會高強度、長時間的點鼠標和敲鍵盤外,什麼也不會做也不得去做。

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以為“兩代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使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現在大多數家長是把子女當作朋友來交流,父母的絕對權威相對縮小了。筆者要讓小孩做什麼(有意識地讓他做點小事,如關門,倒茶)時,會蹲下來細聲細語和他說,他做到了,就教他在我對他說“謝謝”時,要說“不用謝”。有時他會說“這是爸爸做的事”而不願做時,我就會試著說服他去做。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家長乾脆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讓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溼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而國內的家長從小不讓自己的孩子處理自己的事務,只讓孩子讀書讀書再讀書,如此培養了一些讀死書的機器,也讓我們的社會製造了 “大學生不懂如何洗衣,竟主動申請退學”以及“大學生將衣服寄回家讓父母清洗”諸如此類的新聞。

加拿大:“讓孩子學會玩” 在家裡孩子們很少有家庭作業,沒有父母關於學習的喋喋不休,他們注重的是讓孩子能整天輕輕鬆鬆,做遊戲、玩玩具,在玩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這一點和國內家庭教育格格不入,也就是說這在我國大多數家庭中是萬萬行不通。前幾年還有父母為了學習成績竟活活棒打親生兒子致死,當然這是特例。

日本:“讓孩子獨立自主” 為了增強兒童的生活自理觀念,家長有意識地讓兒童學會判斷是非,做出選擇,如去商店購買玩具,家長事先會定出一個金額,讓小孩子有自行決定買什麼;家裡準備外出旅遊,也會徵求一下孩子的看法。日本孩子到了初中後,大部分衣服他們自己能夠獨立地上街購買,而且會貨比三家,精打細算。大多數國內家長會說我們自己還做不好家庭理財這點,更怕商家騙了小孩,所以我們第一次自己自由支配錢財是自己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時,這時再開始國外從小就進行了的鍛鍊,經歷他們小時候就體驗過的經歷。

以上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們和國外在家庭教育中的差距,一個人的成就大小或孩子學習成績的優劣,主要依賴兩個方面因素:一是聰明才智和學習能力的強弱,即我們稱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實踐中是否具備了正確的動機、濃厚......

中國人和美國人教育子女有什麼不同?兩者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人偏向於培養孩子勇敢,獨立思考,獨立做事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中國人則喜歡給孩子定一個方向,約束他學這學那,抑制孩子的創新力,會比美國人更疼愛孩子,但經常會表現為溺愛。甚至會灌輸孩子危險、沒把握的事別去做,把好的都留給自己的思想,造成孩子沒有一點創新、奉獻,留下的是自私的心態。

美國人的教育就是撒手,然後給孩子提供材料,由孩子自己操作總結經驗,因此他們的經驗都是自己經歷過的

中國的教育一切都是不放心,幾乎全包辦了孩子以後的經驗都是家人告訴的因此中國人最容易走彎道,長大後容易碰壁,因此自信心喪失,就會有心理疾病。

一 注重培養平等意識 這一點可以說是美國家庭教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因而美國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相當強。讓孩子自由選擇也不是說父母就無所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可以幫助分析,但最終的選擇權在孩子手裡。 在美國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談話時也永遠是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樣是平等的,有利於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參加和表現的機會,無論結果怎麼樣,總是給予認可和讚許。在這樣寬鬆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開朗活潑、勇於創新、充滿自信。 二 注重培養動手能力 在美國,父母從孩提起就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擁有一雙勤勞的手。 小孩子具有好動的天性,比如在牆壁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或刀子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劃,在我國大人定會堅決制止。而在美國父母們看了會笑嘻嘻的,高興於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然後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的技巧和知識。 美國父母認為勞動能給孩子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勞動能促進手腦並用,促進智力發育;勞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勞動能促進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 三 注重培養獨立能力 在美國,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一間,從沒聽說過孩子與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務的處理上,父母只幫助孩子做一些在當時年齡上還無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儘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的潛意識。美國人認為孩子應該自立,很早就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美國,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掙錢來讀書,因此,美國社會上的一個清潔工,一個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相關問題答案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外國如何教育孩子?
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作文?
做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德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胡小林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美國人如何生孩子?
美國人如何學英語視頻?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