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07

何謂“清末新政”?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20分

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十年間,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措施。當時習慣稱為“新政”。它的歷史背景是:義和團運動後,帝國主義列強採用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變它的無能狀態;清政府也企圖以此取得列強對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臨統治危機,需要加強本身統治能力。《辛丑條約》簽訂後,全國人民對清政府的不滿和反抗日益發展,清政府需要採取對策。清朝統治集團中,在義和團運動後頑固派失勢,洋務派佔據上風。

1901年1月29日(光緒埂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頒發上諭,命各省督撫及政府大員議奏,“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興當革當省當並,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在當時的筆記、報刊、奏摺中,通常稱清廷此舉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清朝中央政府推動“新政”的專門機構。以後陸續頒佈各種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滅亡。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為維護其封建統治,迫於國內外形勢而採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過在當時民主革命高漲的條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觀上對傳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對發展工商業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則激起人民反抗,擴大了清政府與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客觀上促進了辛亥革命的到來。

簡述清末新政的內容有哪些

一、改革官制,整頓吏治

二、改革兵制,訓練新軍

三、改革學制,提倡新學

四、獎勵工商、興辦實業

清末新政有什麼特點?

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可貴開端——看清末新政 20世紀中國的開端,是以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等奇恥大辱過後的清末新政為標記的。近年,越來越多中國大陸的史家衝破意識形態束縛,走上冷靜、客觀從學術角度研究這一重大事件之路,寫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專著。他們分別確認: “這次新政是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較大程度改革舊的封建體制,推行新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次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i]“單純的封建專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關法律有些在試行,有些在準備和確立之中,整個政治制度正在向資本主義近代化演變邁進。”[ii] 清末新政(1901~1911)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非常可貴的開端。[iii]最值得重視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東方傳統中世紀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典型。無論其成就或失敗,都蘊藏著足以啟迪後人的東西。 最大成就是經濟自由 竊以為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經濟自由。這樣說的不言而喻的前提,是傳統或中世紀中國沒有現代意義的自由。 中國人獲取自由是由經濟領域開始的。就傳統經濟領域而言,中國人當然可以經營農業、商業和手工業。可是,有個障礙迎面而來:財產所有權的限制。《大清律》承襲傳統,明確規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一百。若居父母喪而兄弟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八十。”理由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孫不得私財,禮也。居喪則兄弟猶侍乎親也,若遂別立戶籍,分異財產,均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財。”[iv]這是嚴重壓抑經營積極性的規定。更為嚴重的是清政府為新經濟的發展設置了種種障礙。突出的表現是辦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業,一律實行批准制,往往相應設置壟斷特權,不準民間資本自由進入。 例如,19世紀國際貿易的主導商品是紡織品。它和鴉片是19世紀中國外貿入超的主要因素。為與外商爭利,70年代開始,朝野有關人士就著手籌辦紡織廠。1890年上海機器織布局開車生產,這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個棉紡織廠。從1876年李鴻章批准籌辦起算,幾經折騰,整整歷時14年。1880年,為辦這麼一個廠,李鴻章特地上奏,並經皇帝批准,給予該局十年專利,“十年之內只准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v]1888年張之洞在廣東籌設織布官局,不得不致電李鴻章協商:“閱《申報》載,上海佈局經尊處奏準:‘十年之內,不準另行設局’;是否專指上海而言?粵設官局本與商局有別;且進口布多消旺,斷非滬局所能遍給,粵給粵用,猶恐不給;當不至侵滬局之利。望速電覆。”[vi]李鴻章的答覆是:“粵設官局,距滬較遠,似無妨。”[vii]照“不準另行設局”的規定,雙方的說辭都經不起推敲。李鴻章和張之洞是當時權勢最大的兩位總督,在人治社會官場文化的氛圍中,矛盾順利化解了。 但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其他人辦企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郭嵩燾是大清帝國第一位駐外使節,二品大員。黯然回國退休後,他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說到這麼一件事:“輪船之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劣如湘人,亦習焉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難在士紳;十年以來,阻難專在官。凡三次呈請……獨不準百姓置造”,第三次是郭嵩燾出面籌辦的,已籌集資本兩萬餘,這個航運公司還是辦不成![viii] 這兩個例子帶有普遍性。說到底,這是制度問題:傳統中國沒有經濟自由。因此,各行各業要辦點當時的新經濟,無不碰到官方批准這一難關。 這個障礙是怎樣打破的?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發了一道上諭:“疊據中外臣工條陳時務……如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各礦、折南漕、減兵額、創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堂;大約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此應及時舉辦。......

清末新政的性質和作用

性質其實還是披著資產階級外殼的封建主義,還是皇帝一人之家天下,只是被動的在政治上與國際接觸更多了。

作用:促進了資產階級的興起;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引入了資本主義的政府部門;培養穿適應於新科學的人才

應該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對於清末新政應當客觀地、從兩方面評價:

1、積極影響:

(1)推動經濟自由(最大自由)發展;

(2)中國法律現代化;

(3)政權機構現代化;

(4)中國軍隊近代化(新軍是中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隊的首次努力);

(5)新學教育興隆;(6)民族資產階級崛起;

(7)客觀上促了民主革命的發展;

2、消極影響:

(1)增加人民負擔,尤其是稅收負擔;

(2)致使北洋軍閥崛起;

(3)客觀上為帝國主義輸出資本創造了方便條件;

(4)練新軍、辦警政,強化了封建專政的國家機器,有利於清政府對人民群眾反抗鬥爭的鎮壓,強化國家封建機器;

各方評價:

1、“清末新政是一場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假維新、偽變法。”——林增平、肖致治《辛亥革命史》

2、“這次新政是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較大程度改革舊的封建體制,推行新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次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

3、“作為早期現代化的終結點,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現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歷史終於走到了這一步。它以自身覆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了現代化的動力,為中國人全面擁抱現代化創造了比之以前更好地條件……”——忻平《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

(2)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

(3)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

(4)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

簡述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遭到中國人民沉重打擊.外國侵略者為了達到佔領中國的目的,開始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迅速改變當前的無能狀態.當時的清政府和軍隊已經無法應付當時的政治局勢,財政上也出現了嚴重的虧空,這使清朝統治著感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經開始動搖.因此,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者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於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佈實行"新政"

主要內容是:一、改革官制。1901年,應帝國主義列強的要求,撤銷總理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自隋唐以來傳統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二、改革經濟。提倡獎勵實業,振興商務,鼓勵私人興辦企業,促進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舉”、“設學堂”和“獎遊學”三項內容。一個不同於舊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興知識分子群體開始活躍於歷史舞臺,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民族危難的刺激下,逐漸走向朝廷的對立面,成為清朝統治者所無法控制的社會力量。

四、改革軍制,編練新軍。清廷的軍事改革,有利於中國軍事的近代化進程,但新軍並沒有起到維護清朝統治的作用,許多新軍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鼓動下,投身反清革命,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

五、改革法律。光緒二十八年起,清廷參照西方各國法律,修改《大清律例》。

新政既沒有起到加強清朝統治的效果,也遠不足以使社會各階級、階層感到國家已有新的氣象和起色。如果說當年光緒依靠康有為等掀起的戊戌維新運動在社會上層中曾經引起強烈的反響,那麼以《辛丑條約》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賠款負擔為背景,相同內容的重演已經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效果了。賠款、練兵、新政所需的鉅額“籌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帶來的些許希望。慈禧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依靠其支持以維持自己的統治,更是掩蓋不了的事實。

新政背景、內容、意義都說到了,好像字數有點多,你自己再刪刪吧。

相關問題答案
清末新政是什麼意思?
不清的口齒是什麼意思?
清癯瘦削是什麼意思?
清亮靦腆是什麼意思?
硬新聞是什麼意思?
新曆是什麼意思?
新生是什麼意思?
蘋果換新機是什麼意思?
夢見試新鞋是什麼意思?
舊曆和新曆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