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過年習俗-為什麼過年要吃粽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春節早上,人們吃粽子的原因是什麼

吃年粽是廣西壯族群眾過年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鄉家家戶戶開始包年粽、買年粽。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為什麼有些地方風俗是春節包粽子而端午節不包粽子?

沒有這樣的地方

春節人們為什麼吃粽子

人們對新的一年有著美好的嚮往,(棕子)就是在新的一年裡多掙些錢,日子越過越好。

為什麼壯族過春節要吃粽子? 5分

壯族過春節要吃粽子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這三天主人和來客都必須吃粽子。因為粽子在壯家是一種高貴的食物。粽子象徵著富裕豐收。壯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來就會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

壯族的粽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做成一兩斤重,小的只有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味道非常的鮮美。

過年包粽子```粽子是怎麼來的呢?有什麼寓意呢?

【簡介】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粽子趣聞】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正常食用):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大的粽子(吉尼斯紀錄):

在2000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廣西(南寧)旅遊美食節期間,南寧明園新都酒店的廚師烹製而成的一隻巨粽,長3米,寬2.1米,高 1.2米,蒸煮熟後達2000多公斤,打破了浙江粽王的紀錄,成為新的吉尼斯世界粽王。該粽王共用了 20多口大缸、550公斤糯米、150公斤的五花肉、500公斤綠豆、150公斤板栗、10公斤蝦米、10公斤冬菇和 7. 5公斤粽醬,連包帶煮共花 6天時間。此外,為煮這隻巨粽,南寧化工集團機械廠特製了一口長 3 .5米、寬 2.6米的巨鍋。共有 3000多人品嚐了這隻粽子。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粽子流派及名產】

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複雜,尤其是餡,變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

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春節貼對聯和包粽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為什麼德慶過年要包粽子

地方風俗,包羅萬象

春節記事到底能不能寫包粽子嗎?

不能,要寫包餃子,哈哈

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大家都在準備著。

為什麼有春節呢?因為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很凶猛的動

物叫“年”,每當除夕的夜晚,“年”都要出來到處為非作歹,殘

害百姓。為了能平安過“年”這一關,人們在除夕那天晚上都不敢

睡覺。大家圍著一堆火,吃喝閒談,不時把竹子投入火中燃燒。竹

子在火堆裡燃燒時發出響亮的爆裂聲,嚇得“年”遠遠地躲起來,

再也不敢進村來殘害百姓了。

在除夕晚上,我每年都守歲,通宵不睡,看春節聯歡晚會、包

餃子、放鞭炮……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十二點之前,我把門

上的春聯拿下來,把新寫的貼上去,增添了喜慶的氣氛,之後我給

長輩和老人拜了一個平安又幸福的年。十二點鐘敲響時,就開始放

鞭炮。“嗖嗖”煙火噴上天空,“啪”的一聲,一個點如同離弦的

箭一般飛上一天空,綻開了笑臉,大家都歡呼起來。十二點以後,

餃子剛好上鍋,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

子時來臨之意。

相關問題答案
春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端午為什麼要包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
春節為什麼要給紅包呢?(有什麼由來呢?) ?
過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 ?
春節為什麼要貼福字?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10個字 ?
節日習俗;春節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團圓飯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