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黜陟怎麼讀?

General 更新 2024-12-29

范仲淹是個什麼人?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於江蘇吳縣,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繼母謝氏無以為生,便改嫁於青陽縣長山朱文瀚。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隨繼母育於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繼母撫養長大。儘管生活貧苦,但他堅持刻苦讀書。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與滕子京同時進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來青陽長山,並赴九華山遊憩。從此,兩人成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慶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這年9月,他奉詔條上十事,即“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桑農”、“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時弊、考核官吏、裁減閒冗。但他提出的所謂“新政”,前後只一年時間,便因貴族官僚的攻擊和反對而告失敗。慶曆四年,范仲淹出任陝西河東宣撫使,翌年初又被罷。滕子京中進士後也曾任京官多年,後因被人誣告,於仁宗慶曆四年貶為嶽州(岳陽縣)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於唐初的岳陽樓,並加以擴建,把唐宋人詠岳陽樓的詩賦刻在石上,嵌於樓壁。范仲淹於這年9月15日“作文以記之”。儘管他們當時或被謫貶,或被罷官,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這樣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許多地方留下足跡,《建德縣誌》卷之九中,載有他的一首題為《堯廟》的詩:“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載致薰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蕭鼓謝年豐。”歷史悠久的建德(今東至)縣,素有堯舜之鄉的稱譽。堯廟即位於縣城堯渡鎮北10公里處的歷山。相傳舜帝耕於此山,堯帝千里來訪。所以,歷山及縣城有多處皆以“堯舜”命名。范仲淹遊歷山唱堯廟,也許罷官之後遊此而作,亦或進士及第所寫,均無從考據。《堯廟》這首詩是對堯舜功勳的讚頌。

范仲淹卒於1052年,卒諡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與池州結下不解之緣,後人對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時居地的長山(今青陽木鎮長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為屋十楣,有室以奉遺像,有堂以嚴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記》)。由此可見,範氏祠堂規模之大。惜歷經兵火,今已無存。

范仲淹從政之後提出了哪些興國利民的革新措施

(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二)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

兄弟

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四)擇長官。針對當時分佈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八九的狀況,范仲淹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級監察和財政區劃)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通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

范仲淹是北宋的什麼家?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世稱“范文正公”。仁宗時,擔任右司諫。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曆三年(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蔘與“慶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歷時僅一年。後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諡文正。

氣節是什麼

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歸納的是氣節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卻是壯遊時",抽象的是氣節的昇華。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的氣節和信念,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樑。

基本定義

氣節,不乞求自己有能力得到的東西。

在命運的顛沛中,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 指人的志氣和節操 。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現代漢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歸納的是氣節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卻是壯遊時”,抽象的是氣節的昇華。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的氣節和信念,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樑。

記載摺疊

1. 志氣,節操。 《史記·汲鄭列傳》:“﹝ 汲黯 ﹞好學,遊俠,任氣節,內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陸游 《有所感》詩:“氣節陵夷誰獨立,文章衰壞正橫流。” 清 唐甄 《潛書·主進》:“世尚氣節,則為直士;世尚功業,則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這戰亂的年代,一個人的氣節很要緊。” 2. 節氣;節令。 《後漢書·西域傳論》:“若其境俗性智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晉 陶潛 《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 金 元好問 《少林雨中》詩:“西堂三日雨,氣節變蕭森。”參見“ 二十四節氣 ”。 注:氣節和節氣其實是不一樣的,氣節指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處暑、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個節氣,與中氣相對。

春秋戰國摺疊

春秋時期,齊晉兩國出現過一個秉筆直書、以身殉道的史官群體,尤以齊國太史兄弟和晉太史董狐最為典型。齊國太史雖因直書“崔杼弒其君”而被權臣崔杼所殺,但太史的兩個弟弟卻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繼續這樣寫。崔杼懾於太史兄弟三人為秉筆直書而前仆後繼的正氣,最後終於放下屠刀。晉國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權貴,“書法不隱”,記下“趙盾弒其君”而被孔子稱讚為“古之良史”。由此而後,不畏權貴、秉筆直書就為中國曆代史家所效仿,成為中國古代史學的一條鐵則。但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淫威下,歷代史家要做到這一點,胸中沒有一股浩然正氣,顯然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就盛讚“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蘇秦、張儀是“縱橫家”的代表。張儀篤信“連橫”之策,為此周遊列國,百折不撓。“舌在否”的故事最能體現他為實施“連橫”戰略而置生死榮辱於度外的堅毅氣節。一次,他在南下楚國與丞相談論強國之道、遊說連橫之策時,被丞相門客誣為盜璧之賊,不僅身受鞭笞之辱、驅逐之窘,而且在帶著傷痛回到家裡時又為其妻所訕笑,但張儀並不後悔,且為後人留下一段極為幽默的精彩對白。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儀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史記·張儀列傳》)

秦摺疊

秦末的陳勝、吳廣均為飢寒交迫的“甕牖繩樞之子”,雖常年與人傭耕,但又胸懷“鴻鵠之志”,無時不在渴望著一個有意義的“富貴”人生。即使遭到周圍人的嘲笑,他也只是悵然嘆息:“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而事情的發展倒恰好證明,因為陳勝胸懷“鴻鵠之志”,後來才可能在戍途中鼓動戍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伐無道,誅暴秦”,向以秦二世胡亥為代表的封建帝王發起第一次改朝換代的全面進攻。雖然他們在舉義後不久......

范仲淹的新政十議主要內容是什麼?

范仲淹的新政十議 即其< <答手詔條陳十事> >< <再進前所陳十事> >的內容

可概括條目為:

一曰明黜陟 二曰抑僥倖 三曰精貢舉 四曰擇官長 五曰均公田

六曰厚農桑 七曰修武備 八曰減徭役 九曰覃恩信 十曰重命令

概括講就是要整頓冗官,任用賢能,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

< <答手詔條陳十事> >< <再進前所陳十事> >原文鏈接:

www.heshang.net/....shtml

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

封建體制在中國封建社會,要改革封建官僚體制,說起來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來,卻似難於上青天,這對宋代來講更是如此。因為在宋代,官僚地主階級在官員喪失世襲爵位和封戶特權的情況下,為了確保“世守祿位”,又參照唐制,制訂擴大了中、高級官員蔭補親屬的“恩蔭”制度。通過恩蔭,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級官員的子弟獲得低級官銜或差遣,且宋代恩蔭,不僅極廣,而且極濫,每遇大禮,“臣僚之家及皇親、母后外族皆奏薦,略無定數,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並“不限才愚,盡居祿位”E8](卷 ∞。據朱瑞熙先生在《複雜多變的宋朝官制》一文中的統計,宋代的州縣官、財務官、巡檢使等低、中級差遣,大部分由恩蔭出身者擔任。這種等同於官僚世襲的制度,使官僚機構中充滿了坐食祿米的權勢子弟,導致了“蔭序之人,塞於仕路”,“權貴之子,鮮離上國”[。](卷 。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貴族這一特權,無疑會因觸動官僚貴族的利益而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這就是為什麼王安石變法首先從經濟、軍事制度的改革做起,而繞過了澄清吏治這類最敏感的社會問題的原因(當然,這裡面亦有減少改革阻力的因素)。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而慶曆新政卻恰恰觸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裁減冗官,精簡機構是改革的核心內容。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這個大手術當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給北宋做的手術還不止這些,即使是稱職官員,也要削減其薪俸,北宋官員的俸祿是古代中國最高的。而且,還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也就是說,全天下的讀書人的利益,都讓改革觸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對者決不是少數保守派,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士大夫就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將,其辦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實行更戍法,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國防,而廢除慶曆新政,則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朋黨之爭除了少數銳意進取的有識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階層大都滿足於現狀,只顧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和長遠利益,一旦新政觸犯了自身利益,他們就堅決反對,群起而攻之。隨著新政的推進,反對的聲浪不斷高潮,包括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加入反對大合唱,攻擊范仲淹等人為“朋黨”。“朋黨”之所以被當作打擊的利器,從而引起仁宗的反感與猜忌,因為“朋黨”會危及皇帝的權威,觸犯其核心利益。朋黨之爭,一直是困擾北宋政局的死結,並且延宕到南宋時期。慶曆新政因為朋黨之爭而夭折,王安石變法也因為新舊黨爭而失敗。朋黨之說基於儒家思想君子與小人的觀念,這是簡單對立、非此即彼的思想觀念,並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應人性或人格;在現實生活中,結黨的未必是小人,言利或謀利的也未必不是君子。一旦被提升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就會被一些政客用作打擊政敵的武器,而且極具殺傷力。 新政弊端改革措施“太猛”、“更張無漸”、“規模闊大”。改革的思想動員不夠,配套措施不到位,對罷黜官員的安置沒有著落,農民沒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見影的好處。范仲淹的用人, 王安石就曾經批評他“好廣名譽, 結遊士, 以為黨助, 甚壞風俗”9 。事實上, 范仲淹所任用的推行新政者, 往往議論多, 而實際行事少, 有的甚至好標奇立異, 發空論, 言行不檢。例如石介, 連擁護新政的歐陽修也覺得他“ 自許太高, 低時太過, ⋯ ;......

宋仁宗這人怎麼樣啊?聽說他死的時候,遼皇帝都哭了

宋仁宗(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所謂“仁政”,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北宋仁宗皇帝趙禎之前,中國沒有一個帝王敢以“仁”自稱或被冠之以“仁”。 趙禎晏駕後,廟號“仁宗”,說明他是個仁慈的君王。 人說,“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皇帝)”。身為皇帝,會做皇帝,這應是一種難得的境界。懼怕大臣的皇帝 記者在永昭陵遇到一個當地女郎,問她:“這是什麼?”答:“宋陵呀!”問:“誰的陵墓?”答:“趙匡胤的!” 其實,永昭陵是宋仁宗趙禎的陵墓。宋仁宗可能是北宋9位皇帝中知名度較低的皇帝之一,但他駕崩時,人民發自內心的悲痛卻是其他皇帝難以相比的。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聖主,在位時間最長,達42年,其間國家太平,邊境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文化發達,人民生活安定。仁宗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於“私交子”而言)。當仁宗死亡的消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當訃告送達遼國時,遼國的皇帝也十分難過,將仁宗送給他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歲歲祭奠。時人路過永昭陵,在陵寢的牆壁上題詩寫道: 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范仲淹改革具體方法和作用

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連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變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別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它的主要內容是:

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些紈絝子弟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

擇長官。針對當時分佈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八九的狀況,范仲淹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級監察和財政區劃)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通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均公田。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認為,供給不均,怎能要求官員盡職辦事呢?他建議朝廷均衡一下他們的職田收入。

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范仲淹建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政府和人民,講窮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並制定一套獎勵人民、考核官員的制度長期實行。

修武備,即整治軍備。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鬥,寓兵於農。

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另外,還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

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范仲淹認為,朝廷必須討論哪些可以長久推行的條令,刪去繁雜冗贅的條款,裁定為皇帝制命和國家法令,頒佈下去。這樣,朝廷的命令便不至於經常變更了。

減徭役。

相關問題答案
明黜陟怎麼讀?
明孝宗朱佑樘怎麼讀?
在讀證明英文怎麼說?
明世宗朱厚熜怎麼讀?
黜怎麼讀音是什麼意思?
明作為姓氏怎麼讀?
姒這個字怎麼讀?
邂逅怎麼讀什麼意思?
索這個字怎麼讀?
邢怎麼讀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