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時候想什麼?
如何打坐,打坐時應想什麼,默唸什麼,怎樣放下。怎樣心清淨,怎樣入定
雖然我自己沒有實踐,但我確實知道一個好方法,可以說是天底下最好的方法了,自己清清楚楚的念阿彌陀佛(可默唸),貳己清清楚楚的聽自己所念阿彌陀佛,不要著急,不入靜不要緊,念清聽清就行,只要你能平心靜氣的堅持下去,所得收穫是你不敢想象的。韌帶短想雙盤就要硬別,(用軟布帶繫住也能幫助你雙盤)逐步延長時間,而且就如逆水行舟,需要很大的毅力,也不是一勞永逸,每一點進步所要承受的痛苦都不是常人所能夠忍受的,有時會痛的渾身發抖,其實散盤就能夠很快的入靜。雙盤雖然對調理身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入靜才是最重要的,何況是念佛入靜,(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那是殊勝功德啊!
很苦惱,從來沒出現過快感,現在快急死我了 …………這就是病根。越急越想越無法清淨。近代大德夏蓮居老師言:有大福德始唸佛,發菩提心修十善,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做淺法看………………所以唸佛一法不可小視!
請教:打坐時,心裡該想什麼?
打坐時,什麼也不想,不起念頭,不逐念頭,不住念頭。開始做不到心靜可用關注呼吸、意福丹田、唸佛號等等方法收心,到一定時候,連這些方法也不要用。
打坐的時候想些什麼
當有人知道我在練習打坐後,經常會問:打坐的時候想什麼?我告訴他:“什麼都不想,只是觀察而已”,對這個答案,問者往往會迷惑。跏趺坐之後,收攝六根,此時,除了數息、念息外,我的角色只是一個觀察者,“冷”眼旁觀,不再使用心的分別意識,不著意去分析、思維事物,思維需要心靈緊張地工作,並使我們原本粗重的身心變得更疲勞,而打坐時不需要做腦力勞動,相反,要在澄靜中讓心靈休息下來。儘管不去分別、思維,我們的頭腦意識仍會習慣的在運作,會想到工作中的事,甚至會跳出幾年前的事,有時會生起莫名的情緒,這都是自然的事情。記得剛剛練習靜坐的時候,常常是妄念紛飛,妄想如注,念頭以及隨之而來情緒比平日還要繁、雜,之所以這樣,一是習氣使然,二是在觀念上把念頭視作了“我”,因為這是我的念頭,自然就會去分別判斷它的是非、好壞,好的生起貪愛,希望繼續,不好的、不喜歡的便生起嗔恨,希望立刻消除。實際上,念頭是我們自己,但我們不是念頭,念頭並不受任何主體的控制,它是緣起的,就像聲音一樣。如果一直修習念處,會發現那個“觀察者”與念頭的距離感會更清晰,在覺照下,念頭的數量變少,念頭的間隔會變長,面對念頭的分別意識也淡化,將不再視之為好的或不好的,因為觀察念頭是觀察念頭的整體相,它如何生起、變化和消失,而非關念頭文字符號的具體內容。如果稍不小心,捲入念頭的思維之中,那麼,需要重新提起正念,繫念鼻端出入息,再次回到方法上。邏輯、思維在練習覺照、專注的時候,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即便偶然想起過去的事,也不必牽掛,對還沒有發生的事,可以有計劃,但不要懸念。面對心念,隨順自己的呼吸,面帶微笑,只要看著它,安住在覺照和體認中就行了。在覺照的當下,念頭有生滅,但它們已不再處於無意識的“黑暗”狀態,念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由“主”變成了“賓”,它成了被體察的對象、成了“客塵”。在覺照之下,我們執持的“真實的妄想”一點一點地發生軟化,消融,消融之後,觀照的對象與觀照者融為一體,無所謂觀或覺了。有人說打坐是“清醒的睡眠”,因為打坐時要保持輕鬆的專注、清明的覺知,看似無為其實在“靜心”、在“讀心”、在“練心”,在開發明知明覺的能力,這麼多事呢!一旦體認到心所具有的覺照能力,才會發現它是多麼的寶貴和重要,你將再也不會丟棄它了,好好持養它,“吹毛用了急須磨”,因為它是超越憂惱的法寶。有時,看到人們始終在忙忙碌碌、在高談闊論,我常常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在說些什麼?在我看來,如果對自己的內在的發生不明不覺的話,那彷彿處於一種看似清醒的“夢睡眠”狀態或處於未覺之“黑暗”之中。“當把覺照之燈打開了,就從睡夢中醒過來了。”可見,覺照是開啟人生光明智慧之門,梵文中的菩提,意思就是覺醒。覺照,巴利文的意思是“覺知”、“持念”,“直觀”或者是“明瞭”,有時被稱為“冥想”。覺照,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狀態,意思是“正處於對……的覺知過程中”。一行禪師指出:在“覺照”中,還包含有定和慧(般若)的成分。定和慧既決定了覺照的強度,同時又是覺照的結果。每當覺照之燈一點亮,定(心一境性)和慧(明瞭)便自然地出現。定和慧一般是從“果”的意義上來使用,在“因”的意義上,可以使用“止”和“觀”這個詞。假如我們能夠做到“止”和“觀”,那我們就能夠達到“明瞭”的狀態。覺照之方法,青鶴以為相當於四念住的“總相念住”,對身、受、心、法的觀察不落次第,隨緣觀察,清清楚楚的知道當下內外發生的一切,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覺到的都清明瞭知,但是不受其影響。“覺照”的方法,會用了其實非常簡單,不僅在打坐時,也可進一步應用到經行或生活起......
和尚打坐時候在想什麼?
在未入定前,假想一個目標,可以是任何。比如簡單一點的紅色的圓點。然後將這個原點無限放大,沒有邊界。注意是沒有邊界,或者叫遍及一切。那麼就進入到色禪的空無邊出定。慢慢的將這紅色的一切都消失掉,但“眼前”還是遍及一切,就進入到識無邊處定。後面繼續可依次進入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色禪時腦子裡還藉助個東西入定,所以比較低級。到無色禪時,輔助物都沒有。甚至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入定者連自己還有沒有思維和意識都無法確定了。這就是入定。打坐只是入定時的樣子,側臥一樣也可入定。入定並非體驗一種感覺或者境界。入定後進行觀智目的是要開啟智慧,即涅槃。首先,嚴格持戒,持戒後,身心才能清淨,清淨後才能入定,入定後觀智。這就是3無漏學。
打坐的時候想什麼?
六根清淨 心無雜念
打坐的時候想什麼比較好
打坐的時候什麼也不用想最好,不然還打什麼坐啊
如何打坐打坐的時候心裡都想什麼
六根清淨 心無雜念
打坐冥想究竟是想什麼
「佛法」中的「打坐」稱為「坐禪」,「冥想」有二種,一者「止觀」,二者「迴光返照,直照自心本性」。遠高於「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世間」的「四禪八定」能之相提並論。
何謂「坐禪」?「內」心如如不動,名為「坐」;「外」不取六塵境相,名為「禪」;是絕對的「心法」,道由「心悟」,非關「身坐」。
「佛法」中的「坐禪」的目的:修達「禪定的功夫」。
何謂「禪定」?能於「日常的行住坐臥」中,達「內如如不動,外不取於境」的「禪定功夫」。外不取相,名為「禪」。內不動心,名為「定」。
何謂「迴光返照,直照自心本性」?即「禪宗」之「直指人心,令迴光返照,直截明心見性,頓見法身」之法門。
何謂「止觀」?即「天台宗」之「修學悟道」之「空假中三止三觀」法門。止觀雙運,亦名「定慧等持」。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止,止息妄念也;觀,微密觀察思維諸法實相也。止觀,是修學「定慧等持」的一種法門。「定慧等持」即是「禪定」。
修學「止觀」的「終極目的」:亦是「明心見性,頓見法身」。
能觀智,是「自心的作用」;所觀境,亦是「自心的作用」。
「能觀智」有三種:空觀智、假觀智、中觀實相智。「所觀境」亦有三種:空觀境、假觀境、中道實相觀境。
空觀: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法,皆無自性,似有非有,當體「即空」。
假觀:一切法雖然皆無自性,但不無如夢如幻之幻相,非有似有,當體「即假」。
中道實相觀: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皆無自性,但不無假相;似有非有、非有似有,當體「即空、即假、即中道實相」。
何謂「中道實相」?「諸法實相」也。亦即是吾人「本來面目、自性、真心、真如、法身、法界、佛性、如來藏、本覺性等等」。
能觀達「中道實相」,即是達「禪宗」的「明心見性」的境界,即是「佛法」修習「禪定」的目的。
阿彌陀佛!
打坐和冥想,究竟“想”什麼,怎麼“坐”
冥想就是儘量做到什麼都不想,什麼姿勢都行,只是打坐是最好的姿勢,能夠幫助進步而已,因此,中國人都叫打坐,不叫冥想,冥想只是現代西方的一些說法而已。
打坐與唸佛,是二種修行方式,可重疊,也可只選其一。
唸佛不分時間、不分地點,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地念就行了。可以參閱《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
打坐主要是以禪修為主,就是坐在那裡爭取做到什麼都不想。但剛開始的人,是無法做到什麼都不想的,怎麼辦呢?大德聖賢們都主張以一念代萬念。多數都是以唸佛來排除雜念。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地念,但這是以心念的形式比較多。如果做不到一心念佛的話,那就最好從基礎的修行開始了,可以考慮選一個長一點的佛咒來念,如果一心念咒語還是做不到的話,就要考慮選一部長一點的經書來念,比如地藏經等,平常還要多做善事:放生、佈施等。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了。打坐修禪是修心,要通過修行來達到修心的目的。
打坐的時候怎麼才算是悟道 頭腦應該想什麼
思緒放空,什麼也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