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傳統建築?

General 更新 2025-01-20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如何在這個黃金時代整合建築文化、讓中國創造的中國房子能夠走向世界、面向未來?房地產行業已經取得了壯觀的物質成果,但和最近提出的建立創新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距離尚遠。在建築文化領域出現的種種變異現象,造成了房地產開發不顧民情、建築文化傳統面臨斷裂的嚴重問題。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在新的時空和環境下,研討建築文化已經超過了學術的範疇,不僅對個人和企業成長有關,更與房地產產業的發展有關,也關係到中國建築文化的崛起乃至對世界建築文化應該做出的積極貢獻。反思是總結的前奏,總結是前進的基礎。在反思中國當代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追根尋源的同時,研討中國建築文化傳統的本質及其發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中國建築文化的三大誤區反思之一,中國建築文化先天不足,後天多難。  中國建築文化在世界建築體系中有悠久的歷史,但是由於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約束、皇權政治的主宰,中國建築在世界的影響力很低;加上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強權經濟、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國建築文化傳統不斷遭受到外國建築文化的衝擊。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築文化交流中,儘管產生過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國建築傳統文化和國家的命運一樣,是多難的、落後的。建國後產生出不少優秀的作品,特別是1959年通過北京興建十大建築,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建築文化傳統有很大的發揚;但此後對復古主義的批判、受俄羅斯建築文化的影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多年緊縮和調整建築標準,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築文化的發展。改革開放本來是中國建築文化發展的大好機遇,但卻又受到“歐陸風”的侵襲;嚴重的“青黃不接”使西方建築文化填補了我們發展的空間。由此引發出的建築文化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暫時的,而是長遠的。反思之二,對中國建築文化業內至今定位不清,誤區重重。  對於中國的建築文化傳統是什麼、在今天的城市化進程中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一,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就是一種形式,主要是大屋頂、廊子、院子;不瞭解中國這些特殊建築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只會在現代建築的樓體上硬搬某種廊子、亭子。誤區二,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已經過時了。他們承認中國建築文化很有特色,但認為這些傳統已經與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不相適應,是過時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發揚傳統的問題上猶豫不定。其實,樑思成先生早就提出,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築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澱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第三,就是體系的對立。有人認為中西文化體系各不相同,要搞現代建築就不要講傳統,兩者不可兼得。這種觀念在房地產業界頗有普遍性,在建築師中間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看問題的。雖然他們在中國土生土長,但受現代建築教育多於受傳統建築文化的教育,建築傳統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舊,缺乏建築文化修養。新一代的建築師認識上的淺薄必然導致一方面迫於市場激烈競爭的壓力,設法去滿足政府領導和發展商的意願,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師”的左右,在我們的建築報刊、書籍、報告中,到處充斥著西方的建築文化,許多建築師難免受其影響,隨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國的建築師曾這樣說,我在中國的看到的建築基本只有兩種:要麼是模仿、要麼是徹底的破壞。外國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國建築文化存在的問題,現在,應該是為中國建築文化傳統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認識誤區的時候了。

中國古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擡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擡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擡樑,所以稱為“擡樑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鬥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榦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捲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樑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樑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什麼

面對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種種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我們需要增強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如何在這個黃金時代整合建築文化、讓中國創造的中國房子能夠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房地產行業已經取得了壯觀的物質成果,但和中共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創新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距離尚遠。在建築文化領域出現的種種變異現象,造成了房地產開發不顧民情、建築文化傳統面臨斷裂的嚴重問題。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在新的時空和環境下,研討建築文化已經超過了學術的範疇,不僅對個人和企業成長有關,更與房地產產業的發展有關,也關係到中國建築文化的崛起乃至對世界建築文化應該做出的積極貢獻。

反思是總結的前奏,總結是前進的基礎。在反思中國當代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追根尋源的同時,研討中國建築文化傳統的本質及其發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中國建築文化的三大誤區

反思之一,中國建築文化先天不足,後天多難。中國建築文化在世界建築體系中有悠久的歷史,但是由於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約束、皇權政治的主宰,中國建築在世界的影響力很低;加上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強權經濟、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國建築文化傳統不斷遭受到外國建築文化的衝擊。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築文化交流中,儘管產生過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國建築傳統文化和國家的命運一樣,是多難的、落後的。建國後產生出不少優秀的作品,特別是1959年通過北京興建十大建築,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建築文化傳統有很大的發揚;但此後對復古主義的批判、受俄羅斯建築文化的影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多年緊縮和調整建築標準,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築文化的發展

。改革開放本來是中國建築文化發展的大好機遇,但卻又受到“歐陸風”的侵襲;嚴重的“青黃不接”使西方建築文化填補了我們發展的空間。由此引發出的建築文化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暫時的,而是長遠的。

反思之二,對中國建築文化業內至今定位不清,誤區重重。對於中國的建築文化傳統是什麼、在今天的城市化進程中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一,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就是一種形式,主要是大屋頂、廊子、院子;不瞭解中國這些特殊建築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只會在現代建築的樓體上硬搬某種廊子、亭子。誤區二,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已經過時了。他們承認中國建築文化很有特色,但認為這些傳統已經與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不相適應,是過時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發揚傳統的問題上猶豫不定。其實,樑思成先生早就提出,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築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澱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第三,就是體系的對立。有人認為中西文化體系各不相同,要搞現代建築就不要講傳統,兩者不可兼得。這種觀念在房地產業界頗有普遍性,在建築師中間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看問題的。雖然他們在中國土生土長,但受現代建築教育多於受傳統建築文化的教育,建築傳統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舊,缺乏建築文化修養。新一代的建築師認識上的淺薄必然導致一方面迫於市場激烈競爭的壓力,設法去滿足政府領導和發展商的意願,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師”的左右,在我們的建築報刊、書籍、報告中,到處充斥著西方的建築文化,許多建築師難免受其影響,隨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國的建築師曾這樣說,我在中國的看到的建築基本只有兩種:要麼是模仿、要麼是徹底的破壞。外國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國建築文化存在的問題,現在,應該是為中國建築文化傳統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認識誤區的時候了。

......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擡樑式、穿鬥式、井榦式,以擡樑式採用最為普遍。擡樑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樑,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樑,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樑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繫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鬥是鬥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託樑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託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為聯繫樑枋置於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複合樑。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託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築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後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樑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木構架的優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築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託,牆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牆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於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餘地,即使牆倒而屋不塌,有利於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於就地取材和加工製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於加工製做。

(二)獨特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洩易沖毀臺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佈局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佈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佈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佈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佈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佈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佈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佈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佈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佈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佈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特點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湧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鑑,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託屋檐和屋內的樑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鑑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後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於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後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後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牆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於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於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後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於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從建築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採用相近的建築形式與總體佈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範。唯園林建築與此迥異,佈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榦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鬥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鬥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擡樑式”(也稱為疊樑式),即在柱上擡樑,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擡樑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擡樑與穿鬥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樑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特點是什麼舉例子說明

所以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傳統建築的風格為:以磚石為建築物的臺基,以木構架作為上部主體。以瓦覆蓋的人字型屋頂,以及寬大或纖細而上翹的屋角使建築成為自然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置身與自然,獲美於自然,創造於自然,享受於自然的獨特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觀,以及建築中滲透著的濃厚的傳統文化,及人本主義精神成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特色。

大氣、生氣、富麗,重山林風水,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四個特點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什麼 什麼

中國傳統建築的群體和諧性來了解,追求與周圍環境的統一、和諧,既是建築美必須遵循的空間結構的原則,也是建築美得以顯現自身的員重要的途徑。

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

1.木結構

2.框架承重

3質輕,防火差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結構是什麼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擡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 擡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擡樑,所以稱為“擡樑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有什麼區別?

我國古代的建築為 瓦片封頂的,採用房頂由三角架支撐,多用常見樹木主幹造(桐樹,楊樹等)。 還有就是外面由早期的“混凝土”製作。

然而現代建築為 西方傳來的立體矩形的形狀,有鋼筋水泥磚塊等等,有的為鋼鐵(比如:埃菲爾鐵塔)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長,散佈區域遼闊。在軍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國雖常與他族接觸,但建築之基本結構及部署之原則,僅有和緩之變遷,順序之進展,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它建築之影響。數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系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都會邊疆,無論其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為我國人民居處之所託,或為我政治、宗教、國防、經濟之所繫,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飾、車馬、工藝、器用之細,無不與之息息相關。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系建築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著意,對中國建築物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譭譽。 今略舉中國建築之主要特徵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系建築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著意,對中國建築物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譭譽。 今略舉中國建築之主要特徵 選自樑思成著《中國建築史》 一、 於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面之特徵,有以下可注意者四點: (一)以木料為主要構材;(二)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既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樑柱式建築”之“構架制”;(三)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併為度量單位 在木構架之橫樑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作“斗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係,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築物所必用。(四)外部輪廓之特異 外部特徵明顯,迥異於他系建築,乃造成其自身風格之特素。中國建築之外輪廓予人以優美之印象,且富於吸引力。 二、 屬於環境思想方面,與其它建築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二)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三)著重佈置之規制;(四)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中國傳統建築?
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
什麼叫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
耒和耜是中國傳統農具?
什麼是中國?
什麼是中國公民?
什麼是中國共青團?
臺灣為什麼是中國的?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