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姓野的有多少人?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有姓野的人嗎

有,野姓是東野氏的後俯,都是一家人。祖籍在山東曲阜,是東野氏的後裔,和孔.孟.顏氏都是最早的家族.《左傳》中有記載魯國野洩的事蹟,後又到江蘇揚州,向海外擴散野 人 國家二級導演,編劇。男,1954年4月出生,江蘇海安人。中共黨員。1980年畢業於南通師範學院中文系。自1980年起,先後任海安歌舞活劇團編劇、導演、歌劇隊隊長,海安縣文化館副館長,海安縣文聯祕書長等職。現任南通電視臺電視劇部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員,江蘇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江蘇戲劇家協會會員,南通市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姓“明”的全國有多少人?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譙明氏。相傳燧人氏“四佐”有明曲,後世子孫以祖上名字作為姓氏。②出自姬姓,春秋時虞國公族後代。秦國丞相百里奚之子名視,字孟明,為秦國名將,其後代始用“孟明”作為姓氏,後改姓明。③出自北魏時鮮卑族。北魏時鮮卑族姓鬥眷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姓明。④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紅巾軍領袖旻玉珍,因信奉明教改姓明,子孫後代也姓明。⑤出自回族。早期見於明洪武年間奉旨駐守雲南的都指揮明恭;南明桂王永曆帝朱由榔轉戰各地退入雲南後,隨護的回族軍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後留居在保山、騰衝一帶;清同治年間,回民族為表示“抗清復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為姓。另滿、彝等民族也有明姓。 始祖:孟明視。 遷徙: 明姓出自孟明視之後,得姓於今陝西省境。秦亡於漢後,明姓漸有離開祖居地而徙奔他鄉者,其中有明姓徙居今山東平原,有一支落籍於河南洛陽一帶,後俱繁衍成為大族。南北朝時,繁衍於平原郡之明姓名人輩出,人才蔚盛,後因北方動盪不寧而渡江南下,其南渡雖晚,但其明氏家傳經學卻並有名位,自宋至樑為刺史者六人,尤以明僧紹及子明山賓最負盛名。另外,明姓在河南郡、吳興郡也頗為興旺。南北朝至隋唐間,明姓南遷者甚眾,除江浙一帶外,還播遷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地,其中明山賓之後有於隋唐間徙居河南偃師者。宋元間,明姓在湖北、湖南之地廣佈,並有移居廣東韶關、廣西蒼梧者。明初,降明的夏帝明升被迫徙奔高麗(今朝鮮)。山西明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后,川地人口銳減,此後不久的湖廣填四川,有兩湖之明姓被迫入遷於四川、重慶。歷有清一代,明姓在全國分佈愈廣,並有徙居於臺灣以及東南亞之地者。如今,明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北、湖南等省為多。目前明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九十一位。 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即今浙江吳縣。 平原郡西漢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西部平原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 堂號: 廉慎堂晉朝時期有一個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開始的時候任縣裡的主簿,廉(廉潔)慎(細心)愛民。一年他們縣遭了荒年,他於是下令打開倉庫賑災。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給人家買棺材埋葬。因此人們擁護他,提升當了縣令。著有《家訓》。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吳興、平原、河南。②自立堂號:清廉、集慶、助月等。 字輩: 安徽寧國明氏字輩:長懷芯宗,文章華國,允誠知道,終厚傳家。 河南南陽滿族明氏字輩: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河南羅山明氏字輩:學少紅恩大,自仁家國光。 湖北通山明氏字輩:良士嘉師應,邦昌安道平,庭瑞振芳聲。 湖北武漢黃陂明氏字輩: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名人: 明保,西周宗室。周公旦子。成王時襲承周公職,負責管理“三事四方”,即管理東都成周(河南洛陽)王畿以內三大政事及四方諸侯的政務。見《令彝》。 明亮,北朝後魏大臣。字文德,東平原鬲(今山東桓臺西)人。性方正純厚。自給事中至員外常侍。宣武帝授其勇武將軍,亮以常侍為清職,勇武為濁號,請改授,帝不準。後歷任陽平,汲郡太守,有清白愛民之稱。明帝孝昌初卒。 明山賓(443-527),南朝梁平原鬲縣(今山東德州東南)人,字孝若。僧紹子。少承家學,博通經傳。仕齊為廣陽令。入樑,選為五經博士。歷中書侍郎、北兗州刺史、御史中丞。後為東宮學士,兼國子祭酒。為學官時,諸生以其平易而皆愛之。著有《吉儀注》、《禮儀》、《孝德喪禮服儀》等。 明克讓(525-594),隋文學家。字弘道,平原鬲(今山東陵縣北)人。年十四,為湘東王法曹參軍,在樑官至中書侍郎。樑亡,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歷任著作上......

中國姓“野”的來源,是漢族人

野姓起源

河北省武安市是一支(有族譜)。野姓是東野氏的後人,都是一家人。祖籍在山東曲阜,是東野氏的後裔,和孔.孟 .顏 氏都是最早的家族.《左傳》中有記載魯國野洩的事蹟,後又到江蘇揚州,向海外擴散.

周公及其後裔姓氏之東野

“ 周公是我國姓氏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妻為任氏,長子伯禽,代其受封於魯。除伯禽之外,周公之子得封者還有6人。《左傳》載:凡、蔣、邢、蔡、胙、祭,周公之胤也。《禮記?坊記》鄭注:“君陳,蓋周公之子、伯禽之弟也。” 關於周公後裔姓氏,見諸報端者有“98姓說”。這種說法的根據出自《元聖宗譜序》。據考證,《元聖宗譜序》中所列舉的98個姓氏,只有12個姓氏(姬、周、魯、孟、仲、季、叔、蔣、邢、茅、鍾離、東野)是周公後裔姓氏,而“以國為氏”的44個姓氏(晉、衛、蔡、曹、滕、燕、鄭、吳、魏、韓、何、虢、郭、管、焦、滑、霍、聃、郜、浩、雍、畢、酆、郇、盛、於、凡、昨、作、賈、芮、隨、巴、胡、遂、頓、道、耿、岑、彤、刖)以及各國所賜的42個姓氏(王、馮、孫、沈、楊、施、潘、卞、郎、毛、秋、明、成、臧、龐、項、恆、閔、原、解、應、單、翁、左、惠、荀、甘、寧、符、武、詹、郟、溫、閻、晁、古、公、萬、文、康、令狐、公孫),雖然也是從周室王族的姬姓所派生的,與周公同祖,但不能說是周公後裔姓氏。實際上,周公及其後裔繁衍的姓氏達157個之多,有些姓氏當前已經不復存在。現按照筆畫多少分別介紹如下(至於這些姓氏的其他來源,本文則恕不贅述)。凡、子幹、子伐、子陽、子我、子言、子叔、子服、子孟、子家、子雅、弓、友、少正、少施、仉、公、公山、公子、公父、公西、公華、公羊、公何、公冶、公良、公林、公沮、公泥、公賓、公襄、為、引、藝、左師、東門、東野、旦、立、皮、圭、邢、成、有山、仲、仲孫、仲叔、作、後、眾、莊、慶、慶父、防、聲、運、位、伯、閔、汪、陘、即、尾、苫、苻、茆、茅、述、鬱、叔、叔仲、叔孫、昨、炅、季、季孫、周、鄆、定、郎、孟、孟孫、南、南宮、柳、柳下、衷、鹹邱、厚、毗、鐸、秋、哀、兗、施、茲、聞、聞人、宣、宮、祚、費、秦、桂、黨、稱、釁、高、家、宰、宰父、姬、諸、展、堇、菅、落下、符、祭、祭公、■、悼、隱、蔣、惠叔、掌、禽、魯、富、富父、瑕邱、訾、微生、■、意、意如、繆、僖、簡、管、漆、漆雕、■、蕃、臧、臧文、臧會、臧孫、顏、■、穆、衡、襄、囂、■、麴、矍相。 東野”姓為當今較為罕見的複姓,其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為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長子伯禽的小兒子名叫魚,食采邑於東野,遂以地名為氏,姓“東野”。 “東野”姓自得姓後,一直在山東一帶發展繁衍。 據上黨《族譜》說:“乃知氏原周魯系,出伯禽矣,是東野氏之比意”。(東指魯東有孔姓)。但真正的東野氏是指:東周時,伯禽有子名魚,封東野(地名)為食邑,故稱“東野氏”。周公旦為文王之子,武王的兄弟,成王之叔,魯公伯禽的父親。他一輔三朝,功高蓋世。其子伯禽就封在魯,為魯侯之第一。故稱元聖公,所以說,東野姓是從周族世系中衍生出來的分支,所以說,東野為周文王之寶裔,元聖公之胤緒(後代)。這如同周公旦三子伯齡受封於蔣(姬姓古國)今河南固始縣;周公旦堂弟(虢叔之子)受封於下陽(姬姓古國)今山西洪桐縣東南;周公旦又一子封胙侯(今河南滑縣附近),其後改姓作……等都是一樣的。同東野姓一樣,從周朝王室姬姓和同姓國魯、衛、晉等國中衍生出許多姓氏,約以百計 “東野”姓歷史名人,戰國時有東野獲、東野稷。東野獲是一位隱士,曾拜鬼谷子為師;東野稷是魯國有名的御馬師。秦代有東野質,原為魯國公族,楚考烈王滅魯時,魯國......

中國姓祖的有多少人?

祖(Zǔ)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  為商代王族之後裔。商朝的開國君王叫“湯”,所以後世提到商朝的時候也多稱商湯。湯的六代孫有祖甲、祖乙、祖丙、祖丁……,都曾是商朝的君王。他們的後代中有人以他們的名字為姓氏,姓祖。祖乙是上述幾位商王中最有作為的帝王,他任用巫賢為相,勵精圖治,使商朝復興,所以今天的祖姓人有奉祖乙為始祖。2、源於商代的兩位宰相。   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時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後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尹,他們都是黃帝的後代。祖己和祖伊的子孫中,也有取祖字為姓的,稱為祖氏。3、在滿、彝、東鄉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以祖為姓的人。 祖姓始祖:祖已。祖氏是河北省的名門著姓,他們是殷商王室的子孫後裔,就是受千秋萬世敬仰的上古聖君商湯的子孫。祖氏的來源,《元和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說:“子姓,殷後,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在殷商有天下的645年之中,前後28個君主,以祖為名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第十一代的祖乙、第十二代的祖辛、第十四代的祖丁、第二十一代的祖庚等等。後世祖姓中國人的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呢?一般人認為應該算是祖已,因為在殷商武丁的時間,從古籍上已經發現了了姓祖的人,那便是當時以道訓諫王的賢臣祖已伐《書經》上的“高宗彤日”指出:“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根據這個記載,我國祖氏家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3300年以上。由此可見,祖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最初是發祥於涿郡。古代的涿郡,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這個地方便是祖氏的老家所在,他跟中華民族的淵源十分深遠。5000年前,黃帝與尤戰於涿鹿之野,奠定中華民族繁衍成長的地盤,就是這個地方。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縣)。故祖氏後人多奉祖已為祖姓的始祖。

中國的姓氏共有多少個

有幾層樓回答的都是中國漢民族的姓氏,而且是前兩年剛剛統計的。這樣回答並不全面。不知道樓主到底是不是問漢民族的姓氏,如果是的話,應該重新描述一下。

希望採納

中國有多少個帶野的名字女性

你姓野

全國一共有多少姓貟的?

古讀音為YUN。音同“運” ,即“貟”的另一讀音。 始祖伍子胥。伍子胥,姓伍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傑出人士。

貟氏簡介:

根據“姓氏辭典”、“姓解”、“貴姓何來”、“古今姓氏辭典”、“書法川海”、“中華書法大辭典”考證:

貟和員是一個字,寫法不同,一字多音。當姓氏講時讀yùn,不讀yuàn,由伍子胥伍貟(yùn)而來。全國貟姓都習慣寫貟,微軟雙拼敲入yp即可輸入。員在全國8155個姓氏中屬分佈較廣。各省、市、自治區、港臺都有。

貟氏源於羋姓。貟出南洋,與楚同族,顓頊之後。 ---摘自“姓苑”

南朝宋劉凝之敬慕貟忠烈,改姓貟。 ---見“南史”摘自“姓氏考略”

貟氏以祖輩名字為姓氏,源於伍姓。出自春秋楚國伍貟(後為吳國的相國)的後代.----摘自“姓氏考略”

貟姓尋源:貟→伍→楚→羋(讀mi米)→顓頊 《三皇五帝之一:皇帝→顓頊(讀zhuānxū專須)→帝嚳(讀kù庫)→堯→舜》 前涼有貟敞。唐朝有貟半千。宋朝有貟興宗。

本之茂者葉其繁,源之深者其流遠;涉林麓者不忘鄧林;探河瀆者必求星宿;故人之生也亦然。

卷一:得姓受氏之始蓋起於春秋時伍貟,載諸書籍至唐而又貟半千

“問我先祖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甘肅天水有貟王村、貟家灣、...傳說由山西遷居而來。(摘自“貟氏譜碑序”---乾隆五十六年撰)

先世在明永樂年間由棗強、野鵲窠(讀ke,即窩)遷居岱東。(摘自“貟氏譜書序”)

先世棗強、冀州人,明初洪永年間始遷魯。一支:山東泰安東貟家北 (一世祖貟德忠),一支:山東冠縣貟莊(原堂邑縣,一世祖貟的誠)(摘自“貟氏始譜序”---康熙丙寅年撰)

卷二:吾族貟氏伍貟之裔也。一名位姓,迄今與伍氏稱同家。自古有貟半千知名士。吾始祖當永樂年間由棗強冀州遷來。

姓谷全國有多少人

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

尋根溯源

谷姓來源有四:

1、出自嬴姓,伯益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載,伯益之後非子(號秦嬴,為秦國之始封之祖),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一說在今陝西涇陽西北),其後以地為氏。

2、戰國時,齊公子尾孫,封於夾谷,其後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來。據《鼠璞》所載,古代谷阝姓去掉邑旁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鮮卑複姓谷會氏,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據《唐書》所載,唐時東夷人谷那氏,後改單姓谷;今彝、土家、滿、蒙古、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一作伯翳、大費。顓頊玄孫,父親為皋陶,系夏朝東夷族首領。長於畜牧、狩獵。舜時被任為虞(掌管山澤之官)。後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賜姓嬴。後被選為禹的繼位人。禹死後,在奪權鬥爭中,被啟攻殺。西周時,其裔孫非子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今甘肅清水東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孫中,有一支就以地為氏,稱谷姓。並尊伯益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谷姓發祥於今陝甘一帶,其得姓之後,在一段時間內基本繁衍於關中之地。秦統一天下後不久亡於漢,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陝地之谷姓因仕宦、遊學、謀生等原因進入該地者甚多。兩漢之際,谷姓還播遷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連位於長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帶,也從漢末開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漢時,谷吉、谷永父子為長安人,谷春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帶)人,王莽時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長安人谷恭,光武帝時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懷來)人谷崇,漢靈帝時,湖南耒陽出過一位大孝子谷朗,後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晉南北朝時期,谷姓播遷之地主要以北方為主,尤其在今河北懷來一帶,由於比鄰山區,戰火難至,當地谷姓發展興旺,後逐漸昌盛為谷姓上谷郡望,並以此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遷。此際見諸史冊之谷姓名人有三國吳人、都亭侯谷利,東晉名士、湖南桂陽人谷儉,北魏昌黎(治今遼寧義縣)人谷潁、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渾家族,其子谷闡、孫谷洪、曾孫谷楷俱顯貴於北魏,為後世所敬仰。唐太宗時,東夷族人谷那律改為單姓谷,並定居於今河南南樂,孫谷倚相,曾孫谷崇義,玄孫谷從政俱為名宦,由於此支新鮮血液的注入,極大地壯大了谷姓家族。後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鄰河北、山東之故,逐漸播遷於上述諸省。宋靖康之恥後,谷姓南遷者漸多。宋末時,由於蒙古鐵騎南下,繁衍於江浙之谷姓因避難之故,在南方諸省逐漸散居開來。明初,山西谷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明中葉以後,江蘇谷姓繁衍得較為興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間及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冀、魯、豫之地的谷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約佔全國漢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號

谷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上谷郡——西晉時設置,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轄境約在今河北張家口以東,北京延慶以西之地。

堂號:

“經庫”、“上谷”、“築益”等。

宗族特徵

1、堂號來歷膾炙人口。如經庫堂出自唐代谷那律,因其精於經書,被褚遂良稱為九經庫,世人亦稱明經庫,後人遂以經庫為堂號。

2、谷姓得姓較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3、谷姓與米、麥姓均為糧食名,但......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姓氏?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近一萬二千個姓氏,其中單姓五千多個,雙字的為四千多個,三至九字的姓氏則二千多個。

現在通用的姓氏約有四千七百多個,其中單姓居絕大多數,雙字姓氏一百多個,三字以上的姓氏罕見。最常用的一百個姓氏佔全國人口的60%以上。漢族中,平均每三十二萬人共用一個姓氏。

漢姓的形成來源眾多、情況複雜。總括有以下幾種:

來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這類姓氏最多,如:賴、陳、馮、魯、杜、謝、吳、董、蔡、曾、呂、趙、周、許、朱、江、黃、陸、路、柳、燕、鄭、彭、毛等。

先人的名字、廟號、諡號:如張、潘、莊、嚴、桓、武、穆等。

先人的爵位、官職:如王、侯、史、上官、司空、司馬、司徒、凌。

職業、技藝:如陶、商。

次第:如伯、孟、季、第五

帝王賜姓:如部分朱、李、趙姓等。

其他民族漢化:如部分元、劉、金以及外來複姓呼延、万俟、拓拔、宇文等。

因避諱、遷徙改姓或音變、形變而得的姓氏:如裘、邱(因避諱孔子的名“丘”)、諸葛。

清人汪輝祖《史姓韻編》收錄二十四史所載人名28365個,姓748個,每條下注明人物出處、籍貫、官爵、事蹟等。

在2007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數據中顯示,中國現在使用的姓氏有4700多個,王姓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25%。 第二大姓是李姓,有9207.4萬人,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的6.83%。人數最少的姓氏為“難姓”。但是綜合中國港澳地區及臺灣的情況,李姓則為大中華地區第一大姓,王姓為第二大姓。

並且有以下10個姓氏人口數在2000萬人以頂的姓氏: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吳、周;

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樑。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餘、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範、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中國前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

中國的著名書籍《百家姓》僅列出漢族最常見的數百個姓氏,並不能代表現時所有的漢族姓氏。

姓氏本來沒有尊貴卑賤之分,古時,只有諸侯國的君主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被賜封建了土地的貴族才有,一般平民沒有姓也沒有氏。但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根據姓氏劃分等級的情況。這就是門第觀念。

門第觀念於東漢時期萌芽,朝廷以經學取士,學者皆以經學傳給子孫,以便入朝為官,隨著經學這門學問代代相傳,也逐漸形成了世族,甚至有祖孫四代都位居三公職位的汝南袁氏家族。魏晉南北朝時,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這種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許多名家大族產生:如以王導為代表的琅琊王氏、謝安為代表的陳郡謝氏等。唐高宗時期,《姓氏錄》的出現消除了門閥士族界限,完全依照官品高下為準敘錄,按照姓氏劃分的等級開始瓦解。到了宋代,門閥士族已經蕩然無存,自此中國除了皇室貴族,便沒有制度上固定不變的姓氏貴賤區別了。

漢族的姓氏,也和少數民族的姓氏在歷史上互相影響。通常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受漢文化影響,姓氏也採用漢字。開始多是音譯,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與清皇室的愛新覺羅......

全國有多少家姓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國姓氏紀編》共蒐集姓氏5730個。臺灣省出版的《中華姓符》裡面共收姓氏6363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由於姓氏本身還在不斷髮展變化,據專家估計,我國姓氏大約有18000個。

中國一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時期的統計數字不一樣:

漢代應劭《風俗通》收錄近500個。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收錄1232個。

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收錄1745個。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收錄3736個。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4657個。

今人陳歷甫最近編寫出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收錄10129個,其中漢族姓氏8000多個,少數民族姓氏2000多個。據《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報道,如今陳歷甫掌握的古今中華姓氏數目已達到15142個,創下了姓氏收集數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謂“常用姓氏”也是一個在一定歷史時段和區域範圍內的相對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個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漢民族範圍內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編修吳沈奉旨編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個姓氏,則是當時的常用姓氏。現在搞姓氏學研究的人,多以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和袁義達先生的研究成果為權威性的說法。杜、袁兩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1987年大陸人口的隨機抽樣資料以及臺灣的姓氏統計資料,經過計算機處理,確定中國人的姓氏為11969個,其中單姓5327個,複姓6642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漢姓約3050個,按其所屬人口多少為順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現代中國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蛔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召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雷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這是就全國範圍而言,如果分地區統計的話,情況又不一樣了。如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地區的通用漢姓為1027個,排在前100位漢姓順序是:

表23:臺灣前百位“大姓”

1.陳 2.林 3.黃 4.張 5.李 6.王 7.吳 8.蔡 9.劉 10.楊 11.許 12.鄭 13.謝 14......

相關問題答案
全國姓野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辜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陳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母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餘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張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安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邵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鄭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莢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