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來拿分了。

運籌帷幄、比之軍事家更適合做政治家、公私分明事、必躬親權利慾較大但忠心耿耿、能言善辯、會審時度勢得人。

例子:

發明方面“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八陣圖、全部出自其手。

政治方面“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品德方面“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軍事方面三國志注引:“其(諸葛亮)用兵也,行如風,止如山,兵出之日,天下震動”

諸葛亮是什麼人物?

諸葛亮在三國裡面不及,曹操,郭嘉,司馬懿,周瑜等 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智慧,不是靠聰明,如果這幾點,他不如司馬懿,諸葛亮統領10萬大軍,攻打1千人守城的曹軍,12日竟不破,最後退走!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嚴重神話了,什麼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這是歷史上根本不純在得,赤壁之戰的功績要有諸葛亮的,也就是他去吳國達成蜀吳聯盟,像舌戰群儒,根本都不純在,而後就是周郎的功勞了,周瑜是三國演義比較矮化的人物,他的氣量不會跟一個敗逃數裡的蜀漢信差一般見識的!諸葛亮在這次連吳,立下了功勞,後來管理荊州農業,這期間他學習了大量農業知識,為日後劉禪朝,執政打下堅實的基礎!劉禪也不像三國演義那樣無知白痴,劉禪是昏君不錯,但是在諸葛亮死後,撤銷丞相職,後來滅國逃生都說明他不是白痴!(樂不思蜀)但是中國人得道德觀念不容許這樣,寧肯玉碎,不可瓦全. 諸葛亮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忠心,氣節,未吞國庫一兩銀子,為蜀地人民發展貢獻力量,為了漢室復興,鞠躬盡瘁,中國人民銘記這樣的人,所以後來羅貫中編寫了 <三國演義> 神話了諸葛亮! 我感覺諸葛亮不是最厲害的,只是個人觀點哇!沒有詆譭諸葛亮意思哇,諸葛亮已經是中國氣節的標榜了哇!

歷史怎麼評價諸葛亮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

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蜀漢四相之首。

謹慎,善治國,天下奇才,時之俊傑。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家認為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先籠統的說一下我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大才”,他博學多才,精通書法,繪畫並且通音律,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三國志》俱有記載)。出山前就能有“隆中對”的見解,是個出色的戰略家,善治國,是出色的政治家,善治軍,也算是軍事家,是忠臣,是後來所有人臣的表率。

2、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不能說自己說的就是絕對正確的。在我看來:(1)“隆中對”的提出體現了諸葛亮超高的戰略眼光,這不是隻通過道聽途說就能得出的結論。“隆中對”的偉大不在於諸葛亮看出了曹操強大,孫權次之,劉表、劉璋孱弱這麼簡單,相信這樣的看法當時很多人都看得到。關鍵在於諸葛亮給了劉備一個聯孫抗曹,奪荊州,益州,兩路並進以圖天下的戰略宏圖。這就讓本來像只無頭蒼蠅的劉備如醍醐灌頂。(2)因為諸葛亮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才稱之為政治家,以法治國和完成國家的統一,匡扶漢室是諸葛亮的理想,他實現了前者,為了後者做了數次努力卻沒成功。諸葛亮五出祁山,確實對蜀國的經濟民生造成一定的破壞,但是是不是就要全盤否定他的北伐呢?蜀國在三國中疆域最小,人口最稀薄,人才自然也最稀少。當時魏國的疆域大約是蜀國的3倍,人口更是蜀國的5倍,經濟發達地區基本都被魏國佔據,蜀國若一味採取守勢,那無疑是坐以待斃。還不如趁著魏國國內動盪而以攻為守,順勢將蜀國國內矛盾引向國外,取得成功固然好,即使失敗也能勉強保持國內安定。(3)其餘樓上所說的任人唯親,趙統趙廣是優秀人才,不敢勸阻劉備,對江東一味退讓,這些觀點我不知道怎麼得出的,也不敢苟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樓主感興趣可再追問。

3、諸葛亮是不是君子?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想想是否看清楚),聽思聰(想想是否挺清楚),色思溫(想想對人態度是否溫和),貌思恭(想想對人是否恭敬),言思忠(想想說話是否忠誠),事思敬(做事是否認真),疑思問(有疑問是否向人請教),忿思難(發怒時是否想到後果),見得思義(有利可得時想想是否正當)。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要求自己謹言慎行,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非禮勿言,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道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所求必定是為了大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君子不會隨便行事,應該三思而後行,所做的事都合乎正道)。諸葛亮一生謹言慎行,治國能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不貪圖個人享樂,與廠姓同甘共苦。以法治國,“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沒有蔭庇子孫,且家無餘財。這樣一個人算不算君子?

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在世人心中向來是智謀的化身:受任於敗軍之際,而能妙手回春,化險為夷;奉命於危難之間,而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從容一笑,便能心生神機;揮揮羽扇,便能左右戰局,簡直到了神奇的境界。他那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千古之辯的“舌戰群儒”、火燒赤壁的“借東風”、海納百川的“七擒孟獲”、談笑間的“草船借箭”、無中生有的“空城計”……幾乎達到了“算無遺策”的程度。 然而,這位舞化著智慧藝術的奇人,在歷史上卻更多地被人感喟著、遺憾著。感喟著那執著信仰、忠於託付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遺憾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未竟雄心。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喟嘆?如果我們慎加分析諸葛亮的表現和行為,這種喟嘆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尋找其必然的元素,我們認為是他“精於戰術,短於戰略;精於治國,短於用人”使然。 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是逆天而行,這也決定了諸葛亮一生的悲劇命運。

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

三顧茅廬中你覺得劉備和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他是一個謙虛的人、深藏不漏、不願拋頭露面的人。他不愛戰爭,不想出山參加戰鬥。架子很大。 從"三顧茅廬"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機智聰明的、有心計的人,而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禮賢下士、尊重別人、有禮貌的人 “三顧茅廬”可以明確的看出劉備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識人的伯樂也。劉備初得諸葛亮,和諸葛亮很親近,惹得關張二人甚是嫉妒。然後他說了這句話:“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不必多言”。關張二人這才作罷。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歷史中真實的諸葛亮 劉表把劉備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線替自己守住大門,扮演“炮灰”的角色。幸運的是,在劉備鎮守新野的幾年裡,曹操忙著在北方東征西討,幾乎無暇收拾劉表。所以劉備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劉備認識了司馬徽和徐庶,這兩人向他極力推薦諸葛亮,並稱贊諸葛亮是“臥龍”。很快,劉備就親自去拜訪一位年僅27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千古傳頌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劉備在諸侯中被人稱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軍隊,有多大地盤,而是他對朋友很誠懇、很講信義,即使對一般的人也很有禮數,另外對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動盪的那個年代裡,很多人願意死心塌地地跟著他。由於有這種號召力,當時的諸侯,包括曹操和袁紹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很重視劉備,很願意與他結盟。當然,劉備去拜訪諸葛亮,能“三顧茅廬”,主要原因還是他急需人才。但劉備作為一個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將軍,肯屈尊拜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問題,這就足以讓諸葛亮感動了。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於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說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說還在別的章節中提到:諸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後,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 《三國演義》的這種描述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今天我們看到的諸葛亮形象幾乎都來源於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 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後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徵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徵的依據。 據學者研究,在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名士們非常盛行戴各種各樣的頭巾。所以,說諸葛亮頭戴葛巾、綸巾應該都沒有錯。 羽扇是用鳥的羽毛做的扇子。東漢末年盛行於江東,除了諸葛亮之外,當時,手裡整天拿著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鶴氅原本是一種用白鶴等鳥的羽毛製作的、價格昂貴的外套。後來泛指那些衣袖寬大、穿著飄逸的外套。這種服飾在魏晉時期確實非常流行。 至於四輪車,則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車,是一種由一匹馬拉的兩輪車,而不是《三國演義》中讓人推著走的四輪車。 《隆中對》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奇文。關於它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孫權都很強大,暫時不可與之競爭。荊州的劉表和四川的劉璋都缺乏執政能力,可以先後奪取這兩個地方。然後,搞好內政外交。等到天下有變,就兩路大軍分別從荊州和四川向北進軍,一舉奪取天下,恢復漢室。 可以想象,當時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這番分析後,猶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在眉開眼笑之時,當即就決定請諸葛亮擔任自己的謀士,共同實現《隆中對》中所描繪的藍圖。 從古至今,學者們大多對《隆中對》中的精闢見解表示非常推崇。他們認為,對曹操和孫權的實力,諸葛亮看得比較客觀。劉備後來東征失敗,諸葛亮和姜維後來多次北伐、無功而返,這都證明曹魏和東吳的實力確實很強大,暫時不可與之爭鋒。而最精彩的是,劉表和劉璋確實缺乏執政能力,荊州和益州後來果然被劉......

相關問題答案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是什麼地方人?
諸葛亮是什麼朝代的人?
諸葛亮是什麼星座的?
諸葛亮是什麼生肖?
諸葛亮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長什麼樣照片?
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諸葛亮是什麼神仙轉世?
小王子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