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謂仁慈是什麼意思?
韓非,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是什麼意思
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
這叫做君主不講仁愛,臣下不講忠心,就可以因此統一天下了。
六反第四十六
原文
畏死遠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遊居厚養,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語曲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行劍攻殺,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賊匿奸,當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譽也。赴險殉誠,死節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寡聞從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純粹,整谷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也。挫賊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謟讒之民”也。此六民者,世之所毀也。奸偽無益之民六,而世譽之如彼;耕戰有益之民六,而世毀之如此:此之謂“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譽之,世主聽虛聲而禮之,禮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之,世主壅於俗而賤之,賤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賞在乎私惡當罪之民,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索國之富強,不可得也。
古者有諺曰:“為政猶沐也,雖有棄發,必為之。”愛棄發之費而忘長髮之利,不知權者也。夫彈痤者痛,飲藥者苦,為苦憊之故不彈痤飲藥,則身不活,病不已矣。今上下之接,無子父之澤,而欲以行義禁下,則交必有郄矣。且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今學者之說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愛之道,是求人主之過父母之親也,此不熟於論恩,詐而誣也,故明主不受也。聖人之治也,審於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必於賞罰,賞罰不阿,則民用。官治則國富,國富則兵強,而霸王之業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挾大利以聽治,故其任官者當能,其賞罰無私。使士民明焉,盡力致死,則功伐可立而爵祿可致,爵祿致而富貴之業成矣。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此謂君不仁,臣不忠,則不可以霸王矣。
夫奸必知則備,必誅則止;不知則肆,不誅則行。夫陳輕貨於幽隱,雖曾、史可疑也;懸百金於市,雖大盜不取也。不知,則曾、史可疑於幽隱;必知,則大盜不取懸金於市。故明主之治國也,眾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萬父。母積愛而令窮,吏威嚴而民聽從,嚴愛之策亦可決矣。且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動作則欲其安利也,行身則欲其遠罪也。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親以厚愛關子於安利而不聽,君以無愛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故母厚愛處,子多敗,推愛也;父薄愛教笞,子多善,用嚴也。
今家人之治產也,相忍以飢寒,相強以勞苦,雖犯軍旅之難,饑饉之患,溫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憐以衣食,相惠以佚樂,天飢歲荒,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偷樂而後窮。聖人權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學者之言皆曰“輕刑”,此亂亡之術也。凡賞罰之必者,勸禁也。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罰重,則所惡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惡害,害者,利之反也。反於所欲,焉得無惡?欲治者必惡亂,亂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賞必厚矣;其惡亂甚者,其罰必重矣。今取於輕刑者,其惡亂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無術也,又乃無行。是故決賢、不......
這是講的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 釋義 〗
這個心起了善念,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吉神,跟隨著護衛,希望他的善行圓滿而多方賜福;或是心中起了惡,惡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應了凶神,跟隨鑑察,等待他惡貫滿盈的時候而多方降禍。
〖 原文 〗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 釋義 〗
若是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並且必須要斷除一切的惡事,奉行一切的善事,這樣行之久久,必定就能夠獲得吉祥喜慶,也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 說明 〗
改就是改過,悔就是懺悔。天下純善無惡的人非常地少,而曾經做過惡事的人,則相當地多啊!所謂懺悔,就是改正過去的過失,使未來不再重蹈覆轍,生善滅惡的重要方法啊! “諸惡莫作”,就是希望他能夠將惡業刮磨淨盡,“眾善奉行”,就是希望他能夠將善行積累得圓滿。這樣地去做,久而久之,才能夠將從前所造的惡業漸漸地消釋去,因此它的禍害方能夠全部地消除,而後來的行持,則一天一天漸行地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地就會到來啊!
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我們要至心懇切地懺悔,就像百年都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可以一天就把它洗乾淨了;又像千年蒙塵的古鏡,可以一下子就把它擦拭出原來就具有的光明啊!所以懺悔能夠解除千生萬生的過失,能夠滅掉四重五逆的罪業。只要能夠真誠地懺悔,就沒有什麼惡業滅除不掉的,也沒有什麼善業生不起來啊!
〖 原文 〗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 釋義 〗
所以勉勵力行眾善的吉人,因為他的語言善、視善、行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事;等到三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增長他的壽命;而常作諸惡的凶人,因為他的語言惡、視惡、行為惡,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惡行,等到三年滿了,他所造的惡行也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減除他的壽命啊!所以人為什麼不肯勉勵力行眾善,以轉禍為福呢!
〖 說明 〗
語善,例如非禮勿言,樂道別人的善行,勸人做好事等等。視善,例如非禮勿視,樂於見到善人,喜歡看善書,常常見到自己的惡行,而不去見別人的惡事。行善,例如非禮勿動,非法的事情絕不去做,勇猛地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提倡引導於一方,乃至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地來行善。惡則恰好與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圓滿之期,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是善積而惡盈了啊!
人心至為靈活,而且變化無常,若是一個人在三年那麼久的時間,而心卻沒有改變的話,則他所造的善或惡,也就到了純熟的地步啊!在這裡指出了“天”字,就是因為上天為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華關鍵所在啊!而這裡所謂的天,也就是我們的心。孟子說:“保持了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奉侍順從上天的方法。”
要知道,沒有行善就不會有福,沒有造惡就不會有禍,這是天道永恆不變的真理。然而善惡的報應,有的是報在本人身上,有的則報在子孫的身上。有的現世是惡人,而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德因緣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禍而轉受福;有的現世是善人,因為他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福卻轉而受禍。等到前世的禍福受過之後,則今生所造善惡的報應,方才會一一地現前受報,這只是遲早先後的問題而已,並不是說善惡的報應有了誤失啊!
世人惟有尊敬相信感應篇的道理,認真地隨事奉行,自然就會福祿無量,子孫榮顯昌盛。遵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啊?
出自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氵屈,動而便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章旨:
本章是承上章對“道衝”作進一步論述。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
本章用具本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比喻鮮明生動。
註釋:
芻(chú)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所說:“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猶橐龠(tuó yuè):猶,比喻詞,“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氵屈(gǔ):竭盡,窮盡。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儲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譯文:
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看作草扎的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看作草扎的狗。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其中空虛而不窮盡,愈鼓動風就愈多生出。增廣見識會加速困窮,不如何持內心的清靜。
紳士是什麼意思
真正的紳士總是小心翼翼,舉止得體,避免可能發生的衝突和不快;避免所有意見摩擦或感情衝突;避免所有的猜忌、憂傷、怨恨。 他最關切的東西,就是讓每個人自在、灑脫;他關注所有同伴,和藹地對待害羞者,溫和地對待陌生人,仁慈地對待可笑之人;他會記住曾經聊天的人,避免那些可能激怒人的不合時宜的暗示或話題;他與人交談時很少出風頭,也從來不會乏味無聊;他喜歡別人,也招人喜歡,他在付出的時候也得到了很多。 他從來不說自己,從來不會為了反駁別人,而替自己辯解;他從來不願意聽流言蜚語;他向干擾自己的人,小心謹慎地講述自己的目標;他完全出於善意,理解周圍的一切;他在爭論的時候,從來不用卑鄙、猥瑣的手段;從來不佔用不公正的好處,從來不侮辱人格或使用激烈的言辭,也從來不會含沙射影去攻擊別人。 從更長遠的眼光看,他遵循古代賢哲的格言,即我們應該擁抱自己的敵人,就好像有朝一日他們將會成為我們的朋友那樣。 他機敏異常,以至於無法面對任何冒犯和侮辱;他公務繁忙,以至於記不住任何對自己的傷害;他疏懶放鬆,以至於無法承受各種蓄意傷害。他從哲學法則出發,忍耐、寬容、順從;他承受痛苦,因為他認為痛苦無法避免;他承受喪親之痛,因為他認為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他坦然面對死亡,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命運。 如果參加各種論爭,他所經受的學識訓練,足以保證自己避免大的失誤。 今天,看著一位英國紳士在俱樂部、鄉間旅館的行動,你就能感覺到“勵志講壇”中羅列的特點。在一家公司,你遇到了一位陌生人,你也許以為他是聾子,因為他的眼睛從未離開眼前的桌子和報紙;他從未流露出自己的什麼好奇心,也從未流露出不合自己身份的情感;除了別人向他介紹你,他從來不會與你目光對視;他處事低調,不願意輕易留下姓名。在旅館中,他向來不願意將自己的姓名輕聲告訴前臺的服務員;如果他送給你一張寫有自己家庭住址的卡片,那就可以肯定:他把你當作了自己的朋友。他自我介紹的時候,也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即便他內心希望結識你或盤算著做些什麼
“天地不任,以萬物為鄒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氵屈,動而便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章旨:
本章是承上章對“道衝”作進一步論述。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
本章用具本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比喻鮮明生動。
註釋:
芻(chú)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所說:“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中庸是什麼意思?
[編輯本段]詞:中庸
【拼 音】 zhōngyōng
【英 文】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詞 性】 名詞,形容詞,
【褒 貶】 中性詞
【近義詞】 不偏不倚
【反義詞】 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釋 義】 [名詞]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之道。[形容詞]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編輯本段]古籍《中庸》
【英 文】alleged to be written by Zi Si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s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Four Books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並非儒生,而是卒於宋真宗乾興元年的方外之士——釋智圓。智圓之後,司馬光則是宋儒中論中庸較早的一個。後來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註》,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惡的本性,從臨界點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惡。
[編輯本段]關於《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編輯本段]中庸理論基礎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編輯本段]中庸具體內容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
(1)五達道
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將君臣關係視為上下關係,這五種人際關係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中庸》第十二章詳細論述了夫婦的人際關係,將夫婦關係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雲:“君子之遇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年......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
莊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莊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當颱風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華的富人家裡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裡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裡,也要刮到阿貓阿狗的家。還要刮到那小小螞蟻的穴裡。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處。很多人聽到這裡就又不明白了。怎麼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為不仁,看待萬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齊物論裡的如下的這麼一段話了。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潔的人不謙讓,最勇敢的人不輕易挑逗冒犯別人。
這就是莊子的言說,他的話看上去很不對,仔細想想又很對。他的文章也是這樣,看上去很沒道理,也無結構邏輯可講。其實是最有道理,最講邏輯與結構。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