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孫權性格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三國演義孫權性格介紹

先看孫權。作為吳國之王,他能夠關心下屬,鼓勵呂蒙要多學習:“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比較堅定有力。當呂蒙找藉口推辭時,他不急不惱,推心置腹地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先聲明要求他讀書的目的並非使他棄武從文,成為書生,而是在博覽群書中瞭解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才智,這種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後他又針對呂蒙所謂“軍中多務”的藉口,進一步開導,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勸導呂蒙——讀書大有益。孫權絲毫未擺當權者的架子,不以威壓的方式逼迫呂蒙去讀書,這一番娓娓道來的談話卻更令人信服。他的談話是親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長者而非王者的風範。

再看呂蒙。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歎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三國演義》中孫權的性格特點及相關故事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15歲時隨史策征戰。18歲時孫策被刺身亡,孫權便代兄為江東統帥,在張昭、周瑜等人的輔助下,鞏固並發展了江東根據地。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戰敗齊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靜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9答案補充 %9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三國演義》中孫權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原著中看到一下的

和曹操劉備比起來,孫權的性格應該是比較果斷的,不然當初在曹操80W大軍南下的時候,只要一猶豫就悲劇了。當初他認識到江東憑藉長江天險可以與曹操一戰,立馬命令周瑜回來做都督,並且斬下桌子一角以示決心,可見他性格的果斷之處。當然,很多遊戲裡面也有對他們性格的設定,例如最近的一款頁遊《夢想帝王》裡,孫權的性格就被定為果斷,貌似在舌戰的時候這個性格還挺好用的,完克厚重!

一。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二。孫權善於審時度勢。建安十六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三。深謀遠慮。孫權是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

《三國演義》中的孫權的主要事蹟以及該人物的性格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 孫權畫像 中國兵法家孫武二十二世後裔,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且其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建安五年(200年)統領江東,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大敗豫州牧劉備,佔領荊州後,並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徵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有相當的兵力與自己叫板,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督取下荊州,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持節督荊揚交諸軍事。   221年,劉備稱帝,興兵問罪,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火攻大破敵軍。 東吳大帝·孫權(182-252) 222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佔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   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因戰役過多,日後再來補充。)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繫。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   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注意:若從孫權稱吳王在位算起,則在位為32年)。   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

《三國演義》中孫權的性格特點及相關故事

孫權屈身埂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關羽 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

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三國演義孫權的性格

孫權:決策型人才。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到了晚年,孫權卻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

<三國演義>裡孫堅,孫策,孫權三人性格,氣質各有怎樣特點?你認為誰最佳?誰最後?

孫堅,勇猛而剛毅,陳壽評其人“有忠壯之烈”,有雄心壯志,絕對堪稱江東猛虎。1樓說什麼背信棄義,不就是玉璽嗎?當時的情況,就算哪個人得了玉璽,都會自己藏匿,何況漢朝天下早已衰敗,何必再維繫?

孫策,子有父之雄風,勇猛過人,當世之虎將,統率部將建立江東基業,有極強的統率力;然而此人過心浮氣躁,有些輕佻,以至撫身。

孫權,可以身負屈辱,知人善任,陳壽說他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成立江東霸業,建立吳國成鼎足之勢。但是孫權生性猜忌,到了晚年,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了。

孫策為第一,孫權第二,孫堅第三(因為演義寫的很少)

三國演義孫權(性格,優良品格)和故事

正面:能採納意見,不會一意孤行,可以看清楚形勢。

反面:沒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氣勢,偷襲荊州都不乘勢滅了劉備,益州可以不要然後出兵曹操嘛。

事例:兄死安局勢:孫策死後,吳國上下動盪,周瑜領兵權在外,隨時有可能奪權。孫權特召來周瑜,讓基業與周瑜一探。孫權沒有直接動武奪權,先禮後兵,如果周瑜敢反估計也活不長了。以此收買人心,並且曹操打消了乘虛而入的念頭。

有才者上:

周瑜沒有奪權,孫權也委以重任給他,赤壁一戰全權授予,表示了信任。周瑜死後也遵照遺言讓魯肅上臺。後來呂蒙變樣能文能武,孫權也提攜他為大都督,偷襲荊州不費大軍,甚至一兵一卒未損。在劉備70玩大軍攻來時也把陸遜給扶上臺,一舉反敗為勝。

驕傲動武,當斷不斷:

孫權在位期間發動了數次戰爭,孫權雖有才華但是領兵統御不強,出兵合肥也沒帶上什麼軍師,導致太史慈被殺。還有一次死了董襲等數位將領。偷襲荊州後不乘勝追擊反而求和,失去了2分天下的機會。

孫權一生提拔人才,建設東吳,雖過世也有但不至於蓋過其功。導致吳國成為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生子當如孫仲謀!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演義孫權性格特點?
三國演義周瑜性格特點?
三國演義人物性格分析?
三國演義孫權簡介?
老版三國演義孫尚香?
三國演義孫堅?
三國演義中孫權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張飛的性格?
三國演義主人公性格?
三國演義劉備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