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化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農業集體化?
其實就是把農業所有權從私人改成了集體所有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為宣導共產主義,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蘇聯政府宣佈農業集體化基本實現。
蘇聯的集體農莊有三種形式:①農業公社。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公有,實行“按需分配”,實際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社員在播種、中耕、收穫時共同勞動,生產資料(除土地外)仍歸社員私有。③農業勞動組合。基本生產資料為集體所有(土地屬國家所有,但撥給農業勞動組合永久使用),加入勞動組合的成員從事集體勞動,實行按勞分配,同時允許農民保留一定數量的宅旁園地,經營家庭副業。
婚姻行為由集體化轉向個人化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中國家庭實行的是家長制,婚姻必須通過媒妁等一系列程序,個人婚姻實際上是家庭聯姻,而現在,社會提倡婚姻自由,現代婚姻更多的體現了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家庭的因素特別是家長的意見,已經大大地弱化了。
集體經濟什麼意思,通俗的說
打個比方, 過去的 農村公社, 土地是 集體化 ,集體種植 最後統一根據 工分發放糧食的。
集體經濟,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仍走集體化道路的十個村莊現在是什麼樣
1、華西村
原叫華西大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是我國農村的先進典型,毛澤東同志早在60年代末,看了中央研究室有關華西社隊企業的調查報告後,就有了批示,說“這是農村光明燦爛的希望!”。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華西村頂著很大的壓力還是實行大隊核算。在我國農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後,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
如今,華西村在傳統工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海洋工程、金融、旅遊服務業,與4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成功實現經濟轉型。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512億元,可用資金35億元,人均純收入8.5億元。,這裡更像一個農業旅遊景區、一個工業園區、一座小城市。家家擁有設施現代化的別墅、較高的收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醫療條件和生態環境,這裡的農民感覺自己生活在“人間天堂”。
領頭人吳仁寶在敘述華西為什麼能發展時說:因為,我們有一個信仰,就是信仰共產黨,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始終堅持愛黨、愛國、愛集體。堅持集體經濟決不動搖。時刻不能忘記學習毛澤東思想。毛主席是人,而不是神,但是毛澤東思想勝過神。對於集體還是個體,吳仁寶的經驗是這樣的:
“凡是哪個村把集體經濟搞好的,這個村的黨組織就有權威。像華士村,在鎮上被個體戶團團包圍,但老百姓非常信仰集體,絕大多數村民強烈要求黨支部不要搞個體,還是要把集體經濟發展好!集體經濟到底好不好呢?應該說,集體經濟本身是好的,但在‘轉制’、‘轉私’的影響之下,有不少人把集體的錢撈光了,轉到個人腰包裡去了。
我記得,在六十、七十年代的時候,每個村都有集體資產。為什麼發展到現在,有的村一點資產也沒有呢?甚至是資不抵債呢?我看,這主要是那裡的人缺少了信仰,缺少了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有人對信仰有了失落感以後,往往就會貪贓枉法。
這些信仰的動搖,很有可能會發生危機,造成坐牢,甚至被槍斃。最後,就造成了對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的不關心!現在有些人,人在黨內,心在黨外;居住在中國,心在美國。像這樣的現象,很值得我們好好地深思。”
2、大寨村
即原來的大寨大隊。大寨從單純農業經濟走向了農工商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到2010年底,大寨集團資產總額達4.7億元,從業人數達1243人,銷售收入達到6.5億元,上繳國家稅金達到2879萬元。大寨現有20多個旅遊景點,是山西省十大紅色旅遊基地之一。大寨集團公司成立後,大力推進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寨已成為30多種商品的品牌。
大寨經濟總收入在近20年間增長了近200倍,500多人的小山村成了名符其實的億元村。現在大寨的人均收入12000多元。大寨人住進了二層樓房,享受著現代交通和通訊帶來的便利,享受著集體給他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從1993年開始,老人們按月領取養老金,孩子們上學不用交學費,考上大學發給獎學金,農戶建房村裡給補貼,農民種地村裡實行“五統一”,全體村民就醫有了醫療保險,每人每年還可以領取1000元的公益金。
3、周家莊
1982年,在全國政策性、強迫性解散人民公社的壓力之下,周家莊人摁下紅手印明志保留人民公社,義無返顧地選擇繼續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共同富裕道路。據說,當時的支部書記雷金河向當時的河北省領導寫下保證書:“不分包到戶,社員的收入可以高於分包到戶的農民。如果幹一年,我們沒有其他公社好,我們就將地分了。”
30年來,周家莊農工貿齊頭並進,已有9家大型集體工業企業,並有許多形成規模的農貿加工、養殖基地和文化服務業等。從1981年開始,周家莊的家家戶戶已免費使用上了自來水。次年開始對年滿65週歲的老人實行養老津貼、......
如何通俗的解釋前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1928年11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決定加快農業集體化步伐。到1937年,農戶參加了集體農莊。農業集體化消滅了富農階級,為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闢了道路,但其中出現的強迫命令現象,也造成了不良影響和後果。
人民公社化運動與農業集體化是一樣的性質麼?詳見補充
這是一群理想的共產主義者,在經濟條件還很不成熟的時候,卻想讓受過千百年剝削的農民,早早地享受翻身得解放的社會主義優越性,而犯下的大躍進錯誤。新中國的成立,百廢待興,而領導者們個個都是經過百戰洗禮的軍事家,卻都不懂經濟建設,雖滿腔熱情,卻急功躁進,來不及吸取總結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錯誤代價。但這群打下江山的理想主義者與民共苦的精神,為後來的改革奠定了基礎,贏得了時間。
為什麼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初級社與高級社的主要區別
請說明為什麼?
農業集體化為什麼會失敗
1917至1921年 戰時共產主義 農民必須無條件上交多餘糧食 1922至1926 新經濟政策 也就是實行商品流通 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1927至1936 開展農業國有化運動 大規模建立集體農莊 消滅富農 取得部分成就 1937至1956 基本是對前期政策的延續 集體農莊已經建成 1956至1964 赫魯曉夫開始了以農業為中心的改革 大規模開墾荒地 國家糧食產量先增後減 最後黯然下臺 宣告失敗 1964年以後基本延續斯大林時期的農業政策 國家農業越來越糟糕 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農業集體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根據制度變遷的形式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統購統銷政策實施以前,這是一個誘致性制度變遷階段。土地改革後,農民雖獲得了土地,但是由於牲畜、生產工具的普遍缺乏,依靠農民的獨立的家庭經營,很難完成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為了不使農業生產中斷,在中國政府的倡導下,農民進行互組合作,使農業生產互助組這一組織形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第二階段,是從統購統銷政策實施之後到 1958年人民公社體制形成。1953年之後,新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這樣使農業與工業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為了迅速實現我國的工業化,政府極力壓低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降低工業化建設的成本。與這一政策相適應,中共選擇了從農業合作化到集體化的道路,這是一個由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階段。
新中國的互助組是在解放區互助合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發展的動因:(1)土地改革後,農村的生產資料普遍缺乏。(2)土地改革後,雖然農民經濟地位上升,出現中農化傾向,但部分農生活貧困。(3)優秀互助組的示範效應。(4)互助組充實新的內容。(5)國家對於互助組的扶持。正是以上原因導致了全國解放後互助組快速發展。
1954年春興起的辦社熱潮,很快引發出急燥冒進的傾向。主要表現在:(1)盲目追求辦社數量,互相攀比,急於求成。(2)在盲目貪多的同時,一些地方又出現了追求大社的傾向。(3)辦社中的盲目貪多求大傾向,引發一些幹部的強迫命令、簡單粗暴的作風。1954年秋後,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是同糧食統購統銷工作同時展開的。是年夏季,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河北省,雨量集中、持續時間長,發生了數十年罕見的水災,再加上當年旱災、霜凍災,由於受災面積較大,造成當年農業生產未能完成計劃。而1954年統購糧食的任務卻超額完成了,多購了47億公斤;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數量也在迅速翻番,然而,這都引發了一場後來被毛澤東稱為“生產力暴力”的嚴重危機。1954年冬農村出現大量出賣或宰殺牲畜的現象,農民生產積極性明顯下降.
職業教育園區教育集團化是什麼意思
一是要不斷深化體制改革, 優化綜合環境。在思想觀念、發展模式、體制機制等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不斷完善精簡高效、親商務實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優化綜合環境。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政策質量,探索開發區與所在區域實現優勢疊加、互動發展的新機制。創新投融資體制,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探索以資本為紐帶的合作開發模式。
二是要堅持擴大開放,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結構調整、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力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創新對外和合作方式,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內資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同時,完善開放型經濟的風險防範機制。
三是要繼續著力推進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產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大力引導和引進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更加註重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形成以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產業園區。
四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和集約化發展道路,從主要發展工業為主向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轉變;從注重外源型經濟向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並重轉變;從注重規模擴展和發展速度向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各種資源;加強國際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努力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五是要在實施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佈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緊緊圍繞西部大開發區、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佈局,更加充分發揮開發區的載體和作用。在打造城市圈、經濟帶中更好地發揮支撐點作用。更加註重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部的產業梯度轉移。
在新的歷史時期,開發區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打造創新園區、綠色園區、和諧園區,繼續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成為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生態環保、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引領示範區,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窗口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寫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