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27

創新是什麼意思

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一個學經濟學、學管理學,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從經濟的角度他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

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採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闢市場,市場開闢,市場開拓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第五,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大師,學經濟 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現在“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

自主創新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自主創新的內容而非內涵。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

原始創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原始性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獨有的發現或發明。原始性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是最能體現智慧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重要體現。

集成創新:是指通過對各種現有技術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新興產業。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指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學習、分析、借鑑,進行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發展中國家通過向發達國家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尤其是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實現自主創新,不僅大大縮短了創新時間,而且降低了創新風險。

深刻理解自主創新的內涵需要把握三個關鍵點:

一是自主創新重在“自主”,即獨立自主地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把立足點從過多依賴國外技術逐步轉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創新;

二是“自主”所尋求的是技術自主,而不是技術自立,是在開放的背景下自主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和進程,博採眾長、為我所用,而不是摒棄外部優秀技術資源,自我封閉;

三是自主創新只是手段而非目標,不是主體的概念,而是方式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所謂自主創新就是能夠獨立控制和把握創新目標、創新方式與創新進程的技術創新,其核心內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為主,二是綜合集成。

2006年1月9日至11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胡錦濤總書記在大會開幕式上發出動員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溫家寶總理也多次強調提升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的重大意義。《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將“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

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是一種制度能力

對於企業來說,自主創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應用各種技術知識並由此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包括......

如何理解創新發展理念

創新理念是指企業或個人打破常規,突破現狀,敢為人先,敢於挑戰未來,謀求新境界的思維定勢。創新的前提是對現狀的不滿足,同時,創新是建立在對市場規律和本行業發展前景正確把握的基礎上。突破陳舊的思想觀念,運用新的事物方式和一定的技術手段,實現某一個領域的突破,謝謝

創新的定義是什麼?

創新是一種觀念,觀念沒有理性。

創新是二特性對局,對局中間有一個創新的第三空地。

創新是博弈中的常數,常數是人的創新潛能的價值體現。

文化創新是大自然中的無性繁殖,文化創新又類似嫁接,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獨特形式進行文明的創造,當最終看到創新的結果時,那已經不是原來的文明瞭。

優先喚醒的特徵就是開發自己的慾望,將情感和價值觀傳播給對象,融入對象的文化中成為新的基因。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能從對象那裡實現丹望都是喚醒,是創新,是進步。《博弈聖經》中給出了“進步”的定義:“就是你在傳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慾望,反應在他者的思維中。”其實生命進步的奧祕就是在危機中不斷地將活著的優勢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為創新的現象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移動、奔跑才不會被捕食。

創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態式的雙贏結構,根據《博弈聖經》中的國正雙贏理論,雙方對抗無雙贏,“國正雙贏理論可以用於日常所有的事物,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雙贏概念的理論,只有大於兩個以上的合作,才能談雙贏。《博弈聖經》裡的國正雙贏理論,能夠團結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雙方才會出現雙贏”。只有通過遺傳交流合作才會顯得龐大,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為自己打開一條嶄新的道路。眾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進化中的實驗,假如不能取勝,你就要放棄自己,選擇合作,繼續博弈。合作就是放棄自己舊的博弈主張,在第三空地裡形成新的夢想,只有合作才會永遠改變著雙方。眾多人的合作在飛秒瞬間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蟻團行為是一種能源,它又為精神高漲的情緒製造更加開放的背景,以及把社會變成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園林。

摘自《博弈聖經》與科學發展觀的特徵 一文

未來我國創新發展的著力點是什麼

未來是信息時代 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網絡與信息 可以以網絡作為創新發展著力點

什麼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什麼是創新

什麼是創新?

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裡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

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裡。

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如果這窮人對僕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結果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

“創新”的由來

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熊彼特的理論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後,才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把“創新”一詞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等各種提法,進而發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創新的說法幾乎無處不在。

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李正風認為,“創新”一詞在我國存在著兩種理解,一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創新,二是根據日常含義來理解創新。目前,人們經常談及的創新,簡單說來就是“創造和發現新東西”。這裡使用的實際上是“創新”的日常概念。從這個廣義的概念上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

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究竟屬於哪個範疇呢?從事創新概念研究的學者普遍認為,很難進行嚴格的界定。在漢語言中,經濟學範疇的創新(innovation)一詞,沒有嚴格對應的詞彙,現在使用的“創新”很容易和另一個詞“discovery”混淆,特別是在基礎科學領域。這種概念的泛化或者說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有利的方面說,清華大學的另一位學者劉立博士認為,這種多元化有利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同角色的人,參與創新行為,也有利於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非經濟學的評估。而不利的一面在於,喪失了統一的標準,使很多行為都能被稱為“創新”,而“創新”本身,也容易成為一個簡單的“口號”。

由於創新的系統性,以及創新系統的複雜性,也使人們越來越注意從社會、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企業、企業之外的其他機構在創新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業之外的不同機構或者不同社會角色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孤立起來,特別是撇開與企業創新活動的聯繫,就往往容易把創新這個概念單純理解為“創造新東西”。

創新行為在歷史上長期是一種企業家的個人行為,從20世紀中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是一個多主體、多機構參與的系統行為,因此,20世紀80年代,人們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和理論。冷戰結束後,國家之間的競爭轉向以經濟競爭為主,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和技術的進步,這種形勢下,國家創新系統建設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

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

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什麼是創新的根本源泉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什麼是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撫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長遠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可以降低消耗、減少汙染,改變過度消耗資源、汙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又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於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創新的定義?什麼是創新?

分享創新方法研究會會員楊遠鋒研究的創新的定義: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什麼是科技創新

一,名詞解釋: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二,詳細說明: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 、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複雜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湧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從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構成的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出發,進一步拓展視野,技術創新的力量是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來自專家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科技創新正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演進下的一種複雜湧現,是這個三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推動了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我們所在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之間的協同互動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創新。

三,創新發展: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傢俱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誌,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範,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儘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雞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近現代世界歷史表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最重要......

相關問題答案
創新發展是什麼?
鬆耦合發展是什麼意思?
規模化發展是什麼意思?
產業發展是什麼意思?
創新意思是什麼?
專業化發展是什麼意思?
務實發展是什麼意思?
和諧發展是什麼意思?
創新科技是什麼意思?
可持續發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