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在古代被稱作什麼?
古代10歲的小孩子稱為什麼?
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叮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週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古代10歲到100歲各叫什麼
不滿週歲的兒童――襁褓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齡年10歲以下――黃口10歲(女)—髻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14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 -- 志學之年15—20歲——舞家之年16歲(女)――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半百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80歲――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臺,駘)背之年99歲——白壽100歲――期頣 ,人瑞108歲——茶壽
古代10歲到100歲各叫什麼?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男子一十歲被古代稱為什麼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 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5.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6.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7.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9.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10.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11. 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12.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13.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14.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15.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16.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17.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18. 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19. 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20.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九十歲在古代怎麼稱呼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
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古代20歲稱為什麼?
以下是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 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 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12歲的年齡的在古代稱為什麼?
古代年齡的說法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年齡趣談
不滿週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垂髫
8歲(男)——齡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譁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髮
15—20歲——舞勺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
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臺,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古代男子每年滿十歲分別叫什麼?
二十,弱冠之年;三十,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年;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仗朝:八十
耄耋(鮐背之年):九十
期頤:100
古代的各個年齡階段稱呼是什麼?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