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科研?
做什麼樣的科研如何做科研
1、擁有強烈的求知慾;
2、擁有強烈的好奇心;
3、擁有超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4、擁有冷靜、內斂的個人性格特質;
5、擁有從“命題“直接聯繫、聯想“結果“的創造性思維方式;
6、事業心強而功利心淡。
如何做科研?
如何做科研或如何科技創新?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大,不好講:如果真的要展開的話,很多東西都可以講,比如如何選題,如何做實驗,如何寫文章等等,不是短時間能講完的。並且,很多東西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老師都會給你講一套他自己做科研的方法,有的也許是泛泛而談,比如要勤奮刻苦、善於觀察等等。這些東西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第三個原因是,學校有很多做科研相當出色的老師,我自己的科研並不是做得最好的。不過,經過長期的訓練,還是有些感想和經驗。我不是教你怎麼做實驗,也不是教你怎麼寫論文,而是大範圍地說些學習和科研的思維方法。什麼是化學家的人生? 當開花的時候一定要燦爛地開,卑微一點沒有關係;當結果的時候一定要飽滿,小一點沒有關係。就是不要等到結果的季節,花苞尚未含!戀愛,只能自己參與,別人無法分享。傷痛,只能自己承受,別人無法分擔。知識可以積累,但是知識的芬芳,只能自己去體會。人生,如果不能快樂渡過,沒有下一次機會。 關於學習 楊振寧認為,一個學者的taste的形成要比style要早一點。如果一位學子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形成自己的taste,這位學生的發展肯定不樂觀。有一個非常年輕、聰明的學生,來自南京一所著名高校。他雖然很聰明,比如說楊振寧問他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他都會回答,但楊振寧問他:這些量子力學問題,哪一個你覺得是妙的?他卻講不出來。對他講起來,整個量子力學就像是茫茫一片。楊振寧對於他的看法是:儘管他吸收了很多東西,可是他沒有發展成一個taste。所以楊振寧覺得他的前途發展不是最樂觀,沒有接受。該學生後來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入學時,學校就對新生進行了博士資格考試,該生通過,且通過者僅有一位。立即成了該校教授眼中的“嬌子”,爭相收入門中。後來的發展出乎物理系所有教授的意料。儘管助教工作很出色,幾乎沒有不會的習題,但在研究小組中研究工作總也進不了狀態。在研究小組熱火朝天的氣氛中,他居然三年都產生不了新想法。導師很著急,但也很負責。在第三年末,導師找了一位電子工程系的教授聯合培養,商量安排一個體力大於智力的博士論文題目,勉強進入了博士論文階段。 因為學一個東西不只是要學到一些知識,學到一些技術上面的特別的方法,而是更要對它的意義有一些瞭解,有一些欣賞。假如一個人在學了量子力學以後,他不覺得其中有的東西是重要的,有的東西是美妙的,有的東西是值得跟人辯論得面紅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覺得他對這個東西並沒有學進去。他只是學了很多可以參加考試得很好分數的知識,這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他沒有把問題裡面基本的價值掌握住。學一個學科,不但要掌握住它們裡面的知識、定理和公理的意義、精神及其重要性,等到你覺得這些東西重要到一個程度時,你才是真正把這些東西吸收進去了。我想一個思考比較成熟的、書念得很好的學生,如果能夠在一個早的時候接觸到一些風格比較合適或者是比較重要的文章,並吸收了它們的精神,這對他將來選擇正確的問題和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是有很大幫助的。關於科研:現在學生可以參加的項目有哪些?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寶鋼優秀學生獎”,上海市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上海市“科創杯”競賽,“上汽教育杯”競賽,上海市陳嘉庚青少年發明獎競賽,還有上海市“市長獎”。學校裡有各種各樣的項目,比如團委科創項目、“挑戰杯”孵化項目、教務處科研項目、學院今年也推出科技成果競賽,為申報學校科研項目做準備。各種項目報名的人很多,但是我時常有些疑惑:有多少人是真正出於科研興趣而申請這些項目,而有多少人是為了評獎學金、保送研究生、簡歷上好看一點而申請的?如果你說你申請了這些計劃,沒有被......
青年教師如何做科研
首先是要形成明確穩定的科研方向。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同時在很多研究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如果集中精力在某個研究領域的一個方向上矢志不渝的開展工作,經過長期積累你就可能會成為這個方向的專家。確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後,青年教師還要經常關注該研究領域方向的國內外前沿研究動態,找準自己的研究切入點,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其次,要增強自信心,發揚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自信心對於年輕教師尤為重要,很多年輕老師往往因為不自信而瞻前顧後,在科研上不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甚至不敢申報高級別的科研課題。2005年,我就是帶著這樣的擔心和顧慮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果讓我倍受鼓舞。3個通訊評委有2個同意立項資助。成績是鼓勵,困難是磨練。我們要認識到項目申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經受打擊和承受失敗的心理素質,要發揮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堅持不懈走自己的科研之路。第三,要多爭取學術交流和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參加學術會議對科學研究和項目申報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可以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開拓科研視野,瞭解科研的前沿動態;二是可以增加和本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接觸瞭解的機會。同時青年教師還要學會未雨綢繆,精心準備項目申報書、不斷積累科研前期基礎。項目申報成功與否至關重要,關係到個人科研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項目申報書的撰寫一定要及早準備,切忌匆匆了事。其核心是項目申報人的科研思想和科研思路,一個好的科研思想和一份好的申報書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幾年時間來錘鍊和完善,項目申報書要做到科研立意新穎前沿、研究方法科學可行、科研思路清晰、形式上要做到精益求精、盡善盡美,最好還要請有經驗的老師指點和提出修改建議。科研前期基礎也是決定項目申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輕教師一定要注意平時的前期積累,最好給自己定一個年度計劃和指標。最後,項目申報要緊扣項目申報指南,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都有不同的申報要求,而且每年都會有相應的申報指南。基金類項目主要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注重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創新;科技計劃項目則側重於開發應用研究,注重實踐生產與推廣應用。項目申報要緊扣當年申報指南,並儘可能貼近申報指南中重點資助的研究方向。同時申報項目前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相關申報通知和管理辦法,避免出現不必要的低級錯誤。科研項目層次、論文水平、成果市場轉化前景、社會服務能力是決定一所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沒有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和高水平的論文成果,學科建設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學科建設水平是一所大學綜合實力的展現,高水平的大學必須要有高水平的學科,因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核心因素科研工作,尤其要加強對年輕教師科研的扶持和引導力度。建議學校切實加大對科研工作的投入和考評機制,採取行之有效措施和方法爭取儘可能多的科研項目和進賬科研經費,力爭在省級項目上有量的飛躍,在國家級項目上有質的突破,譜寫我校科研工作的新篇章。
如何做科研
01 從來就沒有太晚的時候 很多人老是說自己基礎如何如何差,擔心搞不定。有這種心態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來的。我當年本科 也是爛的一塌糊塗,但是上了研究生後我說要用三年的時間做一點事情證明給自己。事在人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畢業的時候論文專利什麼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總和超過16,專利一項現在公示)。 02 定位決定地位 我當初上研究生的時候,老聽博士師兄們討論SCI,一問才知道就是發表的文章被一個叫web of 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錄的文章。雖然中文雜誌有一些被收錄,但是英文雜誌幾乎全部收錄。於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發英文文章豈不省事。中文文章審稿慢,週期長。另外再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自己以後想走的路。還是直接走國際路線比較好。我畢業的時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現在回過頭來看,也覺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難。 03 導師的層次決定你的層次 如果你是一個勤於努力的人,想要飛的更高的話,導師的層次決定了你的層次。以我導師為例,他在我們這個這個方向研究搞了幾十年, 是國際公認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觸的都是我們這個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經常邀請一些大牛來所以做報告。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而一般導師的學生是不能有這個機會的。他看問題和做事的方法給了我很多啟發,所以選擇導師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遠。 04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說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麼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強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導,副教講師,還是前輩師兄,只要能就某一個問 題和你討論,都是學習的好機會。我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導師也是我導師的在讀博士,剛開始聊很具體的問題,後來討論的面就比較廣了。三年下來,感覺就不一樣。當然為了準備討論的題目而翻看資料論文,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05 文獻要多看 剛開始看文獻的時候,什麼雜誌都看。到後來就發現了本專業的主流雜誌,所以這幾個雜誌幾乎是每期瀏覽,重點閱讀。一個雜誌一旦成為了本專業的 主流,那一個定有很多年的積累,對於一個初入此到的新人來說,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e提供文章的引用報告,對於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詳細相信,通過引用可以到了解導這篇文章的分量。當文章看到一定數量之後,你也會發現其實一個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幾個到十幾個小組。這樣的話就可以對這些小組的文章進行系統閱讀和跟蹤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也是另外一個江湖,不瞭解江湖的形勢怎麼能混的下去呢? 06 文章多多益善 這是一個人心浮動的年代,也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像愛因斯坦那樣靠兩三篇文章就可以驚動世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這一輩子只有幾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對科研工作的提煉和總結。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論文應該是必須的。現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體到某一個點上,可能與你相同的組全世界也沒有幾個。 因此通過發表在國際公認的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作為一個評價體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慮的中國的國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評價,礙於人情世故,很難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既然國內現在以SCI為標準,那這個參數的值當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說不能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個人可以在本行業的主流國際期刊 發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襲,就算灌水也總比在國內那些雜誌上灌水強。在不能得到一個更加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前,多發SCI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與其抱怨論 文,還不如趁早研究論文是個什麼東西。......
如何做科研
一、要有學術獻身精神
我們正處在一個問題叢生的時代,是一個可以產生思想家,迫切需要思想家的時代。
我們正處於一個走向能力和業績主導的社會。
愛因斯坦曾指出鋼鐵般的意志比博學更重要。黃侃說為學須天資、人力與師承三者並備。個人的努力是任何時候都很重要的。
關於研究定位
1、研究方向定位,也就是學術形象定位。 2、如何確定研究方向? 判斷形勢----形象樹立
3、發展目標定位。要有非我莫屬做領軍任務的氣概和勇氣。資源的流向在第一次分配過程中總是向權力、資本和能力方面集中,也就是呈現出馬太效應,優勢向更優積累,弱勢也向更弱積累。做領軍人物,在學術資源、信息流通等方面就佔有資源優勢。如果能力實在不行,不能做領軍人物,也要擔當起學術道義,學術也要為人民服務。
學術的使命在於學術創新,但是積累是基礎性的工作。學術積累主要是通過讀書來實現。
關於研究方法:方法取決於問題的本性。
五、如何做研究:
走入現實抓問題,走出現實立問題。無學術積累就不符合學術規範。
——選題要有重大意義:學術價值(相對於前人)、理論價值(相對於自己)、實踐價值(相對於社會)
——題目要有品牌意識。產品有廣告宣傳,學術文章影響面本來就窄,要實現學術成果影響力的最大化就需要樹立品牌意識。
——注重刊物的影響力,實現研究成果的最大化。
——建立自己的報刊陣地,這也是自己的學術陣地。名家大多是由幾個質量高的刊物捧出來的。
關於學術交流。吸引學術界的注意力。也就是所謂的眼球經濟吧。當你在學術會議上做了很有分量的發言,人們以後就會關注你,注意力就會逐漸轉移到你身上。
關於學術規範。 不注重學術規範有可能葬送學術生命。 學術規範包括三個層次,一是道德規範:二是技術規範:三是思想層面:
.做學問與做人
(韓慶祥主講,央鳳整理)
一、要有學術獻身精神
將學術當作事業來做。德莫克力特曾經有言:我寧願找到事物產生的原因,而不願去當一個國家的國王。
做學問是很崇高而且能夠給人帶來極大快樂的事情。並且我們這個年代是一個迫切需要學者和思想者的時代。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我們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1978年到現在我國所走的路來看,基本上可以用這樣十六個字來概括:動員參與——表達訴求——整合凝聚——共生共進。1978年以後的幾年,主要是動員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資源來參加建設,各盡所能,發揮活力。在農村施行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參與,在城市推行股份制,初衷是調動工人的積極性。這些群體被調動起來以後逐漸就出現了矛盾,開始有了自己的利益訴求,進入一個"我要"的時代,主要是對民主、利益、權力和公正的訴求。這些訴求表達出來以後表現出社會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們的社會風險性增加,這就需要整合凝聚.因此,這個時期就逐漸提出了三個代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當社會比較和諧了,就會進入共生共進的階段。我們正處在一個問題叢生的時代,是一個可以產生思想家,迫切需要思想家的時代。
現在人文社會科學之所以沒有受到重視,是因為研究方法落後,研究成果達不到人民和黨的要求,無法給現實中的困境提供解決思路。有做學問的人,但是分為兩種,一種事後出場的,中央領導理論水平走在他們前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理論以後,他們作註釋和宣傳。另一種一鳴雄雞,事前引導,預先為國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目前是前一種多後一種少,當然並不是說前一種不重要,關鍵是後者對於學者更重要。有為才有位,人文科學工作者到......
如何做一個科研型教師
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這個觀點目前在教師中間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很多教師都認為科研很重要,但在實踐中往往被事務性工作所代替。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許多老師認為,只要能上課就行了,研究是學者們的事,哪有時間去研究。對於這個看法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與同行們作一些探討。為什麼要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呢?因為任何一種教學行為都是受教育理念制約的。以前我們認為教育就是向學生傳授現存的知識與基本技能,所以,體現在教學上就是過多地機械重複地重視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忽略了教學還是有審美性與人文性的性質,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培養,完全沒有理論指導,進行盲目地實踐。當我們已有的經驗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時,就是一個“盲區”,這時必須用新的理論來指導,才能走出這個“盲區”繼續前行。現在提倡打造學習型教師隊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是時代對我們的新要求,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必然需要。我們體會是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必須多讀書,勤動筆、多思考、勤實踐。打破傳統模式,開創更好更快更新的教育天地,使教育迴歸本真。多讀書、勤動筆。我們接受知識的途徑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是向別人學習,另一種是自我學習,實地向別人學習雖然直觀、見效快,但範圍窄,不深刻、不長久。從書本上學習範圍寬、思路廣,時間長,應該成為教師獲取經驗的主要途徑之一。現在很多教師在新教材面前,出現了難點、疑點時發出古人感嘆並富新意:“書到用時方恨少,錢到月底不夠花。”錢不夠用可以節約,虧自己,知識不夠用,能節約嗎?那豈不誤了子孫?所以要經常看書。我們從書本中不僅可以學到許多別人的經驗,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讀書可以提高理論水平。常看書、多看書是搞好教科研的前提。看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遇到問題去看書,從書中尋找答案,比如你不太瞭解美學知識就可以查書、查資料。另一種是經常看書,隨便看書,也許沒有什麼目的,但是遇到有啟發的就記下來,也可以寫成卡片,分成類別,養成積累資料的習慣。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為了寫《張居正》積累了十多萬張卡片,他為了寫下一部小說《大金遼國》驅車到少數民族地區尋古蹟行程三萬餘公里,記下十幾萬字的訪問筆錄。多讀書,還要勤動筆,把讀書的體會記下來。多年來,我有一個習慣,只要有時間就看書,看書就一定要動筆,或勾勾畫畫、或筆記摘錄、或寫下感想。做到不動筆墨不看書。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都是從書中得來的。只有把讀書變成自覺的行動,才能做到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有些同行甚至同學們就問我“您怎麼辦公桌上總堆那麼多書——教學方面的參考書或一些什麼魯迅雜文、散文、詩歌選,什麼季羨林的《我的人生感情》、什麼崔永遠的《不過如此》……我回答說:“是啊,這些書中沒有動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美妙的言詞,但它可以使你頭腦清醒,從中獲取創新的靈感,當你從書本中發現了你需要的東西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枯燥了,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勤動筆就是隨時總結,隨時有感想就隨時寫,不一定要全面,有什麼就寫什麼,不拘一格,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如寫些課後小結,課後自評、隨筆,隨想錄之類的小文章。過一段時間就整理一次,一般一學期歸一下類,調整自己的思路,養成這樣的習慣就一定可以獲得效果。茅盾有一句關於讀寫的名言:“光讀不寫,眼高手低;光寫不讀,眼低手也低。”只有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才能相得益彰,逐步提高教科研水平。近十年來,我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勤動筆把它寫出來,先後在中國育才雜誌上發表《語......
怎樣做好科研工作
高福 研究員、博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所長,先後在山西農業大學和北京農業大學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英國牛津大學臨床醫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免疫學與分子病毒學。延攬優秀人才從學習到工作,我走了不少地方。留學變成了遊學,邊遊邊學。不同文化不同的社會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早先,我一直在國內上大學、上碩士研究生,後來在英國做博士,然後又是博士後,最後回到牛津大學再工作,走了不少的地方——國內有山西、北京;國外有英國、加拿大和美國。我深切地體會到各地文化的差異。因此我認為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確實非常大。我在英國工作學習一共十年,受到英國文化的影響很深。英國人做事情穩重,尤其是進行科學研究。科學研究是一個延續性的過程,需要特別有耐心。另外,英國人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在做學問的時候,尤其是現在,不管是針對國民經濟也好,還是科學前沿,是有兩個面向,一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一是面向國際前沿。在英國,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延續性比較好,因為這個國家是相對保守的。英國牛津大學幾百年沒有多大的變化,便可以看出英國人骨子裡的保守。科學需要延續性,不管是文化內涵還是科研軟環境。我現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所長,首先就是想辦法怎麼繼承微生物所的傳統,怎樣發展我們的文化。我認為不管是一個集體還是個人,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才可能做成一件事情。這種文化的影響,是對整個過程的影響。有一次在所裡我想找一找戴芳瀾院士(編者注:戴芳瀾,著名的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從1958年起專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兼真菌研究室主任)編的書,結果很難找到!所以我現在提出,微生物所及微生物所所有關的人員主編或者出版過的書應該在圖書館有保存,這代表一種文化和歷史,對於鼓勵後來人很重要。有人說過,一個單位的管理,最高的境界是文化管人,人們是靠優秀的文化與品德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發展,靠制定制度管人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最糟糕的管理恐怕是人管人。我同意這種看法,文化反映在各個方面。英國對我的影響還包括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我又直接將其運用到了我現在的工作中。一方面大力協助中國科學院搞愛因斯坦講座,進一步提升科學院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更為尊重歷史,提議以第一屆所長戴芳瀾院士的名字命名講座。其實這些均是受到英美的影響。在牛津大學,也有紀念講座,不僅僅讓大家記住歷史,記住前人對工作的貢獻,關鍵還是激勵後人:只要你認真,為研究所,為科學院或者為科學做出了貢獻,後人不會把你忘記的。這種影響完全是綜合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自己做的工作不光是屬於一個人的,科學需要積累。牛頓說,“假如我看得比較遠,那是因為我是站在你們這些巨人的肩膀上”,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不出什麼東西。這種影響還在於我對科研軟環境的要求。我特別強調的是軟環境。在我國很多地方的硬環境已經很不錯了,當然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相對來說都做了很大的改進。現在關鍵就是怎樣創造一個什麼樣的軟環境。在這個方面,我認為中國科學院做得非常好。我們常常說第一步叫跟國際接軌。這方面現在我們已經做得很好。現在最關鍵的應該是跨越,怎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都牽扯如何給引進的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軟環境。軟環境指的是文化、歷史、凝聚力等綜合因素。“築巢引鳳”,鳳巢周圍的環境將決定“鳳”是否會持續地在這個“巢“居住下去,這就是軟化境。現在跨國界的人才流動實相當普遍,尤其是現在所謂的全球化或者是相互依賴性,我記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喜歡用“相互依賴性”一句話。國際化也好,相互依賴性也好......
大學生如何開始做科研
韓金林 2009.7.1 大學生在學完高中的物理、化學後,進一步學習了高等數學、微積分、物理等有關 的專業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大學生還從未進行過真正的科研工 作,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大學生做科研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 轉變思路 過去所有的學習,都是老師教 學生做作業 然後考試這樣的過程。這是學習、練 習的過程,其目的是掌握知識,但這些知識不是科學,科學是探索未知。在掌握知 識的過程中,練習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才能做科學研究。 做科研不同於過去的做作業,它是針對一個全世界都不知道答案的研究題目,通過 努力,利用過去學習的知識,包括英文、計算機等,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總的 來說,大學生過去的學習只是積累已知的知識,而科研是利用已知的知識和掌握的 能力去探索一個人類未知的問題。因此,思維方式必須經過大的轉變。 二、 選題不宜太難 大學生做科研的題目不宜太難。如果太難,會佔用學生過多時間,而影響他們學習 正常課程、掌握更多知識的機會。學習做科研在我國是研究生的任務,如果提前到 大學階段進行實踐,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宜花過多的精力。因為到研究生 階段,系統學習知識的機會很少。在我看來,大學階段最好多選課,自己能用得上 的、感興趣的課都儘量學,越多越好。有的學生基礎學得不夠,到研究生甚至是博 士生階段再自學,效果就會差一些。考慮到大學生學習應該非常忙,大學生的科研 課題不宜太難。我個人鼓勵大學生多掌握知識,掌握技能,這樣更有利於將來的科研。 三、 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驟 1) 提出問題 實際上只要問一個“為什麼”,都可能提出一個科學問題,只不過有些問題太難,也 有些問題不值得做。學會提出問題是科研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步驟。只要有心, 多問一個為什麼,然後進行適當的篩選,一個好的科研課題就會產生出來了。因此 科研課題是通過問為什麼建立起來的,這是最基本的步驟。 2) 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又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是否有人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做 科學是探索人類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不是做家庭作業。別人都知道答案的問題, 我們把答案找出來,這不是科學研究,而是學習。所以當一個問題提出來後,一定 要先通過各種手段去了解是否已經有答案。我們現在的學生都會用 Google或百度 來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做科研也一樣,只不過要查找的是更專業的資料。現在 Google也有一些科學的資料,比如課件、演講、甚至是科學前沿的會議文集。查找 資料的過程保證提出來的問題是科學的。當確定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之後,就可以進 一步和專業的老師討論,尋求一些幫助。因此科研往往需要一個指導老師。有的學 生,沒有自己問為什麼,直接請老師出課題做,這樣就兩步併成一步,因為老師基 本上知道這個問題的情況。即便如此,查資料的過程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缺 少的過程。查完後發現這個問題確實很多人不知道,但他人已用了什麼方法去嘗 試,有什麼結果,都要了解清楚,然後才進一步去研究。 研究分成幾種類型,第一種是把規律從文獻資料中總結出來。第二種是把前人做的 事情都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想出更好更巧妙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推進 一步。有可能前人的一些工作缺少工具,比如數學,計算機,外語等,你掌握了某 種新的工具也許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很多情況下做研究不是一下子就把所問題完 全解決了,很可能只是探索這個難題中的一小部分。有時尋求一個問題的答案就像 建立一個學科一樣難。例如多少年前問:“太陽為什麼會發光”,要解答這個問題, 現在知道需要原子核的理論,太陽大氣的模型等......
科研都是做什麼的,有研究哪方面的
顧名思義,科研就是科學研究。科研涉及的專業領域相當廣泛,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基礎研究到專業應用。如果立志投身科研,首先應該確定你對哪些專業感興趣,是否做好了相關的基礎知識的準備。如果你的學習成績不錯,建議讀本科並考研究生,你看現在的兩院院士哪個不是研究生以上學歷?如果學習不是很好,起碼也得善於動腦、勤於動手,利用現有的條件達成限定的目標。現在的工廠正需要這樣的人才。無論做何種研究,切記理論聯繫實際,不要脫離實際,也要善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如何打造高質量科研
堅持黨校科研的科學定位,就是要認真履行《黨校工作條例》賦予黨校科研的職責,突出黨校姓黨的原則,彰顯服務大局和黨委政府決策的思想庫特色,真正發揮科研在黨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一是為黨的理論創新服務,這是黨校科研的傳統和主業。要使黨校成為各種先進思想特別是黨的創新思想的集散地和重要策源地,成為黨的創新理論宣傳的主陣地。二是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務,這是黨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標。沒有一流科研就不可能有一流教學,也不可能有一流決策諮詢,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三是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黨校科研的重要內容就是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闡釋和深度研究,為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有說服力的精神產品。
江蘇省委黨校歷來高度重視科研在學校工作全局中的作用,始終把科研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從“九五”開始,堅持抓科研“五年”規劃,以規劃引領科研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體制機制、規章制度,為教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激勵大家多出高質量的優秀科研成果。近年來,在基礎理論研究、黨校教育規律幹部成長規律研究、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研究以及教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較好地發揮了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黨委政府思想庫作用,為黨校幹部教育培訓主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黨校科研,既不同於普通高校,也有別於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可以說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徵。江蘇省委黨校在實踐中是如何體現黨校科研的個性特徵,從而發揮特色優勢的?
楊明:確實,黨校科研與其他社科研究機構相比,既有共性更有個性,只有在遵循共性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個性特徵,才能彰顯特色發揮優勢,形成黨校科研的獨特品牌。
一是著力發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優勢。黨校科研的首要優勢是馬克思主義學科優勢。近年來,江蘇省委黨校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於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需要,突出重點,進一步凝鍊學科方向,既不斷加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方面的研究優勢,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拓展學科視野,形成了多學科協同共進的學科群發展架構,建立了省級決策諮詢研究基地,較好地支撐了學術研究和決策諮詢研究。
二是著力發揮黨校系統的整體優勢。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黨校校長會議上強調,要發揮黨校系統的整體優勢。就黨校科研來說,也要善於發揮系統的整體優勢,大力推動系統內部的科研協作,著力整合系統師資資源,形成系統科研攻關的合力。我們要大力倡導團隊合作的觀念,進一步探索資源整合機制、團隊攻關機制、重大項目協調機制,著力建設一批有穩定和長期研究方向以及相對固定研究人員的學術團隊。鼓勵學科帶頭人以重大課題的研究為載體,在全省黨校系統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優秀的科研團隊,組織重大課題的協同攻關,力爭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重量級理論創新成果。近年來,江蘇省委黨校積極加強系統科研協作的平臺建設,積極爭取中央黨校的科研工作指導,堅持一年一度全省黨校系統科研協作會議制度,編輯覆蓋全省黨校系統的《科研動態》以展示科研成果、交流科研信息、分享工作體會。事實證明,優良的科研協作一定能發揮“1+1﹥2”的整體優勢。
三是著力發揮黨校的學員優勢。主體班學員大都是第一線的領導幹部,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近年來,我們著力開發黨校科研這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啟動了主體班學員課題研究工作,把黨校名師與學員的科研優勢結合起來,通過科學設置選題,採取黨校名師跟蹤指導、課題組集體攻關的形式,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