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麼實驗報告?
土壤中有什麼實驗報告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瞭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玻璃棒、水、牙籤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2分鐘)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麼》,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鐘)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麼?(適當板書)(2分鐘)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鐘)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裡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緻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穫。(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為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乾燥的土壤,藉助牙籤,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麼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鐘)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髮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於2毫米的顆粒稱為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稱之為沙;直徑小於1/16毫米大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粉沙;直徑小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麼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2分鐘)
8.把乾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後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範)(2分鐘)
11.師生共同攪拌,並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裡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鐘)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麼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後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法學法】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溼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放大鏡、標有1、2的燒杯、裝水的燒杯、牙籤等,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會碎裂,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裡有什麼?
2.觀察土壤。
(1)實驗一:把燒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紙上,觀察一下,土壤中有什麼,記錄下來。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師板書
(2)實驗二:從燒杯2中取一小塊土壤放在白紙上,碾碎,用牙籤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他們的大小嗎?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
c.閱讀地質學家對土壤顆粒的分類(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黏土)。
(3)實驗三:
把燒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
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先完成前2個步驟。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
(4)老師做模擬實驗,瞭解腐殖質和鹽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5)交流靜置一段時間後,看到的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3.小結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過看圖片,思考:土壤為動植物提供了什麼?動植物對土壤有什麼作用?
通過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價值的資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據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關係,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水 黏土
空氣 沙
腐殖質 小石子
……
生物作用 岩石風化作用
【教學反思】
《土壤中有什麼》這一課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與生命的關係。
整節課總體而言,在設計上注意流暢性和操作性。第一環節複習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節“尋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幾個實驗:觀察新鮮土壤、乾燥土壤,土壤沉積實驗,燃燒新鮮土壤、幾個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有書本插圖引路,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學生暢所欲言。最後通過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學環節自然流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科學教學強調要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本課通過運用多種感......
做研究土壤成份的實驗,會有哪些發現?
發現有氣泡冒出。。說明有空氣。。。發現有土壤浸出液。。。說明土壤有無機鹽。。
仔細觀察土壤可以發現土壤中有什麼物質?
土壤中的土壤生物有真菌、細菌、動物(如蚯蚓)(都是分解者),
土壤中的非生物物質種類有成土母質(如二氧化硅、碳酸鈣)、無機鹽、水
在研究某區土壤中有什麼生物的活動中,某科學興趣小
你好,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後得到的養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
混後的土壤用眼睛直接觀察土壤你發現什麼?
土壤溼度即土壤含水量 ,在野外進行剖面觀察時,區分土層溼潤的程度。
一般以幹、稍潤、潤、潮、溼衡量,以手試之,有明顯涼感為幹;
稍涼而不覺溼潤為稍潤;
明顯溼潤,可壓成各種形狀而無溼痕為潤;用手擠壓時無水浸出,而有溼痕為潮;
用手擠壓,漬水出現為溼。
直徑大於2毫米的土壤顆粒是什麼?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讓人瞭解土壤的重要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瞭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玻璃棒、水、牙籤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2分鐘)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麼》,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鐘)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麼?(適當板書)(2分鐘)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鐘)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裡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緻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穫。(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為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乾燥的土壤,藉助牙籤,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麼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鐘)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髮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於2毫米的顆粒稱為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稱之為沙;直徑小於1/16毫米大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粉沙;直徑小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麼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2分鐘)
8.把乾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後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範)(2分鐘)
11.師生共同攪拌,並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裡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鐘)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麼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後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叫做腐殖質。(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