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博士?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轉】為什麼讀博士,如何讀博士?【這是一篇越早看越好的博文】

畢業時,你應該成為你研究領域中世界第一的專家

跨入博士生的門檻後,李開復建議,要給自己設計一個3年的學習和科研計劃。

首先,需要徹底地瞭解在相關領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績,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腳踏實地工作。另外,還要不斷跟蹤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把握好方向,避免重複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價值的研究方向上。李開復說,他至今還記得在他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時,當時的系主任說的話:當你拿到你的博士學位時,你應該成為你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裡世界第一的專家。 這樣的要求似乎對大多數剛剛起步的人來說都是高不可攀的,可李開復說,他本人正是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在經過五年寒窗、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後,他所期待的結果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一個打算攻讀博士學位的人,就應該給自己樹立一個很高的目標。李開復想告誡博士生:讀博士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緒,而要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縱即逝的名利的誘惑,而要200%地投入。也許你會疲勞,會懊悔,會迷失方向,但是要記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李開復回憶說,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大量的統計結果和分析報告幾乎讓人崩潰。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但終於有一天,在凌晨3時做出的一個結果讓他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 那種一切都很順利,誰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結果,我相信研究價值一定不高。李開復說,另外,一個人如果打算一輩子從事研究工作,

那麼從他在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形成的做事習慣、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未來工作的輪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時間,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

1. 攻讀博士學位, 要看您的未來打算和興趣, 如果您想去大學做教授, 去研究院所搞研究, 去大公司做開發,或做極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工作, 您應當堅定地去走這條路, (筆者按: 在生命科學,您還不得不做幾年博士後)

2. 如果您對未來方向不明確, 只想找一份安分守己或輕鬆的工作, 或只是想滿足自己和家人的"虛榮心" 您不必去硬討這份苦吃. 在許多專業行業, 有本科和碩士學歷足夠了. (筆者按: 在中國,讀博士的特殊原因之一還包括: 推遲就業, 或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

3. 人的能力,素質和貢獻不能與學歷和職稱完全掛鉤, 也不完全(只)能從研究生院或博士生項目和博士生導師那兒學到學全, 像比爾蓋茨等成功人士並未完成大學學業, 甚至從未上過大學. 學習本身是我們每個人的終身職業, 活到老, 學到老, 有目的地學, 講究方法效率地學, 學以致用, 精益求精, 您會受益終身, 事業成功

4. 學術界本身就是一門商業和生意經

選擇好的導師和方向是您人生的非常重要的決定.

遊戲規則是由擁有"金錢和權力"的人制定的, 研究生只是一個工作頭銜, 您得拼命為老闆幹活出活, 這兒不是普通意義上商業公司, 不要奢望"公平待遇" 您的老闆也是過來人, 遊戲規則就是這麼定的, 學會忍耐和付出. 學會團隊協作,您的工作效率,和創新成果決定實驗室的現金流和未來基金支持, 您不出活, 老闆會找別人出活, 否則教授自身位置難保.

5. 博士生訓練不同於本科生

博士生是做學問和研究的基本系統訓練, 好的學校,有很好的設計和很高的標準, 它是殘酷的, 也是必要的, 沒有這樣的訓練, 未來學術生涯未必容易成功

與大學本科教育不同的是: 博士生階段, 主要不是課本和課堂教育, 主要是做學問做研究的訓練. 您的主要學習......

為什麼讀博士以及有什麼意義

讀博士是看你以後想幹什麼了。理科方向和社會科學的博士基本是純搞研究的。

經管類和公科的博士則有去私企工作和搞研究兩種選擇。

在自身具備實力的前提下,讀博與否取決於你對自己未來的定位。或者,在就業環境不明朗的時候,可以選擇讀博,繼續保持潛在求職者的身份,繼續觀望。

我為什麼想讀博士

讀博的風險無須贅述、學術之路往往寂寞、無聊、多多少少有點不食人間煙火,還要背上嫁不出去的標籤。和朋友說起我要念博士的打算,得到的評價大同小異,“女博士”、“滅絕師太”,或者驚訝,覺得沒有必要。除了Co gia,和幾個朋友格外支持我還和我興致勃勃討論起博士以後的生活之外,其他的朋友大多是報以詫異。其實哪怕現在,我對我的決定不是不存懷疑,我甚至自己糾結的很。但這些風險我都十分清楚,甚至因為翻來覆去的想著這件事情,我對這些風險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第二個學期結束寫論文的時候,我真正的開始想讀博士,回頭看看自己學過的東西,很有興趣,很有成就感,寫論文也更加的得心應手,我開始反著想,我不想讀博士的原因是什麼。大概是我捨不得放棄另一種可能的、或許更加安逸的生活。大一大二的時候我經常奔走於學生會、那個時候我想我大概以後會是一個白領,坐在辦公室裡,也許生活會忙得不可開交,但始終在自己熟悉的安全圈內,有幾個吃吃喝喝的朋友,能名正言順的紙醉金迷的霓虹之下迷失自己。或許再找個不錯的男朋友,過上小日子,過著不自由但卻逍遙的日子。我本科讀的學校外語見長,是一個風氣頗為浮躁的學校,沒有太多的學術氛圍這樣的生活確實吸引人,可是人生確實要做出這樣那樣的選擇,我們否定一條路,總會失去一些曾經觸手可及的東西。但我確實處在一個做選擇的年齡、在我22歲的最後三個月內我要做出這樣的一個選擇。我選擇的過程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我正在拍一部名為《選擇》的紀錄片,曾經為主角的選定頗為頭疼,現在想想我倒是非常適合的角色。我媽媽常常和我說起在愛丁堡念哲學碩博連讀的一個女生,只與她有過一面之緣、發過幾次信息,她波瀾不驚的樣子令我印象深刻。想來自己那麼糾結,無外乎不夠堅定。  我真正下定念博士的決心是我父母想讓我去大學做行政工作。父母永遠會給你做最好的選擇,無外乎輕鬆、待遇好、有編制、寒暑假。這看似沒有什麼不好的,卻讓我有點憤怒、十分失落。想想當初的想法,心比天高,自負聰明,也算活得明白,總有無數的想法急於付諸實踐。到現在,我還是有很多的想法,野心勃勃的想要做這做那,而學術是唯一能讓我實現這些想法的東西。我想我要努力,為的不是財、不是權、更不是一個安穩的生活,我想要自由,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名正言順的做。我想要的自由,無非是一個舞臺,讓我遊刃有餘。我想要的自由,不外乎是對我曾經努力、糾結的回報,因為心中的堅持,我沒有選擇一條更好走的路,我沒有對我的論文敷衍了事,我選擇去偏遠地方做調研。好像我一下子明白了,我要念博士,我經歷了,出來了,斷然沒有回到那個安全的地方的道理。也許我像我爸,我骨子裡是清高的。我把這些想法和父母說了,他們也支持我繼續念下去。我開始陸陸續續的和別人說我要念博士的想法,我需要的不是支持、甚至不是理解、我願意他們提點我我可能遇見的悲劇。不過,我做的並不是一個過於草率的決定,我生性是一個愛多想的人。  興趣固然很重要,但絕對不是選擇的全部。有人和我說,做喜歡的事情不會覺得累,興趣最重要。這樣的想法很對,但是很天真。我對我做的事情很有興趣、我會早早的找好資料、我會把書翻來覆去讀很多遍、我會弄到凌晨三四點也不想去睡覺。可是事實沒那麼簡單,興趣不能幫我做決定,幫我做決定的一定是我知道了就算有一天我手頭的工作變得枯燥乏味、當初的興趣變成了無趣、我仍然能堅持下去的決心。我喜歡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我甚至喜歡我目前為止做的每個決定,可是喜歡的意義不那麼簡單,還得喜歡我這個決定所帶來的不安與折磨。選擇的是一條路,不是一件事,“喜歡”不能讓我選擇這條路,因為我的世界並不只有我,......

為什麼讀博士?

我們經常遇到一種兩難的問題,有的研究生適合讀博士,但是對讀博士的前景或者“錢”景表示懷疑。下面談談我對讀博士的一點認識。 首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現在社會已經不同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沒有文化,只要敢做,就有無限的發財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機會已經充分的顯現。靠簡單的投機已經不能很快的致富。對於窮孩子來說,沒有繼承來的資本積累,也沒有豐富的社會資源,那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畢竟,不管社會商業化到什麼程度,給社會提供有增加值的產品永遠都有人買單。可是,提供增加值需要有能力來實現,更需要有過人一等的實現能力和眼光。這些光靠小聰明和小道消息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讀博士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這些是能力的一部分,也是發財的工具。其次,讀博士是培養系統分析能力的關鍵階段。在我們所受到的教育中,直到大學(含)教育都是填充式的教育,並不鼓勵獨立思考和系統分析。我們經常能碰到很好的技術工程師,產品開發實現能力很強,但是經不住提問。最近幾年培養了一些大公司的工程碩士,題目往往多是他們的公司正在研發的產品的一部分。我們發現,這些同學儘管已經有了多年的工程開發經驗和項目管理經驗,但是其能力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這種缺陷就是對所做的技術路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只知道怎麼做,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簡單來說,就是不會分析。這樣的缺陷使得這些同學只能做中低端的產品,對於高端產品就無能為力。我往往提醒他們,要特別注重分析。有些同學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提高。複次,讀博士是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關鍵階段。理論聯繫實際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把理論用於實際,並且從實際中提煉出理論問題並且加以解決。可是這種能力在中國的碩士研究生階段是得不到的。工科研究生已經類似於大五大六,並沒有給研究生以更深的理論。博士本身的要求就是要有系統的理論基礎,並且有系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工程問題,能夠很快的變成數學模型,通過數學模型得到算法,把算法應用到產品中,這個路子才是博士最大的收穫。否則,即便我們做了大量的工程,但是工程經驗裡面的許多好東西都是經驗的,不能轉化為量化的分析,就不能更上一層樓。做產品就不能不斷地提高,尤其是不能達到絕對領先的程度。再次,讀博士是培養眼光的關鍵階段。眼光跟人的高度有關,缺乏高度,再好的視力也看不到很遠的地方。所謂高度是對知識佔有和領悟的狀態。讀博士的時候,就可能培養出一覽眾山小的高度。碩士以下都不要求很高的創新,不創新就不需要高度。博士需要創新,就需要高度。有了高度,眼光自然就不同。有了眼光,做產業就有了制勝的法寶。不能發財,不是具體的技術不行,是眼光不夠,說到底是高度不夠。最後,讀博士也是培養品位的關鍵階段。這裡說的品位其實是指人的價值觀,也是人的審美能力。如果看到有點點小機會,就認為是好機會,這種無視自己的潛力,隨便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就是沒有品位的表現。讀博士可以讓一個人擁有更高的品位,擁有更高的追求,這些對於商業或者技術路線的選擇上不至於因小失大。總之,發財是需要各種能力的,大多數情況下,要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這些能力在中國,讀博士是一個很好的培養路線。當然,並不是讀了就一定能培養好,關鍵是讀博士的人是否真的在讀,用自己的心在讀,為了自己的一生而努力培養這些能力。即便為了發財,也應該努力提高自己上述能力。有了上述能力,做科研自然就很好,只要你願意去發財,不發財也很難。當然,有了上述能力,很多人又不願意去發財了,這就是個悖論。

然而博士為何如此的痛苦呢?讀博士的意義何在

你好,很榮幸為你解答

1、如果你壓根就沒想好這個問題,完全是隨波逐流,或者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或者認為考博可以帶來生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者認為讀博就是混個學 位,為了以後好提升,那麼,請你謹慎考慮。首先,博士並不一定意味著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與行業與職位相關,而不是與學位相關的。當然通常計算機的博士要比學文學,考古什麼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為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過,競爭一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間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所以這是一個可以相互約束、相互見證、共同進步的群體。高智商基本是讀博的刊幾篇,理工科的可能還需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雖然大多數博士都完成任務,拿到了學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慮、睡不著覺、掉頭髮等等代價的。當然,視個人天資和基礎不同,可能各有差異,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務的還真沒聽說過。

平時上課、讀書的要求就不要說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或者在那樣一個氛圍中,為了自己至少像個博士,理工科的人要無數次地做實驗,甚至通宵達旦,而文科的學生則要天天泡在書堆裡,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來,看小說的時間是沒有的。大家都比較訓練有素,就是自己浪費了時間會自責。所以為了逃避自責的痛苦和外在的壓力,大家一般還是要選擇一點點的去面對和積累。沒有點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博士同學中已經是碩導的,在博士論文的衝刺階段,也會形容枯槁,也有老師們形容”做完博士論文就像扒層皮”,畢竟拋卻客觀要求不說,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專心在學校搞點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段時間內的最高水平。何況博士論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可是會把 人折磨壞的。結果是,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自然減肥”。一個抱著僥倖心理,本來以為混混就可以過關的同學,在博士論文寫完之後,說了這樣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邏輯的話——”以後,誰要再說博士是混出來的,我跟他急!”

接下來看一下讀博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1、讀博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節奏和軌跡,比如戀愛、婚姻和家庭。

說這個好象是廢話。但是我們可以算筆賬,一個人中間一直不停地讀書,等博士畢業也是接近30的人了。這時候的社會工作經驗還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夠幸運地在讀書期間遇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且已經成家的話,那麼就要在畢業之後不但面臨找工作,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也要面對建立一個小家,適應婚姻和家庭的問題,還要考慮是先在工作上幹出點成績還是抓緊要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大多數小家庭都是無產階級,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齡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擺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後又去讀博的,這種辛苦就不要說了。面對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間的不調和,需要自己判斷、選擇。有時候,有所選擇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說,早知如此,寧願不要選擇的機會。可是時光是無法倒流的。校園裡有不少帶著孩子讀書的母親,有的將孩子放在周邊的幼兒園或者學校裡,自己面對多重壓力,孩子也跟著受苦。精力、財力和愛心、責任之間的衝突和壓力,讓很多母親說:”等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有的時候,魚和熊掌的確不可得兼,這是事實。所以大多數博士在畢業後都會多多少少有些......

為什麼讀博往往是浪費時間

1517年10月31日,也就是萬聖節前夜,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點》貼在了維斯登教堂的門上。在那個時代,這一舉動僅僅意味著他想要引發一場爭論。這位新教創始人路德在文中論證了基督教通往天國的道路,其實不是由金錢鋪築而成。而今天,學術論文不僅僅闡述作者觀點,同時還代表作者的一段時期內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們想要拿到博士學位,前赴後繼辛苦勞累,就是為了完成這樣一篇博士論文。

在大多數國家,博士學位是進入學術界的門檻,進入獨立研究某個領域的敲門磚,也是與導師合作的研究成果。各個國家,不同大學,不同專業,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學生不得不先花費兩年時間考取博士學位,有的學生會得到一些補助,而有些完全是自費。獲得博士學位只需要完成研究論文,而有些還需要參加一些必修課或選修課或是助教工作。一篇學術論文有幾十頁(例如數學),甚至是幾百頁(例如歷史)。這些博士有的還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兒,有些已經是知天命的四十歲中年人了。

許多讀博的學生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對現狀不滿。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為打工仔,每週七天無休息,每天工作十小時,薪酬很少,前途渺茫。這種情況很普遍。作為一個研究生,你可能會覺得諷刺,你的辦公室裝飾得比你家還好,而你卻經常吃方便麵。一位求學者說,並非研究本身讓我感到枯燥。他很坦誠地說他不是為了免費餡餅而讀博的,“終點是遙不可及的,這讓人感到沮喪。”

在讀博士抱怨滿腹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現象背後的本質問題在於培養博士體系本身。應用性博士,比如法學博士、商學博士和藥學博士,實際上含金量很高。而博士氾濫成災供過於求,儘管博士學位的設置是為進入學術界而考慮,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授予博士學位的數量和現有的研究崗位數量差距拉大。博士供過於求,而很多企業領導又說他們找不到所需的高級技術人才。從一方面也表明博士們並沒有學到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養體系與龐氏騙局甚至是傳銷相較。

數量的增長

從歷史上看有相當一段時間,進入一流大學讀書還是少數富人才能得到的特權,甚至很多大學教師都沒有博士學位。而二戰後,高校不斷擴招,與此同時大學講師也需要有較高學歷。到1970年,美國的大學就是如此,美國大學數量不到全球三分之一,頒發的自然科學和工科博士學位證書卻佔到全球的一半。在這段時期,美國人口僅佔全世界人口的6%,從此之後,美國每年生產的博士數量已經翻倍,達到每年6.4萬人。

其他國家也紛紛趕上。在1998年至2006年,經合組織國家頒發的博士學位數量增長了40%,同時美國增長了22%。在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國家博士產出也增長很快。甚至在年輕人口減少的日本,博士的培養數量也增長了46%。這些增長也看出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在迅猛發展。哈佛大學勞動經濟學家理查德·費裡曼說,到2006年,美國高校招生數量僅佔世界的12%。

同時,許多大學也發現,在讀博士積極性很高,因而是可以任意指使的廉價勞動力。招收博士有助於學校開展研究項目,這些博士生還可用來發展教育,而且成本少。一位耶魯大學研究生助教九個月的收入為2萬美元,2009年全美在職教授平均年薪為10.9萬美元,後者的收入高於法官和地方官員。

博士年產量遠遠高出了大學對講師的需求,最新出版一本書顯示,美國在2005年至2009年一共培養了10萬名博士,與此同時,大學教師職位需求僅僅為1.6萬人,這本書兩位作者是一位學者和一名記者。在讀博士去做助教更減少了對全職教師的需求。甚至在加拿大,博士畢業生增長較為合理的國家,2007年授予了4800人博士學位,同時增......

你為什麼選擇讀博士?

我總擔心別人比我學問高,所以讀博士。讀了博士之後,才發現,每個人的知識其實都有限。驕傲的人恰恰是無知的。可能在自己領域是大拿,在別的領域就是門外漢。人生有限,學問無窮。

【轉】為什麼讀博士,如何讀博士?【這是一篇越早看越好的博文】

畢業時,你應該成為你研究領域中世界第一的專家跨入博士生的門檻後,李開復建議,要給自己設計一個3年的學習和科研計劃。首先,需要徹底地瞭解在相關領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績,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腳踏實地工作。另外,還要不斷跟蹤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把握好方向,避免重複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價值的研究方向上。李開復說,他至今還記得在他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時,當時的系主任說的話:當你拿到你的博士學位時,你應該成為你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裡世界第一的專家。 這樣的要求似乎對大多數剛剛起步的人來說都是高不可攀的,可李開復說,他本人正是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在經過五年寒窗、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後,他所期待的結果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個打算攻讀博士學位的人,就應該給自己樹立一個很高的目標。李開復想告誡博士生:讀博士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緒,而要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縱即逝的名利的誘惑,而要200%地投入。也許你會疲勞,會懊悔,會迷失方向,但是要記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李開復回憶說,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大量的統計結果和分析報告幾乎讓人崩潰。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但終於有一天,在凌晨3時做出的一個結果讓他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 那種一切都很順利,誰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結果,我相信研究價值一定不高。李開復說,另外,一個人如果打算一輩子從事研究工作,那麼從他在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形成的做事習慣、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未來工作的輪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時間,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1. 攻讀博士學位, 要看您的未來打算和興趣, 如果您想去大學做教授, 去研究院所搞研究, 去大公司做開發,或做極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工作, 您應當堅定地去走這條路, (筆者按: 在生命科學,您還不得不做幾年博士後)2. 如果您對未來方向不明確, 只想找一份安分守己或輕鬆的工作, 或只是想滿足自己和家人的"虛榮心" 您不必去硬討這份苦吃. 在許多專業行業, 有本科和碩士學歷足夠了. (筆者按: 在中國,讀博士的特殊原因之一還包括: 推遲就業, 或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3. 人的能力,素質和貢獻不能與學歷和職稱完全掛鉤, 也不完全(只)能從研究生院或博士生項目和博士生導師那兒學到學全, 像比爾蓋茨等成功人士並未完成大學學業, 甚至從未上過大學. 學習本身是我們每個人的終身職業, 活到老, 學到老, 有目的地學, 講究方法效率地學, 學以致用, 精益求精, 您會受益終身, 事業成功4. 學術界本身就是一門商業和生意經選擇好的導師和方向是您人生的非常重要的決定.遊戲規則是由擁有"金錢和權力"的人制定的, 研究生只是一個工作頭銜, 您得拼命為老闆幹活出活, 這兒不是普通意義上商業公司, 不要奢望"公平待遇" 您的老闆也是過來人, 遊戲規則就是這麼定的, 學會忍耐和付出. 學會團隊協作,您的工作效率,和創新成果決定實驗室的現金流和未來基金支持, 您不出活, 老闆會找別人出活, 否則教授自身位置難保.5. 博士生訓練不同於本科生博士生是做學問和研究的基本系統訓練, 好的學校,有很好的設計和很高的標準, 它是殘酷的, 也是必要的, 沒有這樣的訓練, 未來學術生涯未必容易成功與大學本科教育不同的是: 博士生階段, 主要不是課本和課堂教育, 主要是做學問做研究的訓練. 您的主要學習......

為什麼讀博士總是浪費時間

1、讀博士浪費時間這種說法不太常見。

2、對於個人而言,可能會有浪費時間的時候,但是想要畢業,不可能天天這樣。

3、目標明確,精力專注,就會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為什麼有很多碩士生導師還是在讀博士啊?

讀博士又不一定非要象本科生一樣天天上課的,本來就是在實驗室搞研究,論文發表了博士就畢業了,和他們本來從事的工作是一樣的,只要掛在某個博導的名下就可以了,一般都選擇讀本校老師的釘士,基本上就是工作加讀博,對工作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讀博士?
為什麼微博會短信提醒?
秦邦憲為什麼叫博古?
為什麼微博會自動點贊?
我為什麼讀書主題班會?
賈詡為什麼叫毒士?
為什麼讀不了移動硬盤?
什麼是博士研究生?
你想成為什麼讀後感?
什麼叫博士授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