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什麼叫上海有什麼含義? ?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有什麼含義?
“上海”這個地名源於兩千年前。當時民間稱吳淞江上游為“上海浦”,下游為“下海浦”,隨著年代的推移,“下海浦”因長久不用而被屏棄,而“上海浦”卻一直沿襲下來,以後“浦”字省略,留下了“上海”這個地名。不過,官方正式使用“上海”這個地名卻要到一千年前的宋代。關於“上海”地名的由來,還有幾個不同的說法:一是根據北宋的《水利志》,說松江之南有大浦十八,其中有上海、下海兩浦,由上海浦而得名上海;二是古代所說的海之上洋,今也稱海上,由上洋而名上海;三是舊有華亭海之名,在青龍港淤塞後,中外商船都轉至此地登岸,故稱上海。
為什麼上海叫魔都? 100分
上海又稱魔都,不過不清楚為什麼叫魔都的大有人在。小資一點的,會說這源出日本某作家在三十年代寫過一本描述上海的書,書名叫《魔都》。然而拋開這些文藝範的解釋,極少數人,包括一些天朝高層,才明白這個名字的真正的含義。我所知不算很多也不算很少,可以少許講述一下。請注意,這不是小說。
1、龍柱。這是上海最著名的傳說了,知道的人相當多。具體故事不說了,估計網上都能搜到。這件事是有案可查的,市政公司和市府裡都有存檔。有一個曾經做過市府祕書的朋友,親身經歷過此事。要注意的是,那條龍原本鎮壓著某物的,那條龍也是替代它來鎮守的,而究竟鎮壓的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2、從上海三大寺院開始講吧。首先是龍華寺。寺旁是烈士陵園,以前是刑場,無論革命志士還是江洋大盜都在那裡赴死,因此陰死之氣很重。而龍華寺的塔並不在寺院的範圍內,相距主殿較遠,而且禁止遊客登塔。據說是因為清末修路而造成這樣的局面的,但這並不合理,塔和寺本就應該在一起的,修路之人不懂麼?而圈內有傳言說龍華塔其實是鎮壓鬼門關,而龍華寺則化解溢位的凶戾之氣。龍華更多的是桃樹,而桃木最是驅邪。
3、靜安寺。靜安寺位於上海中心寸土寸金之地,從未有要遷移,甚至規模反而還有些擴大。該寺也是中原少有的密宗寺廟。地鐵二號線原本規劃是從寺下經過,但施工之中在寺下挖出一眼古泉,當年是一樁新聞,可以查證。聽說古泉護欄上刻有經文符籙,有高人說,地下之泉是為黃泉,要有降魔的密宗寺院鎮壓,切不可動。於是地鐵改道,改為從旁經過,而那古泉也未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在有意而為下泯然無聲了。
4、玉佛寺。玉佛寺位於就上海華界(閘北)和公共租界(靜安、黃埔)交界處。1882年在租界建設中,在和閘北交界處挖出過一塊石碑,據說刻有很多符文似的圖案。隨後爆發瘟疫(似乎是霍亂),死了很多人。此時普陀山慧根法師迎五座玉佛回普陀,路徑上海,見狀說,這石碑是離魂碑,見之大凶。於是做了法事,將石碑重新埋入地下,並留下一座玉佛且見了寺廟,即是玉佛寺。據說此碑現在仍在寺下。
5、人民廣場最早是荒地,後來建跑馬場,解放後成為廣場。這裡從來沒有人常住。後來建上海博物館,是鼎的外形,背門有八大辟邪神獸雕像。而上海和市政府遙遙相對,夾擊整個廣場。風水圈裡一位老先生說,鼎形是鎮壓用,而政府機關威煞最重,能破百邪。這兩者在鎮壓什麼他沒說,只說那裡絕不能住人。我問,如果人民廣場下有不祥的東西,為何還會建了三條地鐵的交匯站及偌大一個地下商城,不怕出事麼?老先生說,廣場下那東西凶戾無與倫比,單靠上博的厚重和市府的威煞還不足壓制,還需要巨量且流動的生人陽氣來一起作用,所以就。像現在這樣建設了,而當年建跑馬場也是一樣的用意不過那東西埋得很深,在這番運作下,現在沒有任何威脅。
6、人民廣場旁有一高樓名為明天廣場,造型極為怪異,非但上下兩部相錯,還有中空尖頂和頤正的圓球。這大樓裡的結構道路也非常繞,很易迷路。不過後來聽老先生指點才知道,這大樓其實是一把密宗降魔金剛杵的造型,是市府祕密投資找人建設的,位於人民廣場正西的凶煞白虎位,也就可以理解了。
7、淞滬會戰時期中日軍隊在上海投入超過百萬人,據李宗仁親言:蔣公是明知上海保不住的。而蔣公是通過人命填來爭取時間,耗費三個月,將上海的某樣東西保護了起來,日軍佔領上海後也一無所獲。而同時有日方文獻指出,會戰前有安培氏向日政府進言,務必要佔領上海以“侍魔”。(具體內幕不明,此傳言也不覺可信)
8、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人潮洶湧物慾橫流......
上海為什麼叫申城?
申城
開放分類: 地名、直轄市、上海、滬、申
1.申城一詞來源於:上海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先屬越後屬楚。楚孝王封楚相黃歇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他就是戰國時期名滿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導流入海”,為紀念他治水的功績,就將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稱作“黃歇浦”,後因吳淞江淤積嚴重,河道日小,而“黃歇浦”則逐漸演變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後,黃歇浦也就易名為黃浦江。這就是上海簡稱“申”的來歷。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2007年,隨著上海進入世博會建設期,申城開始高調宣傳世博會,“春申君”的名字頻繁進入國人視野。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歡慶晚會上,演員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那麼,春申君和上海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
2300年前,一個名叫黃歇、被封為春申君的楚國人站在東海之濱,凝望著腳下自己剛剛帶人開鑿疏浚的黃浦江,滿意地笑了。
這個出生在歷史上曾經叫做黃國、現在被稱為河南省潢川縣的人,當時身居楚國相位,名列“戰國四公子”之一。按現在的戶籍概念,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鄉了。
“在我看來,他請封江東、開拓上海周邊封地的原始動機,不過是廣積糧、多掙錢,好維持他養活3000門客的日用。”信陽市文聯副主席陳峻峰說。為創作,陳峻峰對楚國晚期歷史曾潛心研究。
這個河南人的舉手之勞,奠定了今日上海的基礎。如果他能看到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地圖,一定很驚訝:滄海桑田。原來我嘔心瀝血開墾的地方,在2300年之後,已經成為上海市的遠郊城區。當年的黃浦江入海口,被滾滾長江水挾裹來的泥沙沖積,向東偏移了幾十公里。在他疏通的黃浦江的兩岸,摩天大廈鱗次櫛比,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
對中外文明相容幷蓄的上海,銘記著自己的發家史。《上海地名志》等記載:上海簡稱“申”,這一簡稱,源自戰國時期受封於這裡的楚國貴族黃歇。黃歇,號春申君,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人稱“戰國四公子”。黃歇受封之時,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氾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在上海,黃浦江、申江、春申江、黃浦區、春申路、春申村等,均為紀念這位開“申”之祖。
春秋戰國時代的上海,只是戰火紛飛的“國際”社會裡被楚國征服的江東地區一個無名入海口。公元前473年,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一舉滅掉吳國,併吞吳地。公元前333年,楚又滅越,吳越之地盡數歸楚。85年後的公元前248年,身為楚令尹(相國)、執掌楚國軍政大權的黃歇來到這裡,成為當地有史記載的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名人。
不僅僅是上海,當時整個楚國的命運,其實都掌握在春申君手裡。黃歇執相25年,在信陽楚王城(今信陽市)裡韜光養晦,積累資本,蓄勢待發;在淮陽陳城(今周口市淮陽縣)執掌相位,走入楚國權力中心;在黃國故里信陽潢川中興黃氏家族,後遷都安徽壽春,最終被門客、趙人李園買凶斬首。他在楚國政壇的30年間,這個現代意義上的河南人,叱吒風雲,“雖名相國,實楚王也”,其足跡遍佈滬魯蘇杭及鄂豫皖等,遺風流佈,楚文化進一步和中原文化、吳越文化碰撞交流。
連日來,記者輾轉奔波,一路追尋春申君2300年前的蹤跡,試圖還原這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的心路歷程。
開“申”之作從治理黃浦江起
2300年後的2007年3月4日,記者從曾為楚國腹地的河南省信陽市(信陽市古為申國,現在也簡稱申,世人稱上......
上海為什麼叫東方明珠
上海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地位不言而喻。
上海為全國貢獻了5-6%的GDP,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貿易、金融、航運中心。帶動長三角發展,並堅持走在全國前列。
另外,東方明珠塔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把上海稱為東方明珠,即能突出城市形象,又說明了他的領頭羊作用。它好比地球東方的一顆璀璨明珠,華麗麗地點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上海的簡稱為什麼是滬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的來歷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裡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氾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上海叫魔都還是什麼都?
是魔都
北京帝都
廣州妖都
天津妾都
為什麼叫上海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視察,遊覽在黃浦江上,毛澤東突然向陪同人員提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在場的上海人,無言以對,誰也回答不出來。毛澤東說:“應該有。”
毛主席的話,如同在黃浦江中投下一塊大石頭,於是上海市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
找來找去,還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區發現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位於昆明路73號。
據史料記載,下海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從前,這一帶多是漁村。漁民出海打魚,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這座小廟,奉祀護海女神媽祖。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位於虹口區昆明路73號,始建時僅有房屋9間。嘉慶年間荒塌,又重修。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又購地8畝多,逐步擴建。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後殿等10餘間。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被日軍炮火焚燬。1941年起,重新修建。
為了尋找下海人們才注意到它的存在,這時候的它,小得不能再小,而且破爛不堪。
廟小故事多。上海人通過這座小廟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來。
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為解決吳淞江洩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開通一條進入吳淞江的水道,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
當時,吳淞江現在虹口區海門路一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與上海浦相對著,北岸有個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個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裡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於上海浦,但是最後成名是因為酒。
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定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因為酒,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唬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的經歷。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清末,黃浦江西岸被闢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疊、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在的海門路。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記著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經上海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修復下海廟。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
有意思的是,廟中有一塊紀念碑,落款處刻的是“上海下海廟”。上海、下海肩並肩,又坐在一起了。
上海為什麼叫申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又稱申城。
上海為什麼叫滬?
中國上海市的別稱(相傳境內的吳淞江就是古代的“滬瀆”,因而得名)。
上海為什麼叫魔都啊? 10分
魔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別稱之一,相對於西方人對上海“The Greatest City of the Far East”、“Paris of the Orient”的稱呼,魔都是當時日本人對上海的一種習慣稱呼。
魔都一詞最早發源於旅居上海的日本名作家村鬆梢風在大概一個世紀以前的暢銷小說《魔都》,在這部作品中村鬆梢風發明瞭“魔都”一詞來指代上海。
今天的魔都一詞可以理解為英語“MAGIC CITY”,意為魔幻之都或者魔力之城。
魔都相對於“帝都”北京、“妖都”廣州而言,特指上海。後來有部分人也使用魔都指代南京。故上海和南京分別為“大魔都”“小魔都”。
對於二十世紀初葉那些蟄居上海的日本文人墨客而言,他們雖然長時期地耽於斯、遊於斯,卻始終未能參透上海之所以為上海的那種幻象,只是以日本人特有的感覺,在作品中竭力描摹他們的所見所聞。 這些作品也許會使讀者對那個時代的上海增添一些好奇感,而在上海史研究者那裡,它們更像是稗官野史的淵藪。
20世紀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鬆梢風的暢銷小說《魔都》,便是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村鬆梢風大概是第一個把上海稱為“魔都”的人,此後,魔都一詞被許多人用來形容上海那錯綜迷離的世相。
當時的上海之所以被稱作“魔都”,是由於它具有世界其它城市所沒有的“魔性”,而產生這種“魔性”的根源,則在於因租界的設立而形成的“兩個不同性質的空間”共存於上海的局面。這“兩個不同性質的空間”(即租界和縣城)相互滲透、相互衝突的結果,使上海成為一座舉世無雙的“相容”的都市,由此產生了種種奇特的現象,這些現象可以用“魔都”一詞來籠統地概括。
由於風靡一時的經典動畫片《中華小當家》第34集標題“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戰”的廣泛影響,90年代的動漫愛好者們在成為新生代網路社會文化的主要傳播力量的程序中,一定程度上地推廣了“魔都·上海”這樣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