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為什麼留辮子? ?
清朝人為什麼留辮子?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
這種髮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打成辮子.
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海以前,男子的髮型跟史書裡成吉思汗的髮型幾乎一樣,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
清朝人為什麼要留辮子?什麼來源?
說起剃髮蓄辮,只是十七世紀中葉滿洲人入主中原以後所形成的習俗,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是不剃髮蓄辮的。自秦漢至於明,頭髮不可毀傷的祖訓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於塞北,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由於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滿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髮蓄辮的民族,其髮式是“半剃半留”,於額角引一直線,線前面的頭髮全部剃光,線後面的頭髮結辮垂於腦後。究竟這種習慣始於什麼時候,保持了多久,現在難以確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髮不如式者殺之。”《宋史》記載宋將劉琦抗金事蹟時說:“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髮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約是祖先有此強迫削髮之先例,幾百年之後,當滿洲的八旗兵勢如破竹地越過山海關,開入關內,推翻業已腐朽的明朝,確立清朝的統治以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強力推行剃髮蓄辮制度。
1645年,清順治皇帝釋出命令,宣佈“自今佈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得論奏剃髮,否則“殺無赦”。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剃髮令”。從此,頭髮之去留,不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個倫理的問題,而是上升成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清朝統治者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是把剃髮作為一種表示歸順的標誌,為此,不惜以死要挾,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對漢人來說,當然無法接受,一縷青絲,不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於明朝的象徵,這是千萬不能剃掉的。為此,漢人奮起反抗,口號是:“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反抗異常激烈,滿族統治者的鎮壓也異常殘酷。血風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慘不忍睹的歷史悲劇,江陰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頭落地。最悲壯的莫過於“江陰十日”,是年農曆六月二日,江陰人在閻應元、陳明遇的率領下誓死捍衛頭上之發,誓死效忠明朝,堅守城池八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人,有六萬七千壯士戰死於城牆上下。城破,清軍縱兵屠殺十日,直到滿城殺盡方才封刀。有十七萬多軍民死於清兵刀下,僅有五十三名老小倖免於難。反抗,鎮壓,再反抗,再鎮壓。隨著南明小朝廷一個一個地垮臺,人們光復的希望也一個一個地破滅了。人們不再反抗了,終於接受了滿清統治的現實。而辮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來。隨著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們麻木了,習慣了,不再覺得不順眼,不再覺得它是化外蠻夷之俗了。甚而,辮子乃至成了中國人當然之習俗。
清朝人為什麼要剃頭留辮子?
剃髮留辮子是滿人的傳統,清朝入關並統一全國之際,要求全國居民都按照滿清習慣實行剃髮,目的是為了消除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鞏固自己的統治。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帶系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軍於西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在釋出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甲申年(1644)4月22日,綰兵駐防“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大明帝國寧遠總兵吳三桂,開關揖入宿敵,清兵佔北京,下江南。愛新覺羅·福臨成了天下共主。
1645年6月15日,福臨頒佈了“剃髮令”:京城內外,限10日;各省自詔令到達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
這是以死要挾漢人皈依滿人的髮式。漢族男兒蓄髮,在他們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滿人則不然,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以外的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腦後。有名江紹原者,近世文化名人,寫過一本《發須爪》,說滿人的辮子乃“馬祖”崇拜的遺俗,就好比“馬尾巴”。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朝男人為什麼要留長辮子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髮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瀋後,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髮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髮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當時不僅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因為中國古代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祖訓,所以,剃法留辮實質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於是,在清朝初期有許多人寧願掉了腦袋也不願理髮,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清朝統一中國之後,剃髮留辮憑藉政權的力量由滿族的風俗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風氣。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後就多了一條長長的髮辮。
為什麼清朝的人要被要求留小辮子
清朝的人要被要求留小辮子的原因是:
清朝之前的漢人歷來是束髮挽髻。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滿洲人入關建立清朝後,剃髮改裝是其第一嚴令,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此舉遭到了漢人的普遍反抗,揚言“頭可斷, 發不可剃”。清軍則寸步不讓,傳令“一人不剃髮全家斬,一家不剃髮全村斬”。於是,中國的男人都拖上了一根長長的辮子,成了世界歷史上一大奇觀。清廷把“辮子問題”絕對政治化,視為漢人順服與否的標誌
滿族人為什麼要留小辮子的原因:
滿族人的先祖發源於白山黑水,以打獵捕魚為生,前頭剃髮腦後結辮,是為了穿山越嶺枝藤不刮發,射箭瞄準眼前無亂髮遮當,只留腦後小手指粗的一綹,分兩股擰成辮繩垂在後背,這種髮辮稱金錢鼠尾式。白天盤在頭上便於生產勞動,晚上解下來可當枕頭。
滿人信仰薩滿教,按薩滿教的說法,頭髮在頭的頂部,最靠進天,是靈魂棲息之地,非常神聖。進關後又接受了漢人的孝悌觀念,認為頭髮是父母所給,不容毀壞。滿族人如果 戰死沙場,屍骨可以埋在外地,辮子必須剪下來送回家,繫上姓名籍貫招魂葬之。
清朝男子為什麼要留辮子啊
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主之一,早在公元12世紀海就建過金朝。男子留辮子就是金朝留下的習俗。為了讓漢族人臣服於滿族人,從而建立起對全中國的統治。清朝統治者釋出一系列的民主歧視政策,在心理上確立了滿族人的權威性,其中:剃髮令:就是
“留髮不流頭,留頭不留髮。”的說法廣為流傳。。到清王朝被推翻後,它才慢慢絕跡。。。。
這就是大概的內容
清朝男人髮型的由來 清朝男人為什麼要留辮子
因為滿族男子有留髮辮的習慣,清軍入關後以是否留辮子作為漢人是否投降的標誌。
強迫所有漢族男子也要留辮子。當時有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即不留辮子的漢人一律斬首。
清朝人為什麼要留辮子
這是風俗習慣,當時清朝在努爾哈赤時的習俗就是有辮子,所以建國後按照滿族人留辮子。
古代人為什麼要留辮子
抱歉,只能找到清朝的。
看過表現清代故事的電視劇,總會產生一種疑問:既然嚴令剃髮,為什麼還留有辮子呢?這是因為我國曆代全是“束髮而冠”。所謂“束髮”,就是有別於“蠻夷”的“披髮左衽”。到了清代,就實行“剃髮留辮”。即是把周圈的頭髮剃光,中間留有辮頂。這樣的髮式,是否類似京劇花臉的意思--突出臉龐,以顯示男子的英武剽悍
呢?亦未可知。不過,就圍繞這一“剃髮、留辮”的髮式問題,也曾經歷過一段嚴酷的歷史。這大概分為三個步驟。
(一)降臣“積極分子”孫之獬的建議:
清世祖福臨(順治帝)是在1644年進北京,定鼎中原,代明而有天下的;始頒“剃髮令”是在1665年。起先,朝賀時分成滿漢兩班。滿員自是剃髮留辮,身著滿裝;漢員(指明朝降臣)仍是束髮冠帶而朝。如此二十年來,彼此相安,未生異議。偏偏有個明末天啟進士孫之獬別出心裁,自發地剃髮滿裝,站入滿班。而滿員以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驅之出列。其再回漢班,漢員又以其滿裝而不納。孫之獬羞憤之餘,乃上摺奏請改制,疏中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這使世祖順治頗受震動,深嘆曰:“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說者。”遂下令剃髮。
此令一行,天下譁然。有的涕泣就剃,有的寧死不屈。從此,原本心理上的滿漢矛盾更加激化(在古代,髮式服裝很代表一個民族的尊嚴)。嚴令既下:“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當下檄至各縣,曾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各地官府令剃匠負擔於市,強行剃髮。據後世人議論此劫:“此皆孫之獬一念躁進而釀此奇禍。”至於順治帝對孫之獬奏摺的考語,是贊其忠,還是嘆其佞,不知孫之獬本人是怎樣理解的。
不過從孫之獬的“作為”,可見其為人。他還真不是“假積極”,而是“真漢奸”。他在明朝,官至侍講,祿位不低。事清後,曾因操練鄉勇有功,升為禮部右侍郎,後又領兵部尚書銜去招撫江西,真可算是自基層而扶搖直上的人物。這種人當然不會顧忌什麼操守,他自有其“處世哲理”,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遠比黃道周、倪元璐、孫嘉績(我祖)要“高明”得多。然而這種人也自有其下場,最終還是落得個“被劾奪職”。1667年山東義民謝遷攻入淄川,殺了孫之獬全家,使萬民稱快。正所謂:“怨毒之於人也大矣!”有趣的是,這樣一個人,居然用了“之獬”這樣的官諱。“獬”,是一種名“獬豸(音會)”的獸。《異物志》說它“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其不直者,聞人論則咋其不正者。”彼孫某者,可當之乎?
(二)順治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頒佈了“緩剃髮令”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這是儒家“守身如執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歷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張,人們世代遵循。甚至生前脫落的頭髮、牙齒,死時也要同殮同葬以“還之父母”。
世祖入北京後,聲言明室並非亡於清軍,而是滅於流寇,清朝的天下不是從明朝手裡得的。這樣說雖似矯情,但卻給亡明降臣的臉上蒙了一層“遮羞布”。就是一般士庶,心理上也得到些緩解。但是“剃髮令”一下,如同又正式宣佈了他們的“亡國奴”的身份。於是舉國各地,群起反對。世祖有鑑於福王在南京的政權還很有號召力,當時反清的情緒還很高漲,全國尚未真正形成大清之一統,從大局出發,不願因一個髮式問題而使民族矛盾過於激化,於是曾有一度對“剃髮令”宣佈緩行。但只是緩行,而不是不行。封建專制統治者總是要實現那句“中國從陛下也”。只是須要有個節骨眼兒。上一次由孫之獬提供了,這一次就是由孔文?提供的。只不過提供的角度不同,一個是出於讒佞,一個是出於迂腐。
(三)孔文之奏請蓄髮被革職 ......
清朝為什麼要剃髮留辮子
在乾隆帝之前,滿人的習俗是留辮不剃髮的,到乾隆後才開始把前面的發剃光清朝人留辮子當然要從滿族說起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所以清人留了頭也剃了頭。 古代滿族人特別看重辮子。滿族人的先祖發源於白山黑水,以打獵捕魚為生,前頭剃髮腦後結辮,是為了穿山越嶺枝藤不刮發,射箭瞄準眼前無亂髮遮當,白天盤在頭上便於生產勞動,晚上解下來可當枕頭。滿人信仰薩滿教,按薩滿教的說法,頭髮在頭的頂部,最靠近天,是靈魂棲息之地,非常神聖。進關後又接受了漢人的孝悌觀念,認為頭髮是父母所給,不容毀壞。滿族人如果戰死沙場,屍骨可以埋在外地,辮子必須剪下來送回家,繫上姓名籍貫招魂葬之。 滿族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只留下一半頭髮,且將頭髮結成辮子,是方便打獵。野外打獵時可將頭髮全部收入帽子裡,或將頭髮盤在頭上。長久以來,這種髮式就成為民族特色。入關後為壓制漢人的抵抗情緒,要求頭髮衣冠滿族化。 滿族由唐代興起。遼時受契丹人的壓制,族名改為女真,後來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建立金,統治中國半壁河山,後被蒙古所滅。明朝末年,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族反抗明朝的民族摧殘,在東北地區建立反明政權,稱為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將後金改為清。1644年清軍從山海關進入中原地區,開始統治整個中國。 可見,清朝人留辮子是受滿族人的影響的。(借鑑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