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夫在古代什麼官 ?
三大夫在古代什麼官
沒有三大夫,只有三閭大夫。三閭大夫是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貴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閒差事,屈原貶後任此職。
“閭”是“閭巷”之“閭”,本義是里巷的大門,但在古書中也被用來代指居民所在的地區和編制單位,大小並無一定;“三閭”者,從王逸的說法推斷,大概是指楚國貴族有昭、屈、景三氏,他們於郢都之內各有居住區,每個區以所在街門為別,呼為“昭閭”、“屈閭”和“景閭”。
官大夫是幾級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
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古代大夫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的官
大體相當於現在的部長,不過具體情況也不一樣。
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階官階之稱號。清朝高階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故今仍沿稱醫生為大夫。明、清職事官不用大夫為官名。
古代武官的官職職稱一般都是按什麼級別來分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各朝不同,以清為例:正一品領侍衛大臣 從一品提督 正二品總兵、副都統 從二品副將 正三品參將、一等侍衛 從三品遊擊、一等護衛 正四品都司、二等侍衛 從四品二等護衛 正五品守備、三等侍衛 從五品四等侍衛、三等護衛 正六品藍領侍衛 從六品千總 正七品把總 正八品外委千總 正九品饢 炎? 淺談清朝武官制度 武官補服上之圖案為猛獸,如獅子,老虎; 其晉升順序如下: 把總千總守備遊擊都司參將副將總兵提督 全國各省有多少武官缺是固定的, 各營兵丁駐地也是固定的 平時武官升遷按資歷功過由兵部統一管理 但是總兵,提督之任命由軍機處報請皇帝圈選任命; 提督為一省之武官最高階 通常一省一個提督,但也有一省兩個,如福建有陸路提督及水師提督; 臺中霧峰林家之林文察就曾任福建陸路提督,並陣亡於任上; 替清朝打下臺灣的施琅就曾任福建水師提督 武官升遷在戰時就是靠軍功 有了軍功當然以升官並補實缺為最實在,但在大征伐或平洪楊之後 常常有了軍功升了官卻無缺可補,那就成了″記名總兵實缺參將″, ″xx鎮總兵加提督銜″等有名無實的榮典,好處只在頂戴及補子可 用所加銜級來穿戴,例如左宗棠身旁的親兵在平洪楊和西征後, 很多已因軍功保到加總兵或提督銜,但仍留在左宗棠身旁擔任隨從及 傳令職務,所以左宗棠一出巡,身旁盡是紅頂輝煌的將官,可惜 多隻是有名無實缺的加銜提督罷了! 還有一種因軍功而得的"世職”,所謂世職是指可以讓子嗣承襲的爵位, 包括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雲騎尉,輕車都尉,騎都尉等;; 此外還有"賞穿黃馬掛″,"賞戴雙眼花翎″,"賜巴魯圖勇號″等榮典; 這些榮典也可因犯錯而撤消繳還; 以上所談為綠營之制度,另外旗人也有一套武官升遷制度,但八旗以武功得天下, 武官到了一定位階也可轉任文職,而親貴一出仕便常是方面大員,欽差大臣, 因此並無定製 宰相 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 丞相 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 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漢初與丞相、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又與司徒、司空併為三公。後代沿置,但一般為加官而無實權,至明代廢。 御史大夫 官名。秦朝時始設,其位相當於副丞相。 侍郎 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 官名。始設於秦,在官闈中掌皇帝宿衛。自隋代,為各司的主官,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階部員。 卿 古代高階官員或爵位的稱謂。 三閭大夫 官名。戰國時楚國的三閭大夫,以掌王族中勢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將軍 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後用於都督軍事的武官。 大將軍 官名。戰國時始置,漢代沿置,掌統征戰,是將軍最高稱號。 太師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示榮寵而無實職。太師還是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 太傅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師。西漢時把輔導太子的官稱為太子太傅。 司馬 官名。西周時始設。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代司馬為兵部尚書的別稱。隋、唐以後,司馬地位有所削減。 巡撫 官名。始置於明太祖朱元璋,職能同於中央官員,巡撫地方的“欽差大臣”。 總督 是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的地方最高長官。 都督 漢末始設。三國時都督為率兵打仗的將帥,魏晉以後,都督成了駐地的刺史,成了轄區的軍政總首長。 提督 清朝官居要職。一種為提督學政,又稱學政、學臺,掌科舉大......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中文意思
你不是三閭大夫(古代官名)嗎?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來那?
古代武官的職稱按將軍是怎麼分的?
各朝不同,以清為例:正一品領侍衛大臣
從一品提督
正二品總兵、副都統
從二品副將
正三品參將、一等侍衛
從三品遊擊、一等護衛
正四品都司、二等侍衛
從四品二等護衛
正五品守備、三等侍衛
從五品四等侍衛、三等護衛
正六品藍領侍衛
從六品千總
正七品把總
正八品外委千總
正九品饢?炎?
淺談清朝武官制度
武官補服上之圖案為猛獸,如獅子,老虎??;
其晉升順序如下:
把總千總守備遊擊都司參將副將總兵提督
全國各省有多少武官缺是固定的,
各營兵丁駐地也是固定的
平時武官升遷按資歷功過由兵部統一管理
但是總兵,提督之任命由軍機處報請皇帝圈選任命??;
提督為一省之武官最高階
通常一省一個提督,但也有一省兩個,如福建有陸路提督及水師提督??;
臺中霧峰林家之林文察就曾任福建陸路提督,並陣亡於任上??;
替清朝打下臺灣的施琅就曾任福建水師提督
武官升遷在戰時就是靠軍功
有了軍功當然以升官並補實缺為最實在,但在大征伐或平洪楊之後
常常有了軍功升了官卻無缺可補,那就成了″記名總兵實缺參將″,
″xx鎮總兵加提督銜″等有名無實的榮典,好處只在頂戴及補子可
用所加銜級來穿戴,例如左宗棠身旁的親兵在平洪楊和西征後,
很多已因軍功保到加總兵或提督銜,但仍留在左宗棠身旁擔任隨從及
傳令職務,所以左宗棠一出巡,身旁盡是紅頂輝煌的將官,可惜
多隻是有名無實缺的加銜提督罷了!
還有一種因軍功而得的"世職”,所謂世職是指可以讓子嗣承襲的爵位,
包括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雲騎尉,輕車都尉,騎都尉等??;??;
此外還有"賞穿黃馬掛″,"賞戴雙眼花翎″,"賜巴魯圖勇號″等榮典??;
這些榮典也可因犯錯而撤消繳還??;
以上所談為綠營之制度,另外旗人也有一套武官升遷制度,但八旗以武功得天下,
武官到了一定位階也可轉任文職,而親貴一出仕便常是方面大員,欽差大臣,
中國古代士兵武官級別劃分
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敦、姜維、朱然都曾任此職。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階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你好,希望能幫到你!
子非三閭大夫歟 何故而至此的意思
你不是三閭大夫(古代官名)嗎?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來那?
屈原是大夫還是醫生
此大夫非彼大夫,屈原是大夫但和現在的大夫不是一回事,古時的大夫是一種官職,現在的大夫是指的職業,是醫生。
屈原曾做過三閭大夫和左徒之職,誰能告訴我:這兩個官職的具體職能是什麼?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三閭大夫就是管理王室的,相當於清朝宗人府宗正。現在應該沒有這個了,勉強算是中紀委主任?左徒就是左丞相,主管外交,也可以對國內指手畫腳,所以比外交部長大一些,相當於美國國務卿的角色
或者新中國早期的政務院總理
當時政務院總理是兼任外交部長的
就一任,周恩來
參考資料:問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