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新科狀元是幾品官啊? ?
清朝的新科狀元是幾品官啊?
狀元不是官名,新科狀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先去翰林院當官,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有規定,而且品位比人們想象中低...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品官,榜眼和觸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狀元能封幾品官呢?
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有規定,而且品位比人們想象中低得多。
以清朝情況而定,會試中舉的貢士,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古代新科狀元是幾品
狀元只是個稱號,沒有品級,要等皇帝封官後才有品級的
1.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 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謝恩》:“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 元 關漢卿 《陳母教子》第一折:“學儒業,守燈窗,望一舉,把名揚。袍袖惹,桂花香,瓊林宴,飲霞觴,親奪的狀元郎!”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自從在上輩狀元公手裡造好了,直到現在, 周 家老是興興旺旺。” 2. 唐 時新進士, 宋 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 清 袁枚 《詩話》卷二:“古稱狀元,不必殿試第一名。 唐 鄭谷 登第後,《宿平康里》詩曰:‘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按, 谷 登 趙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狀元穎啟》,《回第二人葉狀元適啟》。當時新進士,皆得稱狀元。”按, 葉適 登 淳熙 進士,為第二名。參閱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三、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3. 喻在本行業成績最突出者。 李準 《參觀》:“ 辛明修 是全國有名的大勞模,歷年來小麥豐產的‘狀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唐朝狀元及第後的慶祝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新科狀元相當現在什麼官
新科狀元指本屆狀元。 原來的科舉考試,是分成一科一科算的。這裡的"科"是一個量詞,比如說一個的“個”。 新科指的是剛考完的那一次。並不確定是做什麼官,要看皇帝具體的分封。
古時候,新科狀元官拜幾品?
狀元只是個稱號,沒有品級,要等皇帝封官後才有品級的
文武新科狀元一般可先任幾品官職?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狀元會被封為幾品官
狀元不是官名,新科狀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先去翰林院當官,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有規定,而且品位比人們想象中低...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古代的狀元會當什麼官啊?
狀元絕對不會馬上去當縣官。前三甲都得進翰林院,一般是授七品編修,皇上喜歡狀元哥可能會高一點。給皇帝草擬詔書,混個三五年後分配,常見的是做太學品正(太學老師),有的去鴻盧寺(外交官),運氣好點的可以到禮部上班。
但是隻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會很不錯。混個十來年一般都能混到待郎級別,皇帝如果特別喜歡,那可以做個尚書,再加點能力和運氣,能進個內閣。就已經到頂了。內閣首輔歷史上就那麼幾位,所以別奢望了。很少有狀元進內閣的,一般都當駙馬去了。。。。。
連中“三元”的狀元跟殿試的狀元 官職會有所不同嗎?
一樣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