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是什麼意思 ?
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是什麼意思
釋疑: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示例: 鹹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是要講天時了。’★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天時、地利、人和孔子的認識:第一個,天時,春天快結束了,就不要想夏天 冬天的事情了;第二個,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說我要遊長江,這邊有舞雩臺,就到這裡吹吹風,不要說別的;再加上人和,五六個大人,六七個小孩,不要說只有一百個人你才出門,這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天時是指你的運氣,地利是指你選擇場地的選擇性,人和就是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援與幫忙,做生意的人都會選擇天時地利人和,所以缺一不可
什麼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主旨氣候條件,如風雨雷電、乾旱、洪水、狂風、暴雨等地利就指地理環境了,如黃河、長江、高山險阻、沃野良田等等人和指內部人的能力,團結、團隊精神等等!
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天時、地利、人和:
《苟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苟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一些兵書上所謂的“天時”則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攻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 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
天時地利人和什麼意思
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適合出兵打仗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有利條件;人和指人心的團結與和睦。通常指各方面條件都有利
天時地利人和什麼意思
古人曾說:人定勝天。此言想必今天亦有擁勱。然則,不論從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角度,還是從當今物理...不過從反面來說,若人類不承認人定勝天,則人類每天豈不都生活在悲觀當中,從此角度來說,人定勝天是人類的一大思想...
“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常被解釋成“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人”即指人類,“定”是一定能夠的意思,“勝”為戰勝,“天”是指自然,“人”是句中的主語,“定”是助動詞,“勝”為謂語動詞,“天”為賓語,其斷讀就應該是“人/定/勝/天。”
其實,“人定勝天”這個成語的正確斷讀應該是“人定/勝/天。”宋·劉過《龍洲集·襄央歌》中有:“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兮”為語氣詞,這樣,“人定”是一個詞,是句中的主語,“人定”中的“定”就沒有“一定能夠”的意思,也不構成句子中的助動詞。
與“人定勝天”相仿,但出現的較早的成語是“人眾勝天”。《史記·伍子胥傳》:“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人眾勝天”這個成語就不可能被斷讀成,“人/眾/勝/天,”因為這樣讀不通,只能是“人眾/勝/天,”“人眾”是句中的主語,不能斷讀。《史記·伍子胥傳》“人眾者勝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勝天”中的“兮”字一樣,都是語氣詞,它告訴人們,“人眾”兩字不能斷讀,“人定”兩字也不能斷讀。正如《史記·伍子胥傳》中的“天定亦能勝人”,“天定”是一個詞。“天定亦能勝人”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動詞,也不能作“一定能夠”的意思解釋。否則,這個“一定能夠”和後面的“亦能”二字重複,有畫蛇填足之舉。
那麼這個“人定”是什麼意思呢?“天定”又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古人認為,在軍事較量中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即天地人,常言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可理解為機遇或是氣候條件,地利為有利的地理條件。天時地利都是軍事較量中取勝的重要因素,比如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百萬大軍,就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典範。
俗話又說,辦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裡的“人定”是指三個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就如《史記·伍子胥傳》中的“天定”是指三個重要因素之一的天。中國成語詞典中人定勝天一條,將“人定”解釋為人謀,並引用《喻世明言》和梁啟超《新羅馬》為例項。《喻世明言》卷九:“卻又犯著惡相的,卻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反禍為福。此是人定勝天,非相法之不靈也,”從這段文章中可以看出,人定勝天並無“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而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比天命更為重要.梁啟超《新羅馬》六出:“小生每念物極必反,人定勝天,怯大敵者非丈夫,造時勢者為俊傑,當仁不讓,捨我其誰?”,文中的人定勝天也無“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的意思。“人定勝天”中的“勝”字,準確的理解應該是,“比……更為重要”的意思,而不是“戰勝”的意思。
天時地利人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是在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其核心文化思想,為一“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精神,昇華為一種境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源於《論語·學而》。原句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就是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定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
三國演義中為了揚劉抑曹,產生了一句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天,包括天氣,氣候變化等。人們常說靠天吃飯,比如適度下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時,選擇就是做事的時間。比如農業的春播秋收,就是順應了天時。《說文》:“時,四時也。”即春夏秋冬的季節變遷。又說:“旹,古文時,從之日。”查甲骨文“時”作“?”,正是從之從日,意指“日之行”,即太陽的執行。這表明人們很早就直觀地感覺到太陽執行引起季節的變遷,而稱之為“時”。
天時,有天下大勢和機會,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這裡麵包括疾病的流行。唐末樑晉之爭,開始樑軍佔盡優勢,幾次包圍太原,都因為大疫,士卒損失過半而罷兵,最後輸給了晉軍。天時,可為我們所運用,正所謂順天而行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巧用了天時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元帥周瑜,在研究了魏軍的情形後,決定用弓箭來防守來犯之敵。可是怎麼在較短時間內造出作戰所必需的十萬枝箭呢?回為根據當時吳國的工匠情況,要造出這麼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時間,而這對於吳國的防守來說,顯然是時間太長了。
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出訪吳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周瑜於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諸葛亮接受任務後,並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麼多箭,用普通的辦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準備二十隻小船,每隻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並插滿草。
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支箭。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命令二十隻小船用長繩子連線在一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
當天夜裡,大霧漫天,諸葛亮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一字排開,然後命令軍士在船上擂鼓吶喊。聽到擂鼓吶喊聲,魏軍派出約一萬名弓箭手趕到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時間,箭象雨點一樣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一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滿了箭。
諸葛亮的船隊到達吳軍的營地時,吳國的主帥周瑜已經派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了,經過清點,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萬支箭。吳國的元帥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了。諸葛亮怎麼會知道當天晚上水上會有大霧呢?原來,他善於觀察天氣變化,經過對天象的仔細推算,也得出當天晚上水面上有會大霧的結論。就是這樣,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從敵軍那裡弄來了十萬支箭。
可以說,草船借箭是諸葛亮成功的利用了天時的經典之作。
地利,古人把“地”看成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利”字後人多從“鋒利”、“利益”等意義上使用它。“地利”完全是從農業生產中得出的概念。“利”雖用“以刀割禾”會意,但“禾”只是作代表,“利”可泛指土地之所出。與“地利”密切相關的還有“地宜”或“土宜”的概念。《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視也)土之宜而布其利。”講“土宜”正是為了盡“地利”,因為只有用其宜,才能得其利。地,選擇做事的地方,在軍事上常講佔有有利地形,說明地利也很重要。
《地道戰》......
天時地利人和,後面還有兩字是什麼???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激,雖勝有殃。”
天時地利人和啥意思 5分
“天時”指適合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天時地利人和什麼意思?
1.天時、地利、人和引用自:《荀子·王霸篇》“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所指的“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2.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