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現是什麼 ?

General 更新 2024-11-08

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現是什麼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提出的。作為金融發展和金融深化的對立面,其理論核心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以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如何影響該市場運作的。把實際貨幣餘額和物質資本的關係視作是互補的,即實際貨幣餘額的增加將導致投資和總產出的增加。低的或負的實際存、貸款利率使實際貨幣餘額很低。為了使政策對貨幣體系的實際規模有實質性的影響,私人部門對實際存、貸款利率的反應必須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為存款的實際收益很低,所以儲蓄很低。由於銀行不能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利率。低的實際貸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風險專案,對生產性專案或高風險專案來說,要麼得不到貸款,要麼藉助於信貸配給,而銀行只能選擇安全專案,從而使風險降低。對於生產企業來說,很難得到銀行信貸,只好求助於非正式或場外市場,這樣非正式的信貸市場就會產生。   2 金融抑制對我國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   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源。如果金融市場受到不適當的人為干預,各種型別的資金價格被扭曲,企業無法根據自身發展要求調整其資本結構達到最佳狀態。企業融資能力受到損害,從而會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的金融抑制是從資金供給、資金價格、資金流動等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   首先,政府對利率的管制未影響居民儲蓄,是以抑制資本市場為代價的。如果高通貨膨脹導致了負利率,就會迫使居民在負利率下增加儲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儲蓄對利率變動缺乏彈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為負值,實際貸款水平也有7年為負值。但同期居民儲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長。這是由於政府在抑制信貸市場的同時,還抑制了資本市場,由於投資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選擇儲蓄。這導致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極大地增加了銀行和企業的破產風險。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對不同型別的資金需求者實行價格歧視,導致了市場分割,由此產生出一塊租金市場,租金的存在構成資金的漏損。另外,信貸市場抑制還導致了銀行業兼顧利潤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雙重目標。如向國有企業優惠貸款,由於現在國有企業效益普遍低,導致銀行壞帳損失巨大,這部分壞帳損失也構成信貸市場的資金漏損。這樣大量的資金流向直接非生產性活動,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後,信貸市場上的價格管制和市場分割與政府限定證券價格,扭曲了資本市場的發育。從狹義上理解,資本市場特指股票市場,是企業從事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如果政府過多考慮政治利益,那麼直接或間接管理就將轉化為金融抑制,從而扭曲市場機制,最終傷害企業融資能力。我國資本市場的抑制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一方面,股權結構影響到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我國一直把國有企業作為上市公司的主要來源,並把國有股的份額看作是控制企業的唯一手段,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權結構。國有股不流通,不能改進企業績效,直接損害了企業的融資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價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融資成本及證券市場上的資金流向。我國的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是在證監會的行政干預下進行的。由於證監會直接管制一級市場上的市盈率水平,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嚴重的低定價發行行為,這種低定價水平增加了企業直接融資成本。同時發行額度實行計劃管理,兩級審批制也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額度分配要考慮到各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顧及地區平衡等非經濟因素。結果,企業為爭額度,常常會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包裝、公關,從而增加了發行費用。   可見,金融抑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呆滯的經濟又限制了資金的積累和對金融業發展的需求,制約著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的對策很明瞭,進行以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體......

金融壓抑的介紹

所謂金融壓抑,是指市場機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金融管制過多、利率限制、信貸配額以及金融資產單調等現象。也就是金融市場發展不夠、金融商品較少、居民儲蓄率高。表現為利率管制、實行選擇性的信貸政策、對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管理以及人為高估本國匯率,提升本國幣值等。

金融壓抑的表現是什麼?發展中國家實行金融壓抑政策的原因是什麼?主要的壓抑性金融政策有哪些? 5分

1.所謂金融壓抑,是指市場機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金融管制過多、利率限制、信貸配額以及金融資產單調等現象。也就是金融市場發展不夠、金融商品較少、居民儲蓄率高。表現為利率管制、實行選擇性的信貸政策、對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管理以及人為高估本國匯率,壓低本國幣值……等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放鬆利率管制的時間、步驟和順序各有不同。但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漸進的方式;另一種是一步到位的方式。大多數國家都採用漸進的方式逐步放開利率,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發展中國家如巴西、菲律賓、韓國、泰國等。也有一些國家採取一步到位的形式,如英國、法國、瑞典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如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烏拉圭、匈牙利等國,則是從金融壓抑狀態快速進入完全自由化狀態。

大多數採用漸進放開的國家,其步驟基本一致:即先放貸款,後放存款;在存款方面,先放長期,後放短期,先放大額,後放小額。

從一步到位的情況來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別比較明顯。採行一步到位方式的發達國家(如英國),其利率自由化的效果比較好;而發展中國家

採取漸進方式實施利率自由化的國家效果就要好一些。

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率自由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兩類國家實行利率自由化的結果既有差異,又有相同之處。總的來說,實施利率自由化的國家市場機制作用明顯增強,“金融脫媒現象得到緩解,利率敏感性增強;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利率由負轉正,並促使了間接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

總的來說,發達國家實施利率自由化的效果較好,雖然也出現過一些問題,但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不大:而發展中國家的實施效果則不太理想,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實際利率過高,通貨膨脹嚴重,銀行及整個金融體系出現危機,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問題氾濫等問題。在有些國家這些問題十分嚴重,以至於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特別的以一步到位的形式實施利率自由化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如阿根廷、智利等國,問題根家嚴重,因為除了同時廢除金融方面的所有管制外,還同時廢除了對貿易、外匯、價格等等方面的限制。換言之,其利率自由化是從管制經濟向市場經濟急劇轉變的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代表了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的變革,這種變革範圍廣,程度深,影響大,一旦出現問題,則要比發達國家的金融改革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大得多。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不得不重新恢復了對利率的管制,利率的放鬆--再管制--再放鬆的反覆是其利率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徵。

3. 主要的壓抑性金融政策:

⑴通過規定存貸款利率和實施通貨膨脹政策,人為地壓低實際利率.實際利率通常很低,有時甚至是負數.這就嚴重脫離了發展中國家資金稀缺從而要求利率偏高的現實.

金融壓抑的政策原因

⑵採取信貸配給的方式來分配稀缺的信貸資金.通常是流向享有特權的國有企業和具有官方背景的私有企業,資金分配效率十分低下.

⑶對金融機構實施嚴格的控制.造成的直接後果是,金融機構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機構種類單一,專業化程度低.

⑷人為高估本幣的匯率.而高估政策使自己陷入了更為嚴重的外匯短缺,於是不得不實行全面的外匯管制,

利率管制對經濟增長的負作用

防範金融風險的方法有哪些

從分析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入手,主張從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作者指出,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本文還從民商法的視角提出了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對策,即:積極穩妥地完成全部國有專業銀行的公司制改革;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全面推行強制擔保貸款制度;及早改變目前過分依賴於商業銀行的危險局面,依法鼓勵發展直接資本市場;儘快建立公司重整制度,實施公司拯救計劃,避免公司、企業不必要的破產;預防泡沫經濟,必須預防泡沫企業的滋生和蔓延;強化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義務與責任;進一步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避免由於過分強調公司的營利性而破壞應有的信用關係、金融秩序、交易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例外,人民法院應當適用否認公司法人資格的法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一、引言

源於1997年下半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先是給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馬來西亞經濟以重創,1998年底又席捲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當前發生在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如巴西、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的實質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金融危機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可能進一步誘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雖然我國的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幣值在東南亞金融風波面前保持了相對穩定,但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監管薄弱,金融秩序仍有待整頓。1998年12月9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因此,必須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完善現行的中國法治,從制度上防範金融危機。

一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既有國內的原因(內因),也有國際大環境的原因(外因);就內因而言,既包括市民社會和市場機制本身存在的金融隱患,也包括政治國家和政府幹預誘發的金融隱患。因此,要從根本上防範金融危機,必須對症下藥,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探討國內公法與國內私法中的金融危機防範問題。當然,從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角度探討國際金融秩序與經濟秩序的安定性與可信賴性、加強各國之間的立法協調與金融監管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從公法的視角看政府幹預在防範金融危機中的應有角色

(一)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在於,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了有效的干預,於是開始懷疑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不如政府幹預可靠。筆者認為,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不僅有正確、及時的政府幹預,也有20年來改革開放所逐漸形成的堅實的基本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亞洲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生活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繼續加深;雖然我國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但我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國存在著不少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隱患。

毋庸置疑,為避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陰影,我國離不開政府幹預;即使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充分發揮政府幹預的積極作用。但問題在於,如何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範圍,如何處理好政府幹預這隻“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這隻“無形的手”之間的相互關係,如何規範政府幹預市場經濟......

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概念是什麼

金融深化論的實質就是要進行金融改革,放棄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變金融領域的政府“管制”為“有效管理”,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優化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價格扭曲、市場分割、結構單一的現象,形成正的儲蓄、投資、收入和結構優化的效應,建立起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

金融抑制是指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金融業遠未達到成熟,金融體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為經濟發展服務[2]。閥 參考資料:liushen347.blog.hexun.com/1915151_d.html

從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角度分析我國金融發展中的問題

一、相關金融發展理論中對政府行為的不同認識

早期的金融抑制論強調,經濟中的協調問題應通過以市場為基礎的制度加以解決,貨幣金融政策應以減少政府對金融部門干預,發揮市場機制在決定均衡利率、匯率以及調配資源等方面的作用為核心。政府的職能僅在於公共品的供給及維持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不應該直接干預金融發展,否則,金融抑制必然扭曲價格機制,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約束論則類似於“國家推動發展論”,這種理論的實質是一種政府對金融發展的選擇性干預行為,政府通過存款監管、市場準入限制和穩定的巨集觀政策等一整套經濟金融政策使銀行部門因“特許權價值”而獲得租金。政策上,金融約束論更強調政府幹預的重要作用,認為選擇性的政府幹預有助於而不是阻礙了金融發展。

對比兩種觀點,爭論之處僅在於市場和政府作用的範圍。兩種理論都把市場和政府看作是一種相互替代的組織,只不過金融抑制論認為,政府只能替代市場很小的一部分,而金融約束論則強調,政府能在較大程度上替代市場。由於金融約束論契合了我國政府金融干預的實際和我國曆史上金融抑制的固有傳統,一直為我國所推崇。

金融市場雖然在動員和分配資金以及分散風險上效率很高,但是,金融系統的執行有其特殊性,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形式多樣的市場失靈而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政府對金融發展一定的干預是必要的,放任金融市場的自由競爭不但不能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反而使金融市場更為混亂和動盪。出於對政府作用認識的發展,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不少國家為了消除金融抑制而推行了金融約束的過渡政策。

但是在金融約束政策實踐中,政府管制行為扭曲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政府行為往往走向了另一個方向。政府一方面作為金融機構的所有者希望通過控制金融資源可以產生鉅額收益,另一方面作為整個巨集觀經濟的調控者,又希望經濟可以快速健康的發展,雙重角色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金融約束往往蛻變為金融干預,嚴格的金融約束與金融抑制政策中政府的行為特徵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經濟轉軌過程中,金融約束政策導致了國有金融壟斷的格局,金融發展的作用被弱化,而強勢政府對增長的作用明顯。為了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獲得巨大的貨幣化收益,對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體系進行控制便成了政府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改革初期,政府一方面主動推動金融產權形式的擴充套件,表現為金融機構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政府能夠有效地控制金融安排與活動並獲取收益。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貨幣市場本性的迴歸程度提高,收益與成本之間的差距變小,這也就是政府幹預與市場自由之間替換的根本邏輯。

政府行為難以避免地存在自利性、任意性、機會主義和不完全能力等問題,政府行為往往失當,需要進行合理規範。所以,如何做到既要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又要避免政府不顧其資訊能力,過多地干預經濟,是一個需要慎重選擇的問題。

二、我國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特徵及其作用

在發展中國家,政府經常利用金融體系來追逐發展目標。巨集觀經濟政策客觀上要求國家對金融業進行壟斷經營和全面控制,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社會資源。這種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把政府可控制的金融資源的數量放在首位,而把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安全放在次要位置。我國金融發展由政府主導,政府控制金融體系、影響金融資源的配置,成為我國政府幹預金融發展的主要內容,也導致我國金融系統的發展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第一,我國市場高額的“交易成本”主要存在於金融服務中。在我國,交易成本很高,主要體現在政府、會計、法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服務方面。我國較高的金融增長,實際上是由於國有經濟部門更多地依賴於從銀行部門借入......

financial repression(金融壓制、金融壓抑、金融抑制)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金融壓抑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提出。他認為政府對金融的過度管理抑制了儲蓄的增長並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並提出了廢除金融管制、實現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建議。一般來說金融壓抑在發展中國家較為普遍,其存在形式主要為利率管制、信貸配額、匯率低估等。

比如,在金融壓抑下的利率管制就造成了資金這一最寶貴資源的低效配置。人為的控制資金價格,會引起資源錯配。中國一直靠壓低利率來發展工業化(壓低居民儲蓄利率和貸款利率,這樣就相當於居民部分對企業的補貼,而獲得廉價信貸的基本上是大型國企),這種資源錯配引起財富從居民部分轉移至政府和企業。中國看起來儲蓄很高,但儲蓄中很大一部分是企業和政府,因而這是中國消費偏低的原因。

金融投資風險有哪些控制措施

正確答案為:A選項答案解析:久期已成為市場普遍接受的風險控制指標。金融機構在實踐中通常會應用久期來控制持倉債券的利率風險,具體的措施是針對固定收益類產品設定“久期×額度”指標進行控制,有避免投資經理為了追求高收益而過量持有高風險品種的作用。

金融風險控制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你是指分析還是實際操作。

分析風險,部分可控。還有很小的部分風險是個人無法迴避掉的,然而往往這一點的東西就會成為障礙。不能做到完全迴避。想要回避,要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其實最主要還是你自己要明白,投資分析的風險是哪些。明白哪些是可控、哪些可迴避、哪些是客觀存在的,把握可控的、迴避可迴避的、儘量的整明白客觀存在的,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去迴避了)。

操作風險控制(其實最主要還是你自己要明白,實際操作的風險是哪些,明白哪些是可控、哪些可迴避、哪些是客觀存在的。把握可控的、迴避可迴避的、儘量的整明白客觀存在的,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去迴避了)。

一、你是自己分析自己做,那麼想做到這樣,就需要出色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操作守則。這樣可以很大程度的迴避操作出現失誤,使自己出現虧損。

二、你不會分析,那麼你找個你信任並且精通分析的人給你做指揮。這樣,可以一定程度的迴避掉操作風險。

其他,如果前面2種你都不喜歡,那麼你可以花錢買一種別人的操作守則。但是個人估計沒人會賣吧,就算是別人賣也是天價。

其實說白了,就是你要先明白風險的出處,然後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的去處理它。

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包含的基本知識點有哪些?

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包含的基本知識點包括以下內容:

1.金融風險管理概述

一、簡述風險和金融風險的定義:風險:1.損失發生的可能性2.結果的不確定性3.結果對期望的偏離4.風險是受傷害或損失的危險。金融風險:是指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遭受的損失的不確定性或可能性。

二、簡述金融風險的特徵和種類:特徵:1.普遍性2.傳導性和滲透性3.隱蔽性4.潛伏性和突發性5.雙重性6.擴散性7.可管理性8.週期性。種類:1.信用風險2.流動性風險3.利率風險4.匯率風險5.操作風險6.法律風險7.通貨膨脹風險8.政策風險9.國家風險

三、簡述金融風險管理的目的:1.創造持續穩定的生存環境2.以最經濟的方法減少損失3.保護社會公眾利益4.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安全

四、簡述金融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內部:1.股東大會、董事會與監事會2.總部的高階管理層3.各分支機構的中級管理層4.審計部門5.基層管理者。外部:1.行業自律2.政府監管

五、簡述金融風險識別的流程:1.明確風險的業務識別2.識別關鍵風險誘因3.確定風險事件4.建立關鍵風險指標體系5.確定風險敞口。

六、簡述金融風險度量的主要方法:1.風險發生的概率評估:(1)主觀概率法(2)客觀概率法(3)時間序列預測法(4)累計頻率分析法2.預測風險結果的評估:(1)在險價值(2)極限測試(3)情景分析

2.金融風險管理基本方法

一、現代風險分析的基礎與發展:基礎:1.馬柯維茨的資產組合選擇2.夏普和林特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發展:1.運用VaR對風險進行度量2.運用RAROC將風險管理同資本收益相聯絡3.ERM的提出及在金融企業中的應用

二、簡述VaR的含義及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定義:在給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水平),在一定的時間內持有一種證券或資產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作用:1.確定內部風險資本需求和設定風險限額2.用於進行資產組合3.用於績效評估和金融監管。

三、簡述RAROC的含義及在績效評價中的作用:含義:按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描述了單位資本所獲得的收益。作用:對於金融機構所有的分析和決策活動都有幫助,銀行的分配限額、進行風險分析、管理資本、調整定價策略和進行資產組合管理。同時也對資本管理、融資計劃、資產負債表管理和補償活動有幫助。

四、簡述金融風險管理的定性方法:1.風險預防2.風險規避3.風險自留4.內部風險抑制

五、簡述金融風險管理的定量方法:1.金融風險的損失控制2.金融風險的分散3.金融風險的轉移4、金融風險的對衝

六、簡述內部控制與金融風險管理的關係:1.基於內部控制環境的金融風險管理環境2.基於金融風險評估的金融風險識別與度量3.基於內部控制活動的金融風險控制4.基於資訊系統控制的金融風險資訊交流與反饋5.基於監督評價的金融風險監測與評價。

3.信用風險管理

一、簡述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1.現代金融市場內在本質的表現2.信用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導致信用風險3.信用當事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形成信用風險

二、簡述信用風險的定性度量方法:1.專家制度2.評級方法3.信用評分方法——Z評分模型和θ評分模型

三、簡述信用風險的定量度量方法:1.在險價值方法2.信用度量制模型3.信用風險量化模型4.信用監控模型5.信用風險組合模型

四、簡述信用風險的控制策略:1.貸款定價策略2.資產分散化策略3.貸款證券化4.風險資本比率約束機制5.信用風險監管資本計量的內部評級體系6.信用風險緩釋

......

相關問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