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進賈府是紅樓夢第幾回? ?
林黛玉進賈府是紅樓夢第幾回?
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是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第三回梗概:
得知准奏復員後,冷子興獻計賈雨村,讓其央求林如海,轉向都中央煩賈政。林如海為感謝他對林黛玉的教誨,寫了推薦信,並安排其與林黛玉擇日進京。賈雨村受賈政幫助謀得復職,任金陵應天知府。話說黛玉到賈府後,見到了賈母,賈母又向她介紹了三位姑娘,王熙鳳,以及眾親眷。王熙鳳對其細心呵護,得到王夫人讚賞。隨後,邢夫人帶領林黛玉見賈赦,而賈赦怕見了林黛玉彼此傷心,暫不忍相見。於是,林黛玉辭謝邢夫人,準備拜見賈政,賈政卻因齋戒不在府中,隨即林黛玉便去了王夫人處。之後,到賈母處吃過晚飯,見到了“頑劣異常”的內兄賈寶玉,寶玉笑稱見過黛玉,並詢問黛玉是否也有玉佩,得知黛玉沒有後便氣憤不已,摔掉了通靈寶玉,眾人驚慌,賈母便哄他說黛玉原先是有玉佩的,只是姑媽去世時候一併殉葬了,這才安撫了寶玉。之後,賈母安排黛玉入住碧紗櫥,並安排鸚哥及數名嬤嬤,丫鬟供其使喚,寶玉則住在了外間。晚間,寶玉的丫鬟襲人見黛玉還未入睡便入內帳詢問,得知是因為寶玉摔玉而傷感,便勸其安歇。次日,得聞表兄薛蟠打死人命,在應天府案下審理。
林黛玉進賈府是第幾回啊!???
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紅樓夢》中第幾回林黛玉進賈府?
第三回這一回的開頭是寫由於林黛玉幼年喪母,孤苦無依,奉父命來投奔外祖家,對於外祖母家的情況,在母親生前已有所聞。加之她又細心敏感,一到賈府,就“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因此,在賈府眾人前來迎接遠客之機,便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寫出了眾人的出場。她首先看到的是,圍繞著她外祖母的氣派和禮儀。《紅樓夢》無論是作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寶黛愛情的悲劇,都離不開榮寧二府這個生活舞臺。而作為一個龐大複雜的貴族宗法之家,榮國府這個“老祖宗”──太夫人賈母,是祖輩碩果僅存的寶塔尖兒。從日常生活來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戲,觀花賞月,大筵小宴,有哪一個熱鬧場面,離得開這位老祖宗呢?榮寧二府上下男女幾百口,有兒子、侄子、媳婦、孫子、孫女、重孫媳婦一大群,還有數不清的男女奴僕,一呼百應,環繞在她周圍。她雖不是賈府家政、敗政大權的掌握者,但卻是這一貴族之家的無上威權的偶像。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初進大觀園”是第幾回中的
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
兩人正計較,就有賈政遣人來回賈母說:“二月二十二曰子好,哥兒姐兒們好搬進去的.這幾日內遣人進去分派收拾。”薛寶釵住了蘅蕪苑,林黛玉住了瀟湘館,賈迎春住了綴錦樓,探春住了秋爽齋,惜春住了蓼風軒,李氏住了稻香村,寶玉住了怡紅院.每一處添兩個老嬤嬤,四個丫頭,除各人奶孃親隨丫鬟不算外,另有專管收拾打掃的.至二十二日,一齊進去,登時園內花招繡帶,柳拂香風,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望採納。
林黛玉在第幾回死的
樓上引的是紅學家討論曹本紅樓夢原稿可能是在第幾回寫黛玉死。這裡應該回答通行的高鶚續本黛玉死的回目。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灑聞鬼哭寶釵嫁時,就是黛玉死時。 好好看書。
黛玉之死是第幾回呀﹖
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
話說寶玉見了賈政, 回至房中,更覺頭昏腦悶,懶待動彈,連飯也沒吃,便昏沉睡去. 仍舊延醫診治,服藥不效,索性連人也認不明白了.大家扶著他坐起來,還是象個好人.一連鬧了幾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過去,薛姨媽臉上過不去,若說去呢,寶玉這般光景. 賈母明知是為黛玉而起,欲要告訴明白,又恐氣急生變.寶釵是新媳婦, 又難勸慰,必得姨媽過來才好.若不回九,姨媽嗔怪.便與王夫人鳳姐商議道:"我看寶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動是不怕的.用兩乘小轎叫人扶著從園裡過去,應了回九的吉期, 以後請姨媽過來安慰寶釵, 咱們一心一意的調治寶玉,可不兩全?"王夫人答應了,即刻預備. 幸虧寶釵是新媳婦,寶玉是個瘋傻的,由人掇弄過去了.寶釵也明知其事,心裡只怨母親辦得糊塗,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獨有薛姨媽看見寶玉這般光景,心裡懊悔 ,只得草草完事.
到家, 寶玉越加沉重,次日連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湯水不進.薛姨媽等忙了手腳, 各處遍請名醫,皆不識病源.只有城外破寺中住著個窮醫,姓畢,別號知庵的,診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調,飲食失時,憂忿滯中,正氣壅閉:此內傷外感之症 .於是度量用藥,至晚服了,二更後果然省些人事,便要水喝.賈母王夫人等才放了心, 請了薛姨媽帶了寶釵都到賈母那裡暫且歇息.
寶玉片時清楚, 自料難保,見諸人散後,房中只有襲人,因喚襲人至跟前,拉著手哭道: "我問你,寶姐姐怎麼來的?我記得老爺給我娶了林妹妹過來,怎麼被寶姐姐趕了去了?他為什麼霸佔住在這裡?我要說呢,又恐怕得罪了他.你們聽見林妹妹哭得怎麼樣了?"襲人不敢明說,只得說道:"林姑娘病著呢."寶玉又道:"我瞧瞧他去."說著, 要起來. 豈知連日飲食不進,身子那能動轉,便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裡的話, 只求你回明老太太: 橫豎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兩處兩個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發難張羅.不如騰一處空房子,趁早將我同林妹妹兩個擡在那裡,活著也好一處醫治伏侍, 死了也好一處停放.你依我這話,不枉了幾年的情分."襲人聽了這些話, 便哭的哽嗓氣噎.寶釵恰好同了鶯兒過來,也聽見了,便說道:"你放著病不保養, 何苦說這些不吉利的話.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來.老太太一生疼你一個,如今八十多歲的人了,雖不圖你的封誥,將來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著樂一天,也不枉了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說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撫養了你這一個兒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將來怎麼樣呢.我雖是命薄,也不至於此.據此三件看來,你便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 所以你是不得死的.只管安穩著,養個四五天後,風邪散了,太和正氣一足, 自然這些邪病都沒有了."寶玉聽了,竟是無言可答,半晌方才嘻嘻的笑道:"你是好些時不和我說話了,這會子說這些大道理的話給誰聽?"寶釵聽了這話,便又說道:" 實告訴你說罷, 那兩日你不知人事的時候,林妹妹已經亡故了."寶玉忽然坐起來,大聲詫異道: "果真死了嗎?"寶釵道:"果真死了.豈有紅口白舌咒人死的呢.老太太,太太知道你姐妹和睦, 你聽見他死了自然你也要死,所以不肯告訴你."寶玉聽了,不禁放聲大哭,倒在床上.
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心中正自恍惚,只見眼前好象有人走來,r寶玉茫然實籃"借問此是何處?"那人道:"此陰司泉路.你壽......
林黛玉在紅樓夢中第幾回死了的?是怎麼死的?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第一曹雪芹沒有寫,我沒有進行過相應的研究,不敢瞎說,第二對於高額篡改的後四十回我不敢苟同,但作為一個紅樓夢的讀者,我有幾句話想說。
高額是在篡改紅樓夢,我覺得不可取。
林黛玉的死絕不是像高額說的那樣,本身有病接著又被王熙鳳和賈母的人算計,被氣死的,黛玉,寶玉,熙鳳,賈母可以說是鐵板一塊,在文章的字裡行間就看得出來,又怎麼會有王熙鳳跟賈母害黛玉這一出呢?簡直是在胡說。
林黛玉確實是病死的,是因為她命薄,與寶玉註定有緣無分,客觀點可以說是悲劇紅樓夢劇情發展的需要吧,在紅樓夢殘缺不全的情況下,我覺得知道她哪一回死的沒什麼實際意義,關鍵是瞭解他為什麼會死。
我相信提問者對紅樓夢應該不是和了解吧,還是多看幾遍在說吧。
薛蟠見林黛玉是在第幾回?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
《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示意圖(還有每人的性格特點)
1.賈寶玉:率性、多情、溫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單純,沒有功利心。
2.林黛玉:敏感、細心、淡泊、真實、易傷感,絕頂聰明,悟性極強。多愁善感、冷傲孤僻、才學橫溢、敏感多疑(寶黛同樣具有叛逆精神,這也是他們愛情的基礎)
3.薛寶釵:外表冷漠,內心熾熱。雄心勃勃.封建制度的忠實維護者,表現出溫柔大度的女主人風範,工於心計,善於交際
4.王熙鳳:尖酸刻薄、兩面三刀、心狠手辣見風使舵、精明果決
5.李紈:賢良溫順太本分
6.史湘雲: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愛淘氣,又不大瞻前顧後
7.晴雯:性格剛烈,疾惡如仇.她嚮往平等、公正,美麗能幹,反抗婚姻,永遠反抗她低人一等的命運。她雖是婢女,卻絕不低聲下氣,沒有自我。晴雯地位卑微、刁鑽、刻薄,同時她也高傲、純淨,目下無塵。正是由於晴雯的潑辣、倔強和對人的刻薄、喜怒無常,才使她的純潔、天真、坦蕩顯得更加寶貴。
8.襲人:具有鮮明的奴才性格,忠於主人,工於心計
9.賈母:慈祥溫和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後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閒情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歌頌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預見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
《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紅樓夢》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緻,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尤其“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特殊筆法更是激起了後世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各種猜測附會之說愈出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