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是迷信嗎 ?
“相由心生”是迷信嗎
心善良那麼從他的臉上差不多能看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人內心邪惡從他臉上也能看出來。這是這句話的意思。由此可見,並非迷信,只是明眼人對他人的一種客觀或非客觀評丹,並不能完全代表這個人的本性或表現。
此句與人不可貌相似乎是一對反義詞,但不必過於研究兩者的聯絡。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便是這樣,這是兩種不同人對待相同事物的兩種看法,至於遵從哪一個,就看你自己了!
“面由心生”有科學依據嗎?
“面由心生”同於“相由心生”
這裡的“相”不僅僅是指長相,而是指整體的外觀形象。心理素質變了,即使相貌不變,也會給人以不同的外觀形象。在這個意義上說,“相由心生”是真的。
其次,基因決定主要是骨骼形態,區域性的軟組織(肌肉、皮下脂肪)還是會有不同的。比如人自己可以改變胖瘦。另外,一些習慣性的動作比如微笑,也會對容貌有一定影響。
所以,雖然“相由心生源自佛教,但不能把它簡單歸結為迷信。
出處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
編輯本段考證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 在佛學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經典《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醜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於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矇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在看相玄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這裡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流傳甚廣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庫全書》(康熙版)中關於看相的內容有這樣的論述,如“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 宋·陳希夷有說: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雲密佈、眉頭緊鎖,其多半是很難有順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編輯本段科學解釋
心念即生, 必然影響身體,比如愉快,心裡舒暢, 神清氣爽,遇事便達觀寬厚,便有助氣血調和,氣血調和, 五臟得安, 功能正常,身體康健,而此又反之影響心態。良性迴圈,自然滿面光華, 一團和氣, 雙目炯炯, 神采飛揚.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 若總是攻於心計, 或鬱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觀, 無法如常人言笑, 如林黛玉,遇到點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 長久如此, 氣不舒, 血不暢, 營無養, 衛無充,五臟不調,......
面由心生,是什麼意啊
一個人,他的經歷決定了他的性格,他成長的過程決定了他的思想,他所處浮環境的不斷變化決定了他的生活態度,而什麼決定了他的長相呢?面由心生,沒錯,只有一個人的內心才能決定他的面相。聽上去很荒謬。但是你仔細想想,除了畸形和殘疾以外其實人們的長相本身是不存在好壞之分的。但是有的人就會讓你覺得看的舒服,有的人讓你見了就覺得討厭。這是為什麼呢?那就是氣質。一個人的面相裡蘊含了他的氣質。而這種氣質是由他的內心的各種衝動所決定的。善有善相,惡有惡相。各種。人們心態不同,心裡取向不同都會使得人們看上去不同
誰解釋一下:面由心生 或是 相由心生
相,相貌、面相,相由心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相貌的美與醜,年輕或衰老是由心情調節。佛教有一句,相由心生。大概說的是,所有世間幻變皆因內心意念而起。 確也是,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本性悲觀的人,神情總是倦怠,一副對凡間種種都無所謂,愛怎麼著就怎麼著的樣子。他的悲哀,大概是從心底蒙塵,已沒有重生的慾望?
別以為頹廢是一種另類狀態,代表個性的與眾不同,其實那代表一種實質的衰老,從表面到心,過早褪變和萎縮。最終導致的,也只能是生活的停滯不前。而越是停滯,就越是不滿,越是頹廢和無奈。怨恨解決得了什麼問題?也就是使灰色更加灰罷。
是一種由內向外的腐蝕。不喜歡這種狀態,更害怕自己陷入這樣的死寂。當週圍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趣,甚至每個人每件事每一次變化都令你生厭,都讓你一番埋怨,是時候看看自己是不是該調整了,因為問題一定出在自己身上。
果真如此。快樂是一種意念,存在於自身,而並不靠別人贈與。無論處於何種變化,多少種煩惱之中,會不會被煩躁包圍,選不選擇微笑面對,偏偏與別人無關,而取決於自己,因為相由心生,皺紋來源於心的糾纏。寧願看見一臉陽光的人,無論在什麼事件面前,都有寬容的笑。
曾經以為《無常經》很虛空,其實讀來也有讓人感悟的一面——美麗的容顏,不代表擁有美好的人生。如是因,如是果,今世的果報的是過去的努力,因中心存善念,莊嚴的行持自有光明的未來;放下對外相的執著,開展心靈的慈悲和智慧,因緣具足之日,正是生命華果圓滿之時。
智慧善察的人,懂得取捨;該取的涅盤就要努力修行而求得,外面塵勞境界,就要舍。否則該取的不取,該舍的不捨,就不是善察,就是顛倒。懂得取捨的人,又怎會自尋煩惱?能達到那樣的境界不容易,至少首先要從說服自己,放棄無法釋懷的過去,笑對現在的不如意。至少相信那句最樸實的話:笑比哭好。
其實,快樂是可以永恆,只要你內功深厚。相信相由心生,快樂更由心生。
【相由心生】
裴章,山西省河東地區人,他的父親與神僧曇照法師極為友善。曇師精於相術,他看裴章的相,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將來的功名事業,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歲時,娶妻李氏,隔年裴章到太原作官,妻子則留在家中。數年後,裴章又遇見曇照法師,曇師十分驚訝的說:「多年以前,我看你是顯貴之相,現在怎么變了呢?過去你的天庭飽滿,現在怎么天庭有傾陷之象呢?過去你的地閣方圓,現在怎么地閣尖削了呢?再看你的掌心有黑氣盤繞,恐有不測之禍,宜謹慎防範。你的相變得這樣多,不知做了什么缺德的事?」
裴章聽了,自己反省數年來的所作所為,只有在太原與女人私通,算是有違倫理,其它並無做出有虧良心的事。曇照法師嘆了一口氣說:「你本來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與別的女人行淫,你這樣自己摧殘福德,實在太可惜。」過不多久,裴章真的如曇照法師預言有災禍臨身。有一次,裴章在浴室洗澡,他的部下進入行刺,刀中腹部,五臟盡出而死。
"相"是指相貌
佛家偈語。“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大體的意思是說:注重內心的修行,而無需刻意尋求外在狀態的粉飾,因為何樣的“心”決定了何樣的“相”;反之如果沒有內心的修行,再好的外在狀態也會泯滅。人到了一定年齡,遠離了天然,逐漸跨入相由心生的階段,生活狀態則更多的體現在外在狀態的粉飾上。
佛教是如何解釋人相貌的不同呢?
參考佛像的樣子,佛有三十二種相好,八十隨形好
【三十二相】
(名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智度論八十八曰......
相由心生是真的嗎? 5分
這句話說得有道理
即使對於不信教的人來說,也可以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清楚。 例如,一個人天天愁事多,總是滿面愁容,那麼時間長了,他能好看嗎?
再如,一個樂觀的人,天天總是能以笑容面對一切,即使面對失敗,也能一笑了之,時間長了,他的面相上自然就是樂觀的樣子,人們都很喜歡與這樣的人交往。
這是個最簡單的例子
面是不是由心生?
嗯嗯,有一定關係,有時從面相就能看出一個人是好人或壞人,內心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面相,因為面部肌肉長期保持一種狀態就會形成記憶,從而形成一種固定的面相
相由心生這句話是真的嗎?
是的
相由心生是指人的儀容外表總受心靈思想因素的影響。換言之,人的思想感情心靈情志必然表現在人的儀表上。也即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雖是內在的,不可見的;但實際也給人外在的直觀感受。
面由心生 是真的嗎?
他都三十了,他父母不著急嗎,有個女朋友不是很開心嗎,不過這男的太聽父母話,婚後估計難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