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滅亡的原因 ?
東漢滅亡的原因
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導致東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憨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漢朝是怎麼滅亡的??????
西漢亡於王莽篡權,東漢亡於曹魏逼位。
西漢滅亡: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準備。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託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託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東漢滅亡:
桓靈在位時期荒淫無道、橫徵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終於在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民亂基本鎮壓。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東漢是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東漢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東漢帝國末年的兒皇帝之多和短命,執政時間的短暫都只能說明政局不穩,說明東漢帝國的政治權力大權早已旁落至操控政權的清流士大夫手中。
任何一位皇帝繼位之後的首要任務便是掌握至高權力,然而任何一位東漢末期帝王都發現龐大的士大夫階層早已統治帝國一切。故而名義上並無太高權力的帝王只能玩弄權謀之手,借宦官打擊清流士大夫,然而抗擊的越是強力的帝王越是遭到最悲殘的結局。
於是成熟的政治家名義上的皇帝放蕩不羈以對待清流士大夫的虛與委蛇,而清流士大夫也上演各種謀奪權力的假戲。於是五珠錢開始遍佈大街小巷,民間的賦稅日趨增重,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愈來愈無法滿足上層的掠奪,當謀取個人私利的上層建築無法緩解社會生態鏈日趨緊繃,底層的壓力最終爆發,黃巾軍動亂開始顛覆整個東漢帝國的根基,給帝國一次權力重新洗牌的機會。
新一輪武力和權謀開始照亮陰謀家們奪取角逐最高帝位的大路,外敵董卓的羌人集團,猶豫寡斷的何進外戚集團,內亂黃巾軍的峰起,幾乎力量合力絞殺下,帝國便被所有人拋棄,崩潰了。
東漢怎樣滅亡的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
建立,他推翻了
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
在
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
,奪得帝位。
身為西漢
,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
,是為漢
。
二年,
下令全面改革
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
、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
(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
”。
公元220年,曹操
曹丕逼迫
讓位,東漢宣佈滅亡,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
。東漢歷12帝,共195年。
東漢被哪個國家滅的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的朝代。東漢又稱後漢,乃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東漢的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1] 。共有十二帝,歷經196年。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2]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3] 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檯權力得到提升。[4]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5] 漢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而東漢因富商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膨脹問題無力解決,人口也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沒有跟上人口增長,漢靈帝即位之後,沉迷酒色,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6] 終於在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朝廷調集重兵才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鎮壓下去。
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亂”,皇帝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也趁勢崛起,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7]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結束。中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達400年的大分裂時期。[6]
東漢在文化、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
東漢一代,豪強地主勢國擴張,門閥世族形成。這一時期,匈奴、羌族開始內遷,鮮卑族人據蒙古草原,都對後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東漢為什麼會被滅
東漢統治腐朽,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使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地方勢力發展起來,叮直接推翻了東漢的統治.
西漢和東漢怎麼滅亡的?
西漢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外戚政治。外戚在西漢長期專政,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就在高祖死後專權,幾乎要讓江山改姓,若不是被意外剷除,西漢的歷史,可能比秦朝長不了多少。再以後,景帝時的竇嬰,武帝時的田蚡、衛青、霍去病,昭帝時的上官桀、霍光,宣帝時的史高,元帝時的許嘉,莫不如此,到了成帝劉驁即位,他的媽媽王政君,就是王莽的親姑姑。 皇帝能力強的時候,外戚是一種助力;皇帝能力弱的時候,外戚就威脅皇帝的統治,進而動搖整個王朝。呂姓外戚即是很明顯的例證,假使他們中間有一個不是膿包,劉姓皇帝反擊失敗,西漢的政權一定結束。所以在大的教訓之後,文景兩任皇帝,對外戚都保持相當距離。到武帝劉徹,雖大量任用外戚,但他能夠控制局勢,而且還在防範工作上採取殘忍手段。他死的前一年(前88),最心愛的小兒子劉弗陵,只有九歲,他想立他當太子,於是先行把年輕美麗的太子生母鉤弋夫人殺掉,並解釋說:"我死之後,她當了皇太后,一定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為了避免呂雉故事重演,不得不如此。" 西漢外戚政治的特點之一,是新任皇帝往往要啟用自己母親的親戚,皇帝的舅舅,外公,表兄弟,通常會成為丞相。特點之二,是新的外戚上臺,通常要剷除舊的外戚,新舊交替時免不了一場腥風血雨。而像王莽這樣曾被趕出權力核心,後來又東山再起的,只有他一個。王莽能最終篡位,除了外戚身份外,靠的是過人的權謀和偽裝。
東漢的衰亡大抵不外乎追溯於外戚與宦官的抗爭、普遍民變與各地叛亂、州郡割據和武裝混戰、甚至於皇權低落與經濟決定論等因素,或多或少皆有所相關。以下從孫堅的發跡及茁壯,細察秋毫而知曉時代氛圍之本末端倪。 二、基層漢官出身-從揚州縣吏到徐州官吏,再為郡守經略荊州三郡 出身為揚州吳郡富春縣之縣吏,後來以吳郡司馬募兵討賊。若按漢朝官制,地方置有郡縣,掌管武事者:郡級單位有郡都尉,郡太守之助手則為郡丞及長史,亦可掌管兵馬;另外縣級單位則為縣尉,縣令或縣長之助手亦有縣丞。注意到其中不論是郡或縣皆無司馬(司馬之職在魏晉後始成為刺史屬官),若孫堅按漢朝規矩升遷,則應任職縣尉或郡都尉,而不是司馬。但從孫堅鎮壓叛亂建功授官,升官成鹽瀆丞(鹽瀆縣屬廣陵郡)、盱眙丞(盱眙縣屬下邳郡)及下邳丞(下邳縣屬下邳郡),也可看出前稱司馬的臨時性,孫堅經歷徐州三縣縣丞共計九年。 適逢黃巾對抗漢室,以及涼州羌禍嚴重,孫堅開始鎮壓黃巾、長征西涼平叛等戰事,展開勇驍用兵的仕途。荊州此時受到自稱將軍的區星一黨叛亂,孫堅臨危受命成為長沙太守,鎮壓叛亂克破區星,孫堅以肅清區星黨羽(在零陵作亂的周朝及在桂陽叛亂的郭石)為理由,越境討伐亂賊,成果斐然,孫堅所鎮壓之荊州三郡,剛好就是後來孫權派呂蒙向劉備爭奪的三郡,此為後話不予多提。 當時孫堅不但離開本郡(長沙郡)用兵零陵郡及桂陽郡,甚至還離開荊州,遠征揚州豫章郡的宜春縣。依照漢朝法律的規定「二千石的官吏,不但不得擅自發兵,用兵也不得出界」,孫堅違法犯紀,已有邈視漢室的不臣,萬一因此犯罪而丟官下獄,得不償失。雖然孫堅很義正嚴辭地巧妙迴避,儼然有獲罪無愧之大家風範,但是若把此時討賊的官軍,比照起後來墮落成盜賊,此番義詞卻變狡辯,這正是孫堅一生忠奸之間的分水嶺。 三、從忠臣到叛賊-脫疆野馬不受節制 此時局勢變化,漢室無力統治的缺點,在孫堅的身上顯得非常清楚。其它經濟不足或官逼民反等太遠的因素暫且擱置,直接切入鎮壓叛變的戰爭,從爆發黃巾之變起到天下皆叛,正因地方武力不足以自保,所以漢室才要開始動用非正規軍以外的人才。如果漢兵仍然......
為什麼漢朝為什麼莫名其妙就滅亡了?
黃巾還沒動搖根本?你也真敢說,農民起義就證明社會爛根了。王莽就是因為想扭轉西漢的爛根,結果太過激進,使得火上澆油,他不奪權,西漢也註定要亡。劉秀上來是要不是甩掉包袱重起爐灶,根本不可能中興,要是繼承的王位,光估計各種紛爭,改良必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