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結纓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結纓而死是什麼意思?

結纓而死是從容就義的意思。

結纓 :繫好帽纓。

出處:《左傳·哀公十五年》:“ 子路 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福譯文:子路說:“作為君子就是死了也要把帽子戴好”,於是繫好帽纓,從容而死。

子路為何結纓?

"仲由纓"的來歷:

《左傳·哀公五年》:“石乞、孟黶敵子路(就是仲由),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兔。’結纓而死。”(石乞、孟黶與子路對敵,石乞、孟黶用戈攻擊子路。擊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即使死了,冠帽也不能掉了。’他把帽帶子繫好後便戰死了.

後"仲由纓"就成為不怕犧牲慷慨赴死的代表。

子路死時有典故叫什麼?

叫做子路結纓,是說子路有一次作戰,被敵人射斷了帽子上的纓弧,於是子路說:君子寧願死,帽子上的纓絡是不能失掉的.就把纓絡重新綁好,結果敵人衝上殺死了他.

求“子路”的解釋

基本解釋◎ 子路 Zǐlù (1) [Zilu--a student of Confucius]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弟子。公元前542年生,前480年死,春秋時卞地人子路從而後。(子路與孔子同行,子路落在後面。)——《論語·微子》 (2) 又子路行以告。(子路追上了孔子,把情況告訴了孔子。) 詳細解釋(1). 仲由 的字。 春秋 時 魯國 卞 人, 孔子 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親孝,聞過則喜,長於政治。曾為 季孫氏 家臣,後任 衛 大夫 孔悝 邑宰,在貴族內訌中被殺害。《呂氏春秋·審己》:“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惡山而慾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 子路 揜雉而復釋之。” 漢 班昭 《東征賦》:“惕覺寤而顧問兮,想 子路 之威神。” 唐 韓愈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又)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 (2).後作為勇士的代稱。《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半千 子路 ,五百金剛,人人有舉鼎威風,個個負拔山氣概。” (3).熊的別名。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熊無穴,或居大樹孔中。東土呼熊為‘子路’。”

子路生平簡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平邑縣仲村鎮)."孔門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誰聽說過子路正冠而死的故事?

子路正冠而死:孔子的重要門生子路任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參與推翻衛國國君的政變,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態度力圖阻止這場政變,在激烈的戰鬥中,子路冠下的絲纓被擊斷,他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在從容結纓正冠的瞬間,被人趁機殺死並剁成肉醬。子路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為寄託這種信仰的形式——漢冠威儀而死的第一人。

在漢服的歷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帶冠,平民只將髮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稱為“衣冠”,而平民則稱為“布衣”。士大夫帶的冠一般有兩種,一種為烏紗帽(襆頭),一種為進賢冠(樑冠)。

“君子死而冠不免”解釋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頭巾整理好。 ”

古代有身份的人必須要帶帽子,就算是百姓也要帶頭巾,絕不能出現不戴帽子的形象,因為這是蠻夷的象徵,漢人絕對不會不帶帽子或頭巾。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孔門十哲之一,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直到有一天,他僅僅因為一轉身,看見了自己的影子,被嚇死了。" 我想知道為什麼

一個原本無所畏懼的人,竟然落得一個被自己影子嚇死的下場。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那三袋金幣上。那三袋金幣本不是給小喬萬尼一個人的,可是小喬萬尼卻沒有按照巨人的話做,佔有了該給別人的那兩袋。正應了那句俗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呵!

不知道這麼解對不對,如果不對,就當是重溫了一個古老的道理吧。

子路是不是好學生啊

孔夫子最喜歡的學生,肯定是顏回。顏回生前,孔子就讚不絕口,一口一個“賢哉,回也”,還說顏回能夠做到的,連他自己也做不到。顏回死後,孔子大聲疾呼“天喪予,天喪予”,說從此之後就不會再有這樣好學的學生了。從《論語》中,找不到一句他批評顏回或對顏回不滿的話。子路就沒有這份“禮遇”了。《論語》中批評子路的話是很多的,儘管孔子對冉求也很不滿,甚至說冉求不是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們可以對冉求“鳴鼓而攻之”,但他批評冉求的,也沒有批評子路的那麼多。

將孔子對子路的不滿梳理一下,比較典型的,大致有這樣幾點。

強詞奪理。子路讓一個叫子羔的學生去當費地的行政長官,或許因為子羔還年輕,學業也未了結,孔子便說子路誤人子弟。子路說,那邊有民眾,有社稷,幹嗎非要在書本上學習才算學習呢?孔子於是說:所以我很討厭強詞奪理的人(“是故惡夫佞者”)。這句話是當著子路的面說的,這個被他“惡”的“佞者”就是子路。

缺乏教養。子路問孔子,衛國新君想請您去治理國家,你首先想做的是什麼。孔子說是“正名”,子路說孔子太迂,孔子於是說:“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接著便說了那一通“名不正,則言不順”的話。“野哉”就是粗魯,就是沒有教養。這話也是當面指責子路的,按照孔子的意思,你不懂,就不妨暫且存疑,誰讓你信口開河了?

學業不精。孔子說子路的學業雖已“升(登)堂”卻尚未“入室”,這是揹著子路對他的其他門人說的。“登堂入室”這個成語,我懷疑就由此而來。這起因其實與學業深淺無關,無非是子路在他門口彈琴引起了他的不滿,說是“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他的這種情緒影響所及,也使他的其他“門人不敬子路”。

孔子也誇獎過子路,所謂“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這使慣受批評指責的子路“聞之喜”。然而,孔子立馬給他潑了冷水,說你子路除了比我剛勇,也就沒有什麼長處了。

或許有人會說,對於子路,孔夫子是愛之深,責之切。然而,孔夫子對顏回從無有過批評指責,總不能說他根本就不愛顏回吧。在他老人家眼裡,顏回通體光亮,幾乎連每個毛孔都是優點,於是越看越可愛;子路卻是多有不是之處。顏回病死,孔子痛不欲生,子路“結纓而死”,實在比顏回死得壯烈,其英雄事蹟簡直可以彪炳千秋,孔子可曾喊過“天喪予”?而且,倘若真是“愛之深”,既不宜處處流露對子路的不滿,更不宜用上“是故惡夫佞者”、“不得其死然”之類的語言。在孔子的學生中,子路的年齡是比較大的,比顏回大20歲,堪為長輩。孔子批評與指責子路,也得考慮這個因素。“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是後世之人說的。儘管子路始終追隨孔子,但在孔子眼中,子路未必就是一個好學生。

細細想來,這也事出有因。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子路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不迷信任何人,包括他的老師孔子。他求學,往往窮根究底,並不滿足於一知半解,例如,子路問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就不滿足於孔子的回答,接連問了幾次“這樣就夠了嗎”;子路也敢於提出與孔子不同的見解,他讓子羔去當“費宰”時對孔子說的那一句讓孔子討厭的話,強調的是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雖與孔子的觀點不同,卻也未必就沒有道理;“子見南子”,也只有子路敢於這樣明白無誤地表示自己的不悅,使孔子連連發誓,說是:“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之類民間對於孔子的非議,也是子路毫無顧忌地轉達給孔子的,他想讓他的老師“兼聽則明”。讀完《論語》,我倒以為在“七十二位賢人”之中,能夠這樣做的恰恰只有子路一人。

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東西,例如他的有教無......

子路和柏拉圖的老師

子路的老師是孔子。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孔門十哲之一,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卻又何以改稱“柏拉圖”?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他的母親是雅典立法者梭倫的後裔),青年時師從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建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又譯作《國家篇》)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相關問題答案
子路結纓是什麼意思?
電路中結點是什麼意思?
兔子趴耳朵是什麼意思?
道路淨高是什麼意思?
房子預售期是什麼意思?
結契是什麼意思?
純板式結構是什麼意思?
複式結構是什麼意思?
子午溫養是什麼意思?
囊實性結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