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怎樣欣賞一首歌曲 ?

General 更新 2024-11-20

關於怎樣欣賞一首歌曲

首先可以從歌曲體裁分析,歌曲體裁有頌歌、進行曲、抒情歌曲、諷刺歌曲、詼諧歌曲、舞蹈歌曲、敘述性歌曲、兒童歌曲等。流行歌曲中常見的是抒情歌曲,然後是動感十足的舞蹈歌曲,也有少數的詼諧歌曲。

從歌曲的演唱形式分析,演唱形式有獨唱、重唱、齊唱、對唱、合唱、小合唱等。現在人們欣賞的流行歌曲中多數是獨唱,少數的重唱和合唱。

從歌曲的演唱方法分析,有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種。現在的很多歌唱家、歌星或歌手的演唱方法是採用融合的方式,唱出來的感覺很好!

在國內的美聲唱法中,我比較喜歡毛阿敏和楊洪基的演唱。毛阿敏的演唱是屬於美聲唱法的,融合著通俗唱法的感覺,她演唱的歌曲《同一首歌》,聽起來滿舒服的,醇厚的聲音是圓潤、溫暖和美感!楊洪基是正統的美聲唱法,注重歌唱中的氣息和輕聲,喜歡他演唱的俄羅斯歌曲。他那具有立體感的聲音,演繹著渾厚濃重的憂鬱美!除此之外,我幾乎都是聽歐美歌曲,輕聲的美聲唱法,令我非常的沉迷和陶醉!三種演唱方法中,我偏愛美聲唱法,也許是因為我的聲樂導師屬於美聲唱法。

有時候也欣賞一些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現在流行歌曲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歌星人數也是迅速增加,但並不是每個歌星演唱的每首歌曲都喜歡,我是有選擇的欣賞。

印象較深刻的流行歌星有許魏、林志炫和孟庭葦......他們的演唱耐人尋味、感人至深,已形成了自己穩定的、獨特的演唱風格和個性。傾聽許魏的演唱,情感的表達非常豐富,磁性的嗓音具有獨特的韻味;也感受了孟庭葦的演唱,其歌聲、情感及整體音響渲染了一種脫俗、空靈和飄逸的美。

從人聲類別分析,人聲類別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女性朋友基本上是屬於女高音,女中音極少數了,中國的歌唱家關牧村就是屬於女中音。

從情感型別分析,情感型別有恩情、親情、鄉情、友情、同情、愛情、迷情、溫情等。現在的流行歌曲以描寫愛情和友情為多,描寫親情的屈指可數。

大部分朋友在欣賞歌曲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的去分析歌曲的情感,因為人們對歌曲的直接感受就是對歌曲情感的理解。例如,於文華的歌曲《不要惦記家》,將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濃濃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聆聽的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質樸感人的親情。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藝術歌曲,也是一首甜美的詩。人們可以從纏綿委婉、浪漫典雅的旋律中,感受到心上人在深情的傾訴著真摯而熱烈的愛情!

深度分析:如何欣賞音樂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對於音樂的認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而要說真正的欣賞音樂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正確的方法。 音樂要懂得欣賞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隻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麼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瞭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衝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瞭解音樂的渴望,但如果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談音樂的感染力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祕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型別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絃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臺電視臺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裡,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麼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裡的和絃、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

如何欣賞一首歌

感知 想象 評價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徵,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他還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並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也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實施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瞭解音樂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音樂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象聯想、情感體驗。而想象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所謂感覺指的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可以說,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物件的所蘊含的審美資訊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著:“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   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階,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範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象屬於審美想象。審美活動中......

如何欣賞音樂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隻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麼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其實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瞭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衝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瞭解音樂的渴望。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祕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型別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絃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臺電視臺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裡,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二)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麼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裡的和絃、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們並不知曉三拍子的圓舞曲形式為什麼這麼吸引人;不知曉在這首曲子究竟由幾首什麼樣的小圓舞曲組成;我們也不知曉斯特勞斯圓舞曲與其他圓舞曲有什麼實質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們會被吸引會被感動。如果你面對一曲好聽的音樂而無動於......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

其實聽古典音樂每個人的感受收不同的。

我很喜歡巴赫的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 ,都是我的朋友聽了說那是噪音(看玩笑的,其實他非常喜歡古典音樂)。

所以,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要管那個藝術成就比較高——你所應該在乎的是你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倘若太在乎學術上的的東西反而會影響聽音樂的感受吧。

退一步講,哪些偉大的音樂家留下這麼多經典之作,到底是為什麼?

是為了讓後人研究嗎?

我想最大的意義不是這樣的(當然不是反對樂理的研究),而是應該讓我們能夠和他們一起分享這份美麗吧。

所以,不要在乎權威的評價——因為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就是對那些已故的巨匠最大的安慰。

言歸正傳

先查有關作者的資料,瞭解一下。然後將交響樂分為幾個部分,分段欣賞。聽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麼樂器,最後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找朋友或老師交流一下意見。

其實我也不是專業搞音樂的,只是喜歡欣賞而已,建議你先從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開始欣賞吧!施特勞斯家族的曲子比較簡單,既不像古典時代的曲子那樣嚴謹,又不像肖斯塔科維奇他們的曲子那樣複雜。當然,本人最喜歡的還是巴洛克音樂,尤其是巴赫的管風琴曲,還有維瓦爾第的協奏曲,感覺他們才說出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些曲子比較嚴謹,一開始不容易接受。

至於書嘛,我感覺如果不想當專業人士就沒必要,就像如果不想專門研究英語語言學就不用看語法書一樣。主要還是要多欣賞,我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偶爾回想起來幾年前聽過的一首曲子,就會忽然感覺全理解了,而當時無論怎樣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樣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鑑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裡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佔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

如何欣賞高雅音樂

柏拉圖認為,音樂藝術是人類實現平衡的一個主要且崇高的發動機。

徜徉在人文藝術的殿堂裡,能懂得什麼是想像力,什麼是驚心動魄的思想衝突;更能透視蘊藏在人類精神中永不枯竭的創造力。

沉浸於音樂之聲中是人的絕對享受,它賜予我們生活的美學價值,即對藝術美的欣賞能力,是通過理解作曲家及其藝術和對諸如曲調、節奏、諧音、和聲等音樂表達要素的感官認同而獲得的昇華。

音樂美的享受過程可概括為意義不斷更新的有趣經驗的獲取,包括思維理解和感情反饋。

任何一個時代裡有價值的音樂必然具備一些特徵,如作曲家的技巧、思想體系、表達情感、印象、閱歷的風格特徵等,這些特徵向聽眾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喜、怒、哀、樂的生活感受空間,將他們與宇宙、上帝、博愛乃至死亡維繫在一起,成了人生拼搏的思想情感上的“充電”,也是人與生活衝突的產物。

聆聽音樂的人可以從多種渠道得到享受,如獨奏演員的嫻熟技巧、氣勢恢弘的音響、細膩悠揚的曲調等等。所以,在一場大型交響樂演奏會的高潮處,臺上臺下會渾然一體,完全沉浸在樂曲營造的氛圍中,體會到音樂作品內涵的各種哲學和美學功能。

隨著聽音樂經驗的不斷積累,鑑賞音樂的水平會不斷提高,對音樂反響的廣度與深度更趨加強,速度會更快捷,能捕捉到不同旋律、音調內部蘊蓄的細微情感差異。

這種差異,源於音樂構思的內部結構、不同的樂器音質和不同的聽覺結構。一個欣賞音樂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聽眾,能較正確地區分民歌、歌劇、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等多種音樂模式。

欣賞音樂的另一個要點是想像,即通過對音樂的領悟,回想曾經聽過的樂曲,把有關樂章的片段串連起來。豐富的想像能增強對音樂的“悟性”,幫助理解乃至深化作曲家希冀表達的意義。

最後要提及的是,欣賞音樂不宜懷揣僵化冷漠的分析思維,而應懷抱著揭示生活底蘊的溫馨渴望,隨著樂曲聲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一起激動、振奮、陶醉忘懷。

怎樣欣賞音樂?請你為大家提供四種以上的方法 5分

這個基本有定論,科普蘭有關於欣賞音樂的精闢論述,一般世界上都接受他的觀點,大致是這個意思: 艾倫·科普蘭把傾聽音樂分為三個階段: 1、美感階段; 2、表達階段; 3、純音樂階段。 1、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幹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開啟,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祕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佔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2、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是表達階段。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癥結所在。 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

音樂怎麼個欣賞法?

音樂欣賞的目的,是在保持個人愛好音樂的天性而發展的,聽眾聽了高尚的音樂而更加愛好與瞭解,進而接受它的感化。

欣賞音樂的方法可以分為:知覺欣賞、情感欣賞和理智欣賞三個方面。聽音樂只求悅耳,只是知覺的欣賞;聽了之後,能喚起自己的喜怒哀樂,算是情感的欣賞;探求樂曲的結構,主題變化,以及作者技巧的運用,是理智的欣賞。

1.知覺欣賞:音樂的四種基本成分,都能引起我們知覺上的快感,生動或強有力的節奏,都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手舞足蹈;輕快或婉轉的旋律,與富麗或雄偉的和聲,也給我們的知覺上帶來種種樂趣;最能誘惑聽眾的是音色之美,豐滿的管絃與嘹亮的歌聲之所以動人心絃,皆因它們富於表現的音色。

2.情感欣賞:音樂的材料是音,不能象文字一樣能明白地說出悲痛或歡樂,作曲家只能用聲音表情法來引起我們的情緒;通常以不同的調性(大調錶現愉快雄健,小調錶現悲哀憂慮),節奏的急緩(比如表現奮發激怒時,節奏緊張而短促。表現委婉柔和時,節奏舒緩悠長),聲音的高低與強弱(熱烈時音高且強,沉靜時音低而弱),和聲的變化(奮鬥爭執時多用不協和音,和平寧靜多用協和音),音色的變化(銅管表示戰爭,木管表示田野)等方法來表現他們的情感。

3.理智欣賞:有人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因為它極端重視結構美,理智欣賞的起點,是在能辨別何謂主題,並認清它的特性(音符的長短,節奏的組織);其次,再看作曲者怎樣來變化及展開這個主題,而進一步瞭解樂曲的全篇佈局;最後還要知道各種重要曲調之形式,以及各時代不同的派別與個人不同的作風。

這三點,對於真心想了解音樂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單靠知覺的欣賞,決不能得到音樂的真諦;即使音樂激動了你的感情,也不算了解音樂;應該再進一步,努力向理智的路上去尋求樂曲的奧妙亥因為高深的音樂是萬萬離不開理智的。此外,真想了解音樂的人,還須懂得初步的樂理與樂器的常識,然後常常聚精會神去聆聽欣賞,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為音樂欣賞高手了。

試試看哦!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我們應該怎麼去欣賞音樂.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古代《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說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與行為。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們在進行強體力勞動時,為了減輕精神上的負擔,發出“杭唷!嗨唷!”的聲音,特別是在集體勞動時,更有用歌唱的節奏來統一步伐和著力點的作用。勞動號子就是這樣產生的。另如持續時間較長的重複性勞動,為避免單調及精神上的疲勞,人們也會自然地發出種種歌聲來調劑精神。如採茶、放牧、搖船、插秧等等,雖節奏並不一定與勞動動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調節,就會使人感到輕鬆和減少寂寞感,枯燥感。

當我們在非常愉快的時候,會一面唱著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著舞。當我們在非常鬱悶時,忽然一支優美動聽的旋律飄至耳畔。煩惱、不快立刻煙消雲散,無有蹤跡。

當男女之間欲表達愛慕之情的時候,會發自內心的歌唱。例如我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相愛”為內容的第一樂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獨奏的長笛在輕柔的絃樂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調,雙簧管奏出優美迷人旋律。顯示出一派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這是一個愛情的主題,它美麗動人,表現了梁山伯、祝英臺真摯、純樸的愛情,大提琴與小提琴的真誠對答,描述了草橋結拜的情景。之後,樂隊和小提琴相互補充,使愛情主題更加熱烈、愉快。這是熱情的、真摯的、誠懇的發自內心的愛情之歌。

當自己的親人朋友遠離身邊的時刻,出於誠摯的想念,以及期望重逢的心情,於是寄情於歌,這又是大多數抒情歌曲產生的由來。例如,我國著名詞曲家王立平先生《駝鈴》運用音樂的素材把壓抑、深情、欲說又止的送戰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別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同時又表達出“當時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的戰友深情和革命友誼。

在人們集體生活中,常有集會活動,如示威遊行、列隊行進、集體操等等。這時,大家唱著節奏鮮明、音調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壯聲勢,並寄於感情。這又是軍歌,進行曲以及佇列歌曲產生的由來。

人們為了調劑精神,在吃飯、飲茶、休息之時,同時聽聽輕鬆愉快的音樂,使人精神格外爽健及增加愉快情緒,這又是古代宴樂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產生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喪失親人、摯友或失去心愛的東西時,在悲痛欲絕的情況下,也會連哭帶唱地、情不自禁地歌唱,這又是悲歌、悼歌、葬歌、哀歌產生的由來。

人們為陳說某個故事或某個生動情節,常常夾唱、夾白、夾抒、夾敘的方式來表達,這又是長篇敘事歌以及曲藝音樂產生的由來。

當人們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達的時刻,又借用種種不同樂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脫了人聲的限制,並且運用獨奏、合奏、協奏等等形式,這就是一切器樂曲產生的原由。以上例項說明,生活中需要有音樂來陪伴,而音樂又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調劑品,以及人們寄託思想感情的藝術品,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它既可以自娛,也可以娛人,更可以通過音樂音響的資訊,來傳達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無不如此。特別是人類越進化、越發展,音樂的複雜性、細緻性、多樣性越是明顯,並且大部分音樂以超越了國家民族、人種的界限,以人類共同的感情語言特性,來進行相互間的感情交流,特別是器樂曲更是如此。因“喜、怒、哀、樂、......

怎樣欣賞音樂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主要是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

術。創作、演奏(演唱)和欣賞,是音樂藝術實踐的三個方面。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美的標準是由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趣味所決定的。欣賞音樂有三個階段:1、官能的欣賞;2、感情的欣賞;3、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即好聽),是比較初淺的欣賞。要對一個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領略,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就必須進入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

要從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賞一個作品,就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2、作品的民族特徵。3、作者的創作個性。4、作品標題的內容。5、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6、曲式和體裁。其中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及曲式和體裁知識,是基本樂理的常識。下面對這兩項基本樂理的常識,做簡單介紹。

旋律又叫曲調,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長短和強弱關係而組成的音的線條。它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的手

段,是音樂的靈魂。

節奏是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係和強弱關係。由於不同高低的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節奏這一要素。

節拍是強拍和弱拍的均勻的交替。節拍有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節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進行的。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為使音樂準確地表達出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必須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強弱的程度。音的強弱變化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音區是音的高低的範圍。不同音區的音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

音色是不同人聲、不同樂器及其不同組合的音響上的特色。通過音色的對比和變化,可以豐富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

和聲是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和絃進行的強和弱、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以及不

穩定、不協和和絃對穩定、協和和絃的傾向性,構成了和聲的功能體系。和聲的功能作用,直接影響到力度的強弱、節奏的鬆緊和動力的大小。此外,和聲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復調是兩個或幾個旋律的同時結合。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後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調式是從音樂作品的旋律與和聲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歸納出來的音列,這些音互相聯絡並保持著一定的傾向性。而調性則是調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許多音樂作品中,調式和調性的轉換和對比,是體現氣氛、色彩、情緒和形象變化的重要手法。

音樂語言的各種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幹變萬化的表現力。旋律儘管是音樂的靈魂,但其他要素起了變化,音樂形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賀綠汀的管絃樂曲《森吉德馬》,第一段輕柔緩慢,用拖長的和絃和陪襯聲部來烘托旋律。開頭由雙簧管和長笛吹出富於田園風味的曲調,在絃樂器和絃的襯托下,音色顯得柔和而平靜,描寫了遼闊的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後來旋律先後改由圓號、小提琴和小號吹奏出,色彩漸漸明朗起來。第二段快速而強勁,絃樂器撥絃奏出輕快活躍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變不大,但由於速度、力度以及伴奏樂器的節奏都起了變化,因此表現了不同的音樂形象,反映了內蒙人民載歌載舞的愉快生活。

另外,還有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佈局。曲式有樂段、多段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混合曲式、套曲形式等。另外,還有中國古典和民族樂曲獨特的曲式。曲式是為表現不同音樂形象、內容的需要而設定的。

體裁是......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怎樣欣賞一首歌曲 ?
怎樣找到一首歌的名字?
關於怎樣保護野生動物?
關於怎樣做好書推薦卡?
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如何欣賞一首音樂作品?
怎麼評價一首歌?
怎麼聽出一首歌的旋律?
怎樣查一首歌的名字?
怎樣快速的學會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