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須受三皈依法,即歸順、依附佛、法和增三寶。“皈”字還有反黑為白的意思,即將黑色的罪業,轉為白色的淨業。在家的男女教徒進入佛門後,必須求一位法師為他接皈依法。這位師父系代佛宣化,告誡弟子皈依“佛”後,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後,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後,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受三皈有一種簡單的儀式,叫“方便皈依”。如果舉行正式三皈儀式,須兩個小時左右。所謂五戒,第一是不可殺生,第二是不可偷盜,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飲酒,第五是不可妄語。受五戒也有一種簡單儀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須經過類似比丘的受戒儀式,一般由法師傳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後,方能稱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應遵守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不著彩色衣服和用化妝品、不視聽歌舞、不睡高床、不過午食、不蓄財寶的十種根本戒,並由此再擴充為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戒者,不但行動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動機。傳授戒法,根據《歸戒正範》,要由三師《得戒、教授、羯摩)、七證(七位高僧證明),才能圓滿戒法。過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時,要在頭上燙十二個香洞,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根據廣大教徒的意見,決定受戒時不必再燃香疤。

佛教五戒

邪淫是對在家人而說.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婦組合,簡單說與配偶之外的人行淫既是邪淫.夫妻之間是正淫,不算邪淫.在家人受持八關齋戒期間,與配偶行淫也是邪淫.惡業裡的邪行是兩兩交會,形諸身口,有動機有行為之後,邪淫即成立.所以意淫在惡業裡不算邪淫之列.

邪淫的情況,分三個方面.1,行淫的物件.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經結婚,與他人的配偶行淫屬於邪淫.自己沒有結婚,他人配偶沒有離婚.行淫也是邪淫.如婚外戀.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戀.

5,法律不允許的人.如在監獄裡的人.

6,佛制戒律,根據當時印度社會情況.在家人與妓者行淫,給與金錢可以.但妓者已經接受他人之前給錢,這個期間與妓者行淫是邪淫.這是當時情況.十惡業不造的前提,是不能違反本國制定的法律.那麼在中國的法律,給妓者錢與其行淫,也是邪淫.

7,自己的親屬,近親.

與這些人物件行淫,所造惡業都大.

2,所做邪淫的地點.

1,寺院裡.

2,自己家裡的佛堂裡.或者有經書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墳墓,荒原.

4,大眾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師長父母朋友面前.

地點這些方面行淫,所造惡業都大.

3,所做行淫的地方.

1,口.

2,肛門.

3,手淫.

這三者所造惡業重.

4,行淫的時間.

1,女性月經期間.

2,女性臨產期間.產後期間.

3,女性哺乳嬰孩時.

4,受持齋戒期間.

5,身體患病期間.

6,行淫次數過量,超過五次.

7,飲酒過度之後的時間.

8,空腹,淫慾前後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況.

9,嚴寒酷暑的時間.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氣不正常的時間.

10,白天.

以上行淫的時間,造作惡業重,並影響身體健康.是在家人夫妻範圍內,可以行正淫,引發成為邪淫的情況.

什麼叫做不飲酒呢?關於酒的概念,在經書中講過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這些都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也即兩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類。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糧食釀製的酒類;所謂“酒粉”,是指帶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為酒;所謂“能醉”,是指該酒必須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無論怎樣喝,也不會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謂“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為在醉了以後,就會放逸、懶惰、不精進、喪失意志,所以稱為放逸之物。無論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則不管是白色、紅色、還是其他顏色,都稱為酒。

飲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嚥下去。經書規定,只要吞下了超過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雖然通過毛孔也可以讓酒類進入身體,但卻不屬於飲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時,用酒類漱口,然後吐出的行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藥物裡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時候,發現有酒的味道,就應當用其他的食品和藥物代替。如果在這些食品以及藥物中,酒的味道並不明顯,則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違犯酒戒。

另外,如果將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經徹底消失以後,用來泡藥服用以治療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種情況我們以前也講過,就是在灌頂或者會供的時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會供的時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來接,而液體狀態的飲料一般是用左手來接。在接受酒類的時候,只需用左手的無名指沾在酒裡,然後塗在嘴脣上,就既表示已經接受誓言物,同時也沒有違犯酒戒。

為了工......

佛教中所說的“持五戒,修十善”具體是指什麼

居士戒、別解脫戒要修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業,其中身體做的三善業是不殺生而能夠放生、不偷盜而能夠佈施、不邪淫修梵行,語四善業是不妄語說真實語、不兩舌說和合語、不惡口說柔和、不綺語說有意義語,意三善業是不貪安住無貪心、不嗔安住無嗔心、不痴無邪見。

什麼是佛家五戒,

五戒者: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佛教中的持五戒修十善指的是什麼??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居家修行 持五戒 修十善"是什麼意思?

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五戒的具體內容 。

一、不殺生戒

殺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殺和不指使人殺,殺的物件主要是人或動物。

殺業成立要有三個條件,即有殺心,有殺行,被殺著死(或殺傷)。如果你光有殺心,無殺行,這殺心是不好的,但構不成殺業;如果有殺心有殺行,但對方未死傷,也構不成殺業,只是這行為本身是不好的,從戒律角度講,有破戒的意味。如果無殺心,有殺行,導致被殺者死呢?比如像開車,無意間輾死馬路上的一隻螞蟻,那因為你本身只是開車,而並未關心螞蟻的生死,也即無殺心,所以從戒律上講不算破戒。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人隨便開車壓死螞蟻,還是一定要儘量小心,愛護一切生靈,避免造罪。因為這還是有罪會遭惡報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無意間踩一腳什麼的。

殺戒包括傷害人或動物的一切攻擊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很大的嗔恨,並且也為諸佛菩薩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殺人,但你把人打殘廢了,乃至把人弄癱瘓,或者弄瞎,或者毀容,那這些行為,依據其程度,罪業可能比殺人還要重,因為這些情況下對方受的苦,以及對你的嗔恨,可能比殺了他還要大。考慮到連辱罵別人也可能遭大惡報,為佛門戒律所不允許,所以傷害行為更是戒律所不允許的。

二、不偷盜戒

不偷盜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搶。其次,各種非法獲利行為都屬犯偷盜戒,有的甚至比單純的偷盜更嚴重。所以這個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麼容易守,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1,路上揀到東西,看看周圍無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盜戒?

如果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盜戒。但通常情況下,物品不會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時把它丟在哪兒了。對這樣的物品,最好還是讓它放在那兒,自己在旁邊守著,等主人回來拿。如果等了一段時間沒人來拿,一個選擇是可離開,另一個選擇是可真誠出於想物歸原主又怕自己離開後被別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後設法尋找物主。如果最終實在找不到物主,最好應上交國庫,否則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應立刻歸還。

至於如果是揀到東西,明知物主是誰而不還,就更是明確的犯偷盜戒了。

揀被認為的無主之物的罪業比直接偷盜小一些,果報是自己容易丟失東西。

2,經營非法行業贏利,比如賣假冒偽劣產品、或者賭博、販毒等,雖不是直接偷盜,亦犯偷盜戒。

賣假冒偽劣產品,則不但犯偷盜戒、妄語戒,而且如果賣的假冒偽劣產品損害到了人的身心,還要承擔損害人的罪責。

比如如果賣的食品,有過量農藥、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賣的淨水不淨,這些賣的人都要承擔罪業,貪贓枉法的質檢人員也要承擔罪業。

所有以詐騙行為獲取不義之財均屬不偷盜戒所嚴禁的。

販毒,因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體而且死後很可能業感地獄,所以販毒者遭的果報可能極重。

菸草業雖是合法行業,但因吸菸也對人身體非常不好,並且死後也很可能業感地獄,所以也是個極惡劣的行業。這將在下面“不飲酒戒”一段中詳述。

3,偷稅漏稅亦犯偷盜。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錢,損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其罪業大小則要具體分析。如果是過於高稅收的國家時代,稅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農民若交了稅自己得餓死,那應該是制定這種不合理稅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稅的農民是無罪的。如果稅制正常,那偷稅漏稅當然是偷盜。

4,貪汙受賄亦犯偷盜戒。並且這個偷盜往往還伴隨很多其他罪業,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報也會更大。

其罪業大小則也要具體分析。如果一位官員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貢獻很大,而沒有什麼合理的獎賞,比如努力上了一個很贏利的專案,或者創新的使用了一個很好的策略,以致為國營企業或地方財政獲得了很大的額外收益,比如1億元,而根據政策獎賞卻很......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麼?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不是什麼豬悟能,樓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講,八戒是指八關齋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七不非時食、八條不坐臥高廣大床十戒是指沙彌和沙彌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應守持的,後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彌所受持的,不便說出,因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佛法中的五戒是指哪五戒?

佛教五戒   五戒的內容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而且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漁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渾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佈。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歎。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鉢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於仁,不偷盜近於義,不邪淫近於禮,不妄語近於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於智。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標準,佛門以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 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五戒的意義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是什麼?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八戒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十戒(1)不缺戒︰謂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無缺損毀犯,並且常自守護,如愛明珠,則能攝一切界。若犯淨戒,則如器已缺損,無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殘而無破損,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無毀,若有毀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雜戒︰持定共戒,心住禪定,不雜慾念,不念破戒事。

(5)隨道戒︰聲聞初果之人隨順四諦理,能破見惑,無所分別。

(6)無著戒︰二乘人見真諦理,能成聖道,於諸思惑無所染著。

(7)智所贊戒︰菩薩於諸世界化導眾生,為智者所讚歎。

(8)自在戒︰亦是菩薩化他的大戒,謂菩薩化他妙用於諸世間,而得自在無礙。

(9)隨定戒︰菩薩隨首楞嚴定,現諸威儀,利導眾生,雖威儀變現,而任運常靜。

(10)具足戒︰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
佛教裡超度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本跡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迴響是什麼意思?
三皈五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我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法門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歸一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普羅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無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