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風,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颱風是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
颱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颱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颱風分級】
颱風按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的大小進行分級。過去中國氣象部門將8級至11級風稱為颱風,12級和12級以上的稱為強颱風。1989年1月1日起,採用國際統一分級方法,近中心最大風力在8級~9級時稱為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l0級~11級時稱為強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級或12級以上時稱為颱風。2006年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實施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 的通知,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 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6級或以上時稱為超強颱風,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4-15級時稱為強颱風,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13級時稱為颱風,近中心最大風力在l0級~11級時稱為強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8級~9級時稱為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13級時稱為熱帶低壓。為了敘述簡單,以下仍統稱為颱風。
【颱風路徑】
颱風路徑大致可分為三類:①西進型颱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②登陸型: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臺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登陸,並逐漸減弱為低氣壓。這類颱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近年來對江蘇影響最大的“9015”和“9711”號兩次颱風,都屬此型別。③拋物線型:颱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颱風災害。颱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大風。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②暴雨。颱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臺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颱風能產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颱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③風暴潮。一般颱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颱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圓形渦旋半徑一般為5OO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颱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颱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區,最常見的颱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狀,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颱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
【颱風編號】
中國把進入東經l50度以西、北緯 l0度以北、近中心員大風力大幹8級的熱帶低壓、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這就是我們從廣播、電視裡聽到或看到的“今年第×號颱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颱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一週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於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
為什麼會形成颱風、颶風、龍捲風
颱風是一種熱帶風暴,通常會在熱帶海洋上形成。炎熱的陽光使得海水溫度升高,大量的海水變成水蒸氣,而上升到高空中。 有時候這些水蒸氣上升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數量很多,因此形成巨大的吸力使周圍的冷空氣不斷被吸入,漸漸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當漩渦越轉越快,就會形成颱風。 颱風的風力能超過十二級,同時它還會夾帶著電閃雷鳴,非常嚇人。颱風是非常可怕的熱帶風暴,所到之處災情嚴重。在陸地上,它會摧毀道路、橋樑、樓房等;在海面時,能掀起滔天巨浪,打翻船隻。有時候,巨浪還會衝上海岸,給沿岸人們帶來臺風和颶風都屬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國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稱謂而已。在北半球,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到格林尼治子午線的海洋洋麵上生成的氣旋稱之為颶風,而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之為颱風。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颶風,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颱風。 颶風形成需要三個條件:溫暖的水域;潮溼的大氣;海洋洋麵上的風能夠將空氣變成向內旋轉流動。在多數風暴結構中,空氣會變得越來越暖並且會越升越高,最後流向外界大氣。如果在這些較高層次中的風比較輕,那麼這種風暴結構就會維持並且發展。在颶風眼(即颶風中心)中相對來說天空比較平靜。最猛烈的天氣現象發生在靠近颶風眼的周圍大氣中,稱之為(颶風)眼牆。在眼牆的高層,大多數空氣向外流出,從而加劇大氣的上升運動。巨大損失。 龍捲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正是因為這個理由,所以有必要去了解它。龍捲風的襲擊突然而猛烈,產生的風是地面最強的。由於它的出現和分散都十分突然,所以很難對它進行有效的觀測。 什麼是龍捲風 龍捲風是一種渦旋:空氣繞龍捲的軸快速旋轉,受龍捲中心氣壓極度減小的吸引,近地面幾十米厚的一薄層空氣內,氣流被從四面八方吸入渦旋的底部。並隨即變為繞軸心向上的渦流,龍捲中的風總是氣旋性的,其中心的氣壓可以比周圍氣壓低百分之十。 龍捲風的形成 龍捲風是雲層中雷暴的產物。具體的說,龍捲風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區域內集中釋放的一種形式。龍捲風的形成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大氣的不穩定性產生強烈的上升氣流,由於急流中的最大過境氣流的影響,它被進一步加強。 (2)由於與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變的風相互作用,上升氣流在對流層的中部開始旋轉,形成中尺度氣旋。 (3)隨著中尺度氣旋向地面發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變細並增強。同時,一個小面積的增強輔合,即初生的龍捲在氣旋內部形成,產生氣旋的同樣過程,形成龍捲核心。 (4)龍捲核心中的旋轉與氣旋中的不同,它的強度足以使龍捲一直伸展到地面。當發展的渦旋到達地面高度時,地面氣壓急劇下降,地面風速急劇上升,形成龍捲。 龍捲風的探測 龍捲風的風速究竟有多大?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龍捲風發生至消散的時間短,作用面積很小,以至於現有的探測儀器沒有足夠的靈敏度來對龍捲風進行準確的觀測。相對來說,多普勒雷達是比較有效和常用的一種觀測儀器。多普勒雷達對準龍捲風發出的微波束,微波訊號被龍捲風中的碎屑和雨點反射後重被雷達接收。如果龍捲風遠離雷達而去,反射回的微波訊號頻率將向低頻方向移動;反之,如果龍捲風越來越接近雷達,則反射回的訊號將向高頻方向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多普勒頻移。接收到訊號後,雷達操作人員就可以通過分析頻移資料,計算出龍捲風的速度和移動方向。 龍捲風的危害 1995年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阿得莫爾市發生的一場陸龍捲,諸如屋頂之類的重物被吹出幾十英里之遠。大多數碎片落在陸龍捲......
颱風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是怎樣形成的,一般在什麼時候才會有
颱風的形成 颱風的成因,是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迴圈,終必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風」。由於海面之廣闊,氣流迴圈不斷加大直徑乃至數有公里。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磨擦,由於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漩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漩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颱風的中心就在我們目前看到的風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攻據風向和風速就不難判斷出颱風中心的距離和走向了。根椐我四十年觀測臺風耒臨前的行雲方向,判斷颱風是否從本地經過,基本上全部準確。準確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預報。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以下不代表我的編輯 )
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臺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北半球檯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少發生
我國北起遼寧,南至兩廣的沿海一帶,每年都有可能遭受熱帶氣旋的襲擊,其中又以登陸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的熱帶氣旋次數為最多。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的形成至少有兩個條件:1、比較高的溫度 2、充沛的水氣。 燒開水時,鍋底的水會往上升,這是因為鍋底的水受熱膨脹的原因。空氣也是這樣,當底層的空氣受熱後,就會往上升。在氣溫較高的區域裡,正好碰上大氣裡發生的一些擾動大量的空氣就會往上升,使地面的氣壓降低,這時上升區域的外圍空氣源源不斷流入上升區裡,因地球自轉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一樣轉動起來,這就是產生颱風的一個原因。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後,其中的水氣冷卻凝結成水滴,要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面的氣壓降的更底,空氣旋轉的更加猛烈,這就形成了颱風。 什麼地方同時具有這兩個有條件呢?只有在熱帶的海洋麵上。那裡的海洋麵上的氣溫非常高,使低層空氣可以充分接受來自海洋麵的水。那裡又是地球上水器最豐富的地方,而這些水器是颱風形成發展的主動力。沒有這個原動力,颱風即使形成也會消散。其次,那裡離赤道有一定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偏轉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於颱風發展氣旋試環流和氣流輻合的加強。第三、是熱帶海洋麵情況中緯度單純。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氣,往往能保持較長時間的定常條件,使颱風有充分的時間積蓄能量,醞釀出颱風。在這些條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適的觸發機制,例如:高空出現輻散氣流或南北半球信風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颱風就會在某些熱帶海洋區域形成並增強。根據統計,在熱帶海洋,颱風常常產生在洋麵溫度超過26、7度以上的地區。 根據統計,產生颱風的海洋,主要菲律賓以東的海洋、我國南海、西印度群島以及澳洲東海岸等。這些地方海水溫度比較高,也是南北兩半球信風相遇之處,因此一年中常有20多次颱風誕生。
為什麼會有颱風颱風怎麼形成的
在熱帶海洋麵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颱風的“胚胎”,因為颱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麵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颱風。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般說來,一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麵,這個洋麵不僅要求海水錶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麵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麵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臺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溼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溼的熱帶洋麵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擡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擡升。如此迴圈,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在條件合適的廣闊海面上,迴圈的影響範圍將不斷擴大,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 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摩擦,由於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 以下為人教版高一地理書第一冊的描述:: 在海洋麵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呢
颱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颱風常常產生在洋麵溫度超過26~27℃(60米深度)以上的地區。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裡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升,這時上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冷凝成水滴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便形成了颱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符合颱風形成條件的,多在緯度高於5度的熱帶洋麵或海面上。上海附近的海面溫度有時也超過27℃,但只是表層海面溫度超過27℃,所以很難提供颱風形成足夠的水汽,上海附近海面通常也就很少有颱風在這裡直接生成,但是,它卻是北上臺風經常經過地方。
為什麼颱風在海上形成後,都會吹向陸地的?另外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也不一定都會吹向陸地的
簡單的說是熱帶海洋洋麵蒸發大量水分,水蒸氣上升,使得低空壓強偏低,周圍空氣進行補充加上洋麵水分繼續蒸發上升,形成連續的上升氣流,加上地球自轉,有個很大的偏心引力,造成氣流變成很大的旋轉氣旋雲層,一般剛形成的時候都是熱帶風暴,因執行過程中,強度降低,變為颱風,一般的表現是,伴隨大量降雨和大風,颱風的氣旋中心風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