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相容幷包的精神。
世界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有近60個國家參與支援。已經有50多個國家明確表示願意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這意味著,在歐亞大陸上至少有一半的國家已經明確表示願意參與,願意參與的國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也就是說,中國推動的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潛臺詞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過日子。中國的這種態度,在2014年5月的亞信峰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明確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國作為亞信主席國期間,推動建立“亞洲人的亞洲”,要將亞信平臺變成解決亞洲安全問題的總平臺。
簡述一帶一路的含義及其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專案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實現戰略轉變。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之所以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於這一巨集偉構想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眾所周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1979年開始,我們先後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個經濟特區,開放和開發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相繼開放了13個沿邊、6個沿江和18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顯然,前期的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了“領頭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佔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資料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專案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儘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早期,以歐、美、日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有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就恰好成為他們最大的投資樂園。所以,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說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著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樑、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中國“入世”對我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WTO這一被大多數成員國一致遵守國家經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衝破了少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封鎖。但是,國際經貿機制又在發生深刻變化並有新的動向。“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緊密聯絡的。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建自貿區,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在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大部分是處......
一帶一路的內涵是什麼?其戰略意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戰略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是一個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包容性強的巨大發展平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組對應平衡關係中來理解和把握。
一是古今傳承。絲綢之路始於古代中國,是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我國從漢、唐、宋時期通過陸路和海上把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國外,同時從國外帶回國內沒有的東西,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絡和文化交流,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今天重新提出“絲綢之路”,不是期望恢復古老絲路往日的輝煌,其現代的含義更加寬泛,絲路成為一個象徵性的標誌,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從古到今要延續歷史的精神,傳承並提升古代文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質和文化等多方面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戰略棋局。
二是內外開放。“一帶一路”既涉及國內區域又涉及國外區域,是國內沿線區域與國外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現代運輸方式和資訊網路連線起來的相互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是戰略的核心。我國當代對外開放從空間上看很不平衡,沿海地區起步早,開放程度高,而內陸和沿邊地區相對較晚,開放程度較低。絲路經濟帶要有包括內陸地區和沿邊地區的國內大部分割槽域參與,擴大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全方位的開放經濟體系。
三是海陸統籌。“一帶一路”既涉及陸上通道又涉及海上通道,陸路通過鐵路、公路聯通中國到中亞、東南亞、西亞到歐洲,形成若干條陸上大通道、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不斷拓展新航線,也就是現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陸海連線雙向平衡。“一帶一路”將打破長期以來陸權和海權分立的格局,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線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迴圈和地緣空間格局。
四是東西互濟。絲路經濟帶貫穿東西,聯通南北,但主線是東西兩個方向。從我國來看,過去30多年主要是依託東部地區通過海上貿易的東向開放,絲路經濟帶則更多是考慮通過連線亞歐的陸路大通道,加大西向開放的力度。我國西部地區由過去開放的末梢變為開放的前沿,向東開放和向西開放的相對均衡化,也必將促進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當然也考慮到南北向與國際的貨物運輸、貿易往來,除了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有北方對接“草原絲綢之路”聯通東北亞的蒙古、俄羅斯等陸路通道,開闢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新局面。
五是虛實結合。“一帶一路”是一個長遠的國家戰略,一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由於它的邊界不是完全確定的,它所涵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目標也不會是完全清晰的,因而使得這一戰略顯得有些“虛”。但是,從提出初期的基本構想到現在推進的過程看,這一戰略正由“虛”變得越來越“實”。比如我國與相關國家的大通道建設,陸上和海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源和礦產資源合作、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中國產品和投資“走出去”、油氣管道在建、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建立,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成果,“一帶一路”戰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已經變成實實在在可以落實的工作。
六是中外共贏。“一帶一路”是由我國提出的倡議,顯然對我國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有利於我國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尤其是保障我國的能源資源安全、化解富餘產能和經濟轉型升級,而且還有利於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但必須看到,“一帶一路”又是一箇中國與相關國家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戰略,一方面是中國的發展會對絲路沿線國家經濟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如帶動這些國家的優勢資源開發、滿足這些國家對中國工業品和生產技術的需求;同時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
一帶一路戰略內涵是什麼 一帶一路有哪些意義
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是一個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包容性強的巨大發展平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組對應平衡關係中來理解和把握。
一是古今傳承。絲綢之路始於古代中國,是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我國從漢、唐、宋時期通過陸路和海上把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國外,同時從國外帶回國內沒有的東西,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絡和文化交流,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今天重新提出“絲綢之路”,不是期望恢復古老絲路往日的輝煌,其現代的含義更加寬泛,絲路成為一個象徵性的標誌,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
二是內外開放。“一帶一路”既涉及國內區域又涉及國外區域,是國內沿線區域與國外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現代運輸方式和資訊網路連線起來的相互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是戰略的核心。我國當代對外開放從空間上看很不平衡,沿海地區起步早,開放程度高,而內陸和沿邊地區相對較晚,開放程度較低。絲路經濟帶要有包括內陸地區和沿邊地區的國內大部分割槽域參與,擴大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全方位的開放經濟體系。
三是海陸統籌。“一帶一路”既涉及陸上通道又涉及海上通道,陸路通過鐵路、公路聯通中國到中亞、東南亞、西亞到歐洲,形成若干條陸上大通道、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不斷拓展新航線,也就是現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陸海連線雙向平衡。“一帶一路”將打破長期以來陸權和海權分立的格局,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線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迴圈和地緣空間格局。
四是東西互濟。絲路經濟帶貫穿東西,聯通南北,但主線是東西兩個方向。從我國來看,過去30多年主要是依託東部地區通過海上貿易的東向開放,絲路經濟帶則更多是考慮通過連線亞歐的陸路大通道,加大西向開放的力度。我國西部地區由過去開放的末梢變為開放的前沿,向東開放和向西開放的相對均衡化,也必將促進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五是虛實結合。“一帶一路”是一個長遠的國家戰略,一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由於它的邊界不是完全確定的,它所涵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目標也不會是完全清晰的,因而使得這一戰略顯得有些“虛”。但是,從提出初期的基本構想到現在推進的過程看,這一戰略正由“虛”變得越來越“實”。比如我國與相關國家的大通道建設,陸上和海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源和礦產資源合作、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中國產品和投資“走出去”、油氣管道在建、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建立,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成果,“一帶一路”戰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已經變成實實在在可以落實的工作。
六是中外共贏。“一帶一路”是由我國提出的倡議,顯然對我國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有利於我國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尤其是保障我國的能源資源安全、化解富餘產能和經濟轉型升級,而且還有利於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
意義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
一帶一路的內涵是什麼,其戰略意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縮寫:OBAOR或OBOR,漢語全拼:yidaiyilu),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中國全面闡述了亞洲合作政策,並特別強調要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規劃,被認為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戰略載體。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它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繼承古絲綢之路開放傳統,吸納東亞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一帶一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不會搞封閉、固定、排外的機制。“一帶一路”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現有合作的延續和升級。有關各方可以把現有的、計劃中的合作專案串接起來,形成一攬子合作,爭取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整合效應。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範圍也是開放的,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從長遠看也可融入合作。未來“一帶一路”程序中的很多專案,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無,“一帶一路”交流合作範疇要大得多,優先領域和早期收穫專案可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可以是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產業合作,當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員往來。各類合作專案和合作方式,都旨在把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目標是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在共建“一路一帶”過程中,中國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並舉,向發展中國家和友好鄰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中國不斷增大對周邊的投入,積極推進周邊互聯互通,探索搭建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中國不僅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要通過“一帶一路”等途徑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而是各國共同的事業;不是中國一家的利益獨享地帶,而是各國的利益共享地帶。“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前期研究都是開放的,中國歡迎其他國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不斷豐富和完善“一帶一路”的理念、構想和規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譜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設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論述“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及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意義
1、“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
2、“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3、“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幾條線路:
中蒙俄經濟帶:主要通過環渤海、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的交通與能源通道,並向東連線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俄羅斯連線歐洲。
新亞歐陸橋經濟帶:通過原來的亞歐大陸橋向西通過新疆連線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
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通過雲南、廣西連線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通過亞歐陸橋的南線分支連線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
海上戰略堡壘:分別由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北部灣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線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習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其困難表現在,各國期待高,自己準備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欠發達,人文環境複雜,
宗教
、民族矛盾多,國家之間邊界爭端、水資源爭端短期內難以解決等。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我們面臨的困難不在國內,在於“一帶一路”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和政府的支援。
要想長久的把困難解決好,必須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溝通是保障,要協調;道路聯通是條件,要滿足;貿易暢通是目標,要互利;貨幣流通是途徑,要跟進;民心相通是關鍵,要先行。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