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為什麼說是又叫兩漢? ?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漢朝為什麼說是又叫兩漢?

漢朝分兩段: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稱前漢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乃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

中間由於王莽的新朝存在。

叫“西漢”是因為當時的都城是長安,位於東漢首都洛陽的西邊,以示區別

漢朝為什麼叫漢

沒有當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後來建國時國號“漢”就自於此,因此之後誰都不封漢王,因為那有忤逆的意思。另外,漢中在漢朝時屬於“江南”,人煙稀少,土地貧瘠,不適宜居住。這也就是項羽為何封劉邦去那的原因。

為什麼漢朝要分為東漢和西漢?

因為中間被王莽篡了幾年叫“新朝”,遠方n代親戚劉秀以漢朝的名義奪回後又遷了個都,就按首都的東西命名了

漢朝的皇帝叫漢某帝,而宋朝叫宋某宗,為什麼

唐朝以前對掛了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

最開始只有成就很大的皇帝才會有廟號。比如漢太祖高皇帝,漢世宗孝武皇帝。

廟號的標準是“祖有功,宗有德”。到了後來,魏晉南北朝以後,大臣沒節操皇帝不要臉,是個皇帝都整上廟號了。

簡單的給你解釋,xx帝是皇帝死後大臣或後繼之君上的諡號,是來評價概括皇帝的一生,XX祖xx宗是皇帝死後大臣或繼君為了方便太廟祭祀而上的廟號,多是尊號或溢美之詞!唐宋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但幾乎都有諡號,只有有為或特殊貢獻的皇帝才有廟號,比如西漢,高帝劉邦是高祖、文帝劉恆是太宗、武帝劉徹是高宗、宣帝劉詢是中宗,而惠帝、景帝等沒廟號,但後人為了稱呼方便,就用諡號稱呼漢某帝,如漢武帝!但從唐朝開始,皇帝幾乎都有廟號了,諡號也有,但一大堆,好幾個字甚至幾十個字,有的皇帝甚至還活著就被上了尊號,讓後人史學家稱呼某皇帝一個人說一大串明顯是很不方便,所以唐宋以後一直到元朝,稱呼皇帝都是稱廟號,如唐太宗、明太祖!但明清有例外,明清的皇帝我們習慣直稱年號,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皇帝,從漢朝武帝開始,我國開始使用年號,但明清以前的皇帝很多都是一個皇帝使用了很多年號,皇帝經常改元,比如漢武帝,而明清兩代基本上是一個皇帝使用一個年號,後人也習慣稱呼明清兩代的皇帝“某某年號皇帝”

漢朝有多強大?我們為什麼叫漢族?漢人?

一、漢軍的戰鬥力實現了雖遠必誅

漢朝建立的初期,國家一窮二白,人口數量稀少,田地荒蕪。北方的匈奴偏偏選擇這個時候南下,漢高祖劉邦在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被迫進行屈辱的和親。隨後漢朝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在位時期復仇的時刻終於到了。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漢軍三路出擊,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決戰,將強勢時期的匈奴打的節節敗退。緊接著漢匈上演了百年大戰,最後匈奴無力再戰被迫開始遷徙。這裡需要說一點,漢朝為了實現能夠與匈奴騎兵正面較量,訓練了一大批英武的騎兵士兵。漢朝飼養的軍馬超過60萬匹,在大漠草原進行著一場又一場騎兵大決戰。

到了西漢王朝的後期,匈奴再次猖狂起來,殺死了西域地區一個小國的國王。這種事情漢朝如果不出頭的話,以後西域地區的小國就很難聽話了。西域副都護陳湯認為等待朝廷的命令已經來不及了,必須出兵。但是駐紮當地的漢軍只有1800人,不足以完成使命。陳湯命令各國軍隊全部集結,帶著多國部隊奔襲一千多裡以後,成功斬殺匈奴郅支單于。此戰創造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語。至於漢軍騎兵的戰鬥力如何,在漢書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意思是說漢軍和匈奴軍的單兵戰鬥力是一比五,不要誤會,是我們一個打他們五個。即使到了後期仍然能達到一比三。

二、威震西域各國,被羅馬帝國所尊敬

在漢武帝去世以後,他的小兒子繼位,由大將軍霍光輔政。鄯善國國王眼見漢武大帝已經不在了,一個小孩有什麼可怕的。便投靠了匈奴,並依靠匈奴的支援開始劫掠漢朝的商隊,襲擊漢朝的小股軍隊。有一位叫傅介子的官員主動請纓前往鄯善國問罪,他沒有帶什麼漢朝大軍,他只帶了11個人。到了鄯善國以後,向鄯善人表示自己帶來了大漢皇帝的賞賜,請他速來迎接。鄯善國王仗著是在自己地盤上便信以為真,結果剛到傅介子身邊就被身邊的漢人捅死了。鄯善人準備為他們的國王報仇,此時傅介子大呼一聲“漢軍將至,誰敢動? 滅國!”就這樣所有的鄯善人都地下了頭,最後傅介子割下來鄯善國王的頭顱,帶回長安懸於城門示眾。在別人的地盤上把別人的國王殺了,對方竟然不敢反抗,可見漢朝的震懾力之大。

除了這些小國,漢朝還得到了羅馬帝國的尊敬。不得不說在歐洲羅馬帝國怕過誰?但是對漢朝這個東方國家卻非常的嚮往。通過羅馬的史料可以發展羅馬人竟然知道漢朝和他們的疆域差不多,在當時那個水平,羅馬不可能畫出世界地圖,對於羅馬的這個記載真不知道是羅馬史官瞎猜的正好猜對?還是有什麼神人託夢。這個問題非常的匪夷所思。

三、漢朝人時時備戰,崇文尚武

在遼金元清等時代,總是會說漢人文弱,不堪一擊。這話放在重文輕武的時期或許還有那麼一點實用,但是放在漢朝會讓他們有來無回。從現在出土的文物資料來看,漢朝人的備戰程度讓人歎服。出土的山東東海郡的武器庫表中清楚的寫著裝備的種類和數量,說一個大概的數字:鎧甲9萬副、長矛5萬支、長刀15萬把、大小戰車7000多輛,這還是一個郡的武器數量。而漢朝有107個郡,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全民皆兵。不得不說,不管是蒙元還是滿清來了都歇菜。

漢朝的普通公民也是十分的尚武,而且國家責任感特別強。漢武帝末年,丞相劉屈氂誣陷太子劉據造反,在湯泉宮的漢武帝一怒之下,命令劉屈氂帶著軍隊去抓捕太子。此時在長安城中的太子劉據也沒有坐以待斃,他謊稱漢武帝已經在湯泉宮駕崩,丞相劉屈氂欲圖造反。他打開了長安武器庫,將武器分給了城中居民,命令全城抗擊劉屈氂。守城的居民為了大漢,攻城的軍隊也是為了大漢,雙方廝殺了五天,長安城中血流成河。由此可見漢朝普通百姓的尚武程......

漢朝是什麼意思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漢朝人的名字為啥大多都是兩個字?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麼時代的,也就能估摸個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國最著名的青銅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個人名。商周兩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為人名。商湯王之後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輔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後來的庖丁,秦國名將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為名。天干、地支,其實就是現在的數字,跟一二三四一個意思。 春秋戰國人,姓名中間常加一個“不”字,如任不齊、韓不信、申不害、陳不古、呂不韋、蕭不疑等,這個習慣一直沿續到東漢,那時更有直不疑、高不識、公上不害等。這裡的“不”只是發聲詞,並沒有實在意義。春秋時還有個習慣,有姓名之間加“之”,如介之推、燭之武、孟之反。春秋戰國之前,取名很隨意,常常是指物為名,孔丘、顏回、孔鯉、司馬牛、李耳、墨翟,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見到......

漢朝為什麼有人說諾有人說唯

您好

“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

“諾” 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

望採納,謝謝了。

漢朝的漢是什麼來歷

首先是漢水,接著才有漢中。項羽大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所以劉邦擊敗項羽後,就稱“漢朝“。

為什麼我們叫漢族?寫的叫漢字?說的叫漢語?都是因為有個漢朝的原故。為什麼叫漢朝不叫XX朝,因其開國皇帝劉邦稱帝之前封地漢中稱漢王。請注意先有漢中後有漢(中)王,先有漢水後有漢中,漢中地域是漢水的發源地,不敢說是漢文化的發祥地,絕對可以"漢"名稱的源頭。漢中在陝南(陝西南部),秦嶺巴山之間,秦嶺之南巴山之北,漢中腹地有東西最長90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的盆地,漢中順長自西向東流過,周邊山區丘嶺地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土地出產與廣東粵北山丘嶺地相似度極高。

漢朝又稱什麼指的是什麼

漢朝又稱兩漢,指的是東漢與西漢(又稱前漢與後漢)

相關問題答案
漢朝為什麼說是又叫兩漢? ?
為什麼說是綠帽子?
漢朝為什麼這麼厲害?
為什麼說是五毛錢特效?
為什麼說是地球清潔工?
金駿眉是什麼茶 金駿眉為什麼說是茶人的最愛 ?
為什麼重慶又叫山城 ?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
為什麼黑熊又叫黑瞎子? ?
為什麼夫妻要叫兩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