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什麼劉阿斗選擇投降? ?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三國為什麼劉阿斗選擇投降?

樓主你三國演義看多了,歷史上諸葛亮雖然平了南中,可是南中仍然起義不斷,再者南中為什麼會降蜀,是因為蜀國是三國之一再不濟也是一個大國而且離南中較勁,南中無實力反抗所以會投降。要是魏國打過來了,蜀國快被滅了南中還會效忠蜀國麼?恐怕早就投入魏國的懷抱了吧!再就是魏國那麼多年沒有滅了蜀國不僅是因為有諸葛亮還是因為蜀國地勢險要,一旦被攻進來亡國是遲早的事!

劉禪為什麼投降鄧艾,請明白人說說。

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訊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掉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

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洩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後主劉禪為什麼投降 劉禪投降曹魏真正原因

劉禪為什麼投降

當時鄧艾與鍾會分別進攻蜀漢,蜀漢主要的軍力都由姜維率領與鍾會對戰,而鄧艾此時偷渡陰平兵臨城下,諸葛瞻戰死在綿竹。劉禪手上沒有軍隊與鄧艾相抗衡,在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投降。

首先,綿竹是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諸葛瞻和黃崇的軍事能力都不錯。但是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率領大軍直接到達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沒有了主意。臣子們向劉禪提出的建議不是逃亡東吳就是要求南下,沒有人說要堅守城池,他們不覺得蜀漢能逃過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堅守之法。

其次,成都內的軍隊實力不及鄧艾,在當時的情況下,反抗只能產生更大的傷害。而且如果劉禪真的與鄧艾打戰,蜀漢的都城成都就會成為主戰場,那麼千千萬萬的蜀漢百姓因為這場戰爭會家破人亡,成都地區會受到嚴重的破壞。而且這場戰爭還一定能打的贏,如果堅持到姜維的援軍,贏了,但是蜀漢在短時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戰爭。東吳和魏國隨便哪國來攻打,都是必敗之勢。如果還是輸了,那麼亡國的百姓,他們的生活會更加的困難。劉禪是蜀漢的君主,他的選擇將會決定整個蜀漢百姓的生死,有哪個君主願意做亡國奴,願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只要他心裡有百姓,他就沒得選擇,只能投降。

後人因為劉禪不戰而降,覺得他特別的昏庸,並給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劉阿斗”的稱諱。什麼樣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

劉禪投降

景耀六年,魏軍攻打蜀國,劉禪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去抗敵,但是諸葛瞻卻死在了沙場上。魏軍更加逼近成都,劉禪慌了神,於是召集了大臣商議。在眾多大臣的意見中,劉禪卻選擇了投降,那麼,他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在眾多大臣中,有人提出讓蜀國和吳國進行結盟,去投奔孫吳,也有人說西蜀的南面地勢險峻,容易自守,可以逃到南方去,然而很多大臣已經沒有了主見默不作聲。這時候,譙周站了出來,建議劉禪選擇投降,他還擺出了幾點讓人不能反駁的理由。

譙周先否定了投奔吳國的這個意見。首先,沒有投奔到別的國家還能做皇帝的事情,今天投奔到吳國,就要臣服吳國。其次,勢力大的國家能吞掉小國,但小國不能吞掉大國,就像曹魏能吞掉孫吳,但是孫吳並不能吞掉曹魏。這樣的話,為何不臣服於大國曹魏呢?最後一點,臣服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如果先臣服了東吳,之後還要臣服曹魏,哪能一辱再辱,何不乾脆直接投降於曹魏。

之後,譙周又否定了南下南中的意見。第一,南方是一個偏僻荒蠻的地方,民眾沒有歸順的想法,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要不是以兵鋒相逼,南人哪有那麼容易服從。第二,曹魏大兵這麼來勢洶洶,必定有自己的計劃,假如我們逃到南方,他們也會對我們窮追不捨。第三,假如陛下要到南中,外要對抗外敵,內要提供衣食住宿,我們沒有其他渠道獲取費用,只能擴大徵收,擴大徵收會促使民眾叛亂。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

劉禪其實並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對司馬昭提問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如果說思念故國,恐怕會惹來殺頭的禍害。人又不是草木,怎麼可能沒有感情,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輩子,即使他再薄情,對蜀地總歸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馬昭面前著實演了一場戲。

歷代的中國人,多少都有故鄉的情懷,尤其是中國人對於傳宗接代是非常重視的,劉禪這樣做是想保全劉氏的血脈,使得哪天能夠東山再起。所以他選擇了忍耐,但是忍讓卻不代表是無能,如果當時劉禪為了一時之氣,就回答說思念故國,那他的下場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牽連。

至於蜀漢的滅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歸結在劉禪一人,蜀漢的滅亡諸葛亮還是要負很大的責任的。首先,諸葛亮和之後的姜維為了完成興復漢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財力,使得征討的地區人心渙散,民怨沸騰。......

劉禪投降於公元前多少年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劉禪為什麼投降而不去盟國東吳?

當鄧艾在綿竹殲滅諸葛瞻統帥的西蜀主力後,西蜀小朝廷萬般惶恐中,開始討論政權以及皇帝劉禪的前途。有人提出:“蜀與吳結盟,應該東下投奔孫吳。”有人則說:“西蜀南中七郡地勢險絕,容易自守,應該遷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勢已去,六神無主,不知應該怎麼辦才好,只好緊閉嘴巴默不作聲。北地王在這次這次朝議中說了些什麼,後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動議,投降東吳或南下南中建立個流亡政府。這時,歷來不受重視的譙周(典學從事,相當於教育部長)站了出來,擺出幾點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對:其一:自古以來,沒有寄身別國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吳國去,理當臣服於吳國。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承認這一條,就知道曹魏能併吞孫吳,孫吳不能併吞曹魏。與其向小國孫吳稱臣,何如向大國曹魏稱臣?其三,稱臣是低聲下氣的羞恥事情,如果臣服於東吳,之後還得再臣服曹魏,哪裡還能一辱再辱,先稱臣於吳,再稱臣於魏!與其這樣,還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堵死了這條路之後,譙周又話鋒一轉,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條路:其一,如果想將國都搬遷到南中地區,就應該早有預謀早作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在那裡立足。今日大敵將兵臨城下,亡國之禍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難說誰忠誠可靠,哪一個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擡足出走的當天,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叛變,哪裡能容你逃往南中!老實說,蜀國的益州籍官員長期受到荊州籍官員打壓排擠,對這個政權沒有感情;更由於自公元211???年劉備入川以來,給益州民眾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無窮無盡的災難。同益州民眾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譙周等益州籍官員,有十足理由對這個割據政權厭惡鄙視和詛咒,一旦有機會,自然要促其嚥氣蹬腿。譙周的這番廷對,很難排除感情因素。但是這番廷對義正詞嚴、說理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眾人雖已沒有了還手之力,又擔心地說:“今鄧艾即將兵臨成都,(破城滅國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給我們體面的下臺機會,那時咋辦?”譙周分析說:“方今東吳還沒有臣服曹魏,形勢決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開城投降。受降之後,還不得不給以禮遇。”大概看到劉禪的猶豫不決,譙周進而拍胸脯說:“陛下降魏後,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則請求身往京都,以大義力爭。”這時,其他大臣已沒有了反對的理由,可是劉禪還處在猶豫之中,譙周上書勸說道:“第一,南方僻遠荒蠻之地,民眾還沒有歸化,平常雖然並不曾向政府納貢,還多次反叛朝廷。諸葛亮南征時以兵鋒相逼,南人兵敗勢窮才勉強服從,但對繳納貢賦和徵取兵員一直都心懷不滿,說實話,這是一批異己力量,盼望國家滅亡的群體。今在走途無路中前往南中,想以此地為依憑,恐必然再一次反叛。第二,曹魏大兵這次洶湧澎拜地奔向成都,不單是要取西蜀,必然有後續動作。假如朝廷奔向南方,曹魏大兵必然會乘勢追擊。第三,假如陛下奔到南中,外要全力拒敵,內要須供應服飾,陛下無法從他處獲取費用,必然要對南中民眾擴大徵收,擴大徵收則是促其迅速反叛。第四……今陛下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離鄉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決斷投降曹魏們還可以獲得爵位土地,別弄到南下後勢窮力蹙再去投降,那是禍患就嚴重了。”北地王劉諶將祖父劉備巧取豪奪的益州政權視之為一傢俬有,其父劉禪決定投降後,在萬般無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織中,回家凶殘地殺害了妻子然後自殺,帶著絕望給西蜀割據政權做了殉葬品。兒子劉諶的自殺並沒有給他帶來一線希望,更沒有對西蜀官兵產生氣吞山河的精神激勵,擺在劉禪面前的可走之路,除過投降已沒有其它選項,遂在一番準備後,劉禪自......

劉禪投降曹魏之時哪個兒子以身死節

北地王劉諶,阿斗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最具血性的一個,史書上說“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劉禪為什麼自動開城投降?

先看一段文章,選自《張飛流水賬》:

原來太聰明也是一種錯,這讓我想起了阿斗。

阿斗是個很奇怪的孩子,9歲時才能用雙手加雙腳數到18,平日裡總是呆呆的看著一個地方發笑,很少說話。他們都說這孩子腦子有問題,比如你給

他一塊點心,他總是拿到屁股上蹭兩下再吃,為此大哥打過他好多次也沒用,於是大家總趁大哥不在的時候用點心逗他。有段時間我一度以為他是讓子龍在長阪坡那

次給蒙在懷裡憋壞的,覺得他怪可憐的。

後來我才知道我錯了。應該可憐的人是你和那些給他點心的人,軍師說,你有沒有發現阿斗幾乎每天都有點心吃?我恍然大悟,從此不再用點心逗他,而阿斗從此看軍師的眼神也變得沉沉的。

我不知道阿斗是不是個聰明人,但有一點我敢肯定,至少他不是個傻子。

一個人裝聰明不容易,裝傻則更難,而一輩子裝傻則更是難上加難。

………………………………………………………………………………………………………………

樓主說阿斗智商高這個觀點本人是認同的。關於為什麼投降這是屬於比較嚴謹的歷史話題。網上有相關的分析,是否準確先不討論。我在這裡說說一下個人的猜測:

一、劉禪有自知之明。國力對比不佔優勢,直接認輸好過生民塗炭。(仁君啊)

二、不願意做傀儡。三國是一個紛爭的時代,不僅是君主爭奪天下,還有人爭奪施展抱負的空間,更有人爭奪權力等。手下人的野望始終在逼迫著他,可他並不是他父親劉備。

book.yzdsb.com.cn/....shtml這個是比較靠譜的說法。

阿斗為什麼投降

吳國的援軍馬上到了。南蠻那片地方的援軍也快到了。鍾會被姜維牽制,況且成都還有那麼多糧草,士兵。如果劉禪不投降,鄧艾孤軍深入就死定了。敵軍進攻時阿斗請女巫擊鼓降福,並聽信女巫胡說八道,自以為能一統天下,所以不顧軍情。直到兵臨城下才有危機意識,但也是不戰自亂了。更何況阿斗就是個成不了大氣的人,不認為投降有什麼不好,反正自己享福就好,置大局、國家而不顧。

劉禪為什麼選擇投降

當鄧艾在綿竹殲滅諸葛瞻統帥的西蜀主力後,西蜀小朝廷萬般惶恐中,開始討論政權以及皇帝劉禪的前途。有人提出:“蜀與吳結盟,應該東下投奔孫吳。”有人則說:“西蜀南中七郡地勢險絕,容易自守,應該遷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勢已去,六神無主,不知應該怎麼辦才好,只好緊閉嘴巴默不作聲。北地王在這次這次朝議中說了些什麼,後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動議,投降東吳或南下南中建立個流亡政府。這時,歷來不受重視的譙周(典學從事,相當於教育部長)站了出來,擺出幾點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對:其一:自古以來,沒有寄身別國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吳國去,理當臣服於吳國。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承認這一條,就知道曹魏能併吞孫吳,孫吳不能併吞曹魏。與其向小國孫吳稱臣,何如向大國曹魏稱臣?其三,稱臣是低聲下氣的羞恥事情,如果臣服於東吳,之後還得再臣服曹魏,哪裡還能一辱再辱,先稱臣於吳,再稱臣於魏!與其這樣,還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堵死了這條路之後,譙周又話鋒一轉,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條路:其一,如果想將國都搬遷到南中地區,就應該早有預謀早作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在那裡立足。今日大敵將兵臨城下,亡國之禍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難說誰忠誠可靠,哪一個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擡足出走的當天,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叛變,哪裡能容你逃往南中!老實說,蜀國的益州籍官員長期受到荊州籍官員打壓排擠,對這個政權沒有感情;更由於自公元211年劉備入川以來的53年中,給益州民眾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無窮無盡的災難。同益州民眾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譙周等益州籍官員,有十足理由對這個割據政權厭惡鄙視和詛咒,一旦有機會,自然要促其嚥氣蹬腿。譙周的這番廷對,很難排除感情因素。但是這番廷對義正詞嚴、說理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眾人雖已沒有了還手之力,又擔心地說:“今鄧艾即將兵臨成都,(破城滅國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給我們體面的下臺機會,那時咋辦?”譙周分析說:“方今東吳還沒有臣服曹魏,形勢決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開城投降。受降之後,還不得不給以禮遇。”大概看到劉禪的猶豫不決,譙周進而拍胸脯說:“陛下降魏後,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則請求身往京都,以大義力爭。”這時,其他大臣已沒有了反對的理由,可是劉禪還處在猶豫之中,譙周上書勸說道:“第一,南方僻遠荒蠻之地,民眾還沒有歸化,平常雖然並不曾向政府納貢,還多次反叛朝廷。諸葛亮南征時以兵鋒相逼,南人兵敗勢窮才勉強服從,但對繳納貢賦和徵取兵員一直都心懷不滿,說實話,這是一批異己力量,盼望國家滅亡的群體。今在走途無路中前往南中,想以此地為依憑,恐必然再一次反叛。第二,曹魏大兵這次洶湧澎拜地奔向成都,不單是要取西蜀,必然有後續動作。假如朝廷奔向南方,曹魏大兵必然會乘勢追擊。第三,假如陛下奔到南中,外要全力拒敵,內要須供應服飾,陛下無法從他處獲取費用,必然要對南中民眾擴大徵收,擴大徵收則是促其迅速反叛。第四……今陛下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離鄉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決斷投降曹魏們還可以獲得爵位土地,別弄到南下後勢窮力蹙再去投降,那是禍患就嚴重了。”北地王劉諶將祖父劉備巧取豪奪的益州政權視之為一傢俬有,其父劉禪決定投降後,在萬般無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織中,回家凶殘地殺害了妻子然後自殺,帶著絕望給西蜀割據政權做了殉葬品。兒子劉諶的自殺並沒有給他帶來一線希望,更沒有對西蜀官兵產生氣吞山河的精神激勵,擺在劉禪面前的可走之路,除過投降已沒有其它選項,遂在一番準備後,劉......

劉禪為什麼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文化小典故 - 扶不起的阿斗 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劉禪的小名叫 阿斗,是個愚笨無能的人。一開始,由於有諸葛亮等 有才能的人輔佐,所以還沒有什麼大問題。後來,這 些賢人先後去世,蜀國也就很快的被魏國滅了,劉禪 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後,被安排到魏國的京城許昌居住,並且 封為安樂公。有一次,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他喝酒 ,當筵席進行得酒酣耳熱時。司馬昭說:「安樂公, 您離開蜀地已經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別安排了一場 富有蜀國地方色彩的舞蹈,讓你回味回味啊!」 這場舞蹈跳得劉禪身旁的部屬們非常難過,更加 想念他們的家鄉。然而唯獨安樂公劉禪依然談笑自若 ,絲毫沒有難過的表情。司馬昭問道:「你還想不想 回西蜀的家鄉呢?」劉禪答道:「這裡有歌有舞,又 有美酒好喝,我怎麼捨得回西蜀國呢!」(樂不思蜀) 正因為如此,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 後來,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種懦弱無能 、沒法使他振作的人。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為什麼劉阿斗選擇投降? ?
夢三國為什麼安裝不了?
終極三國為什麼不能看?
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外企? ?
印度為什麼叫阿三,韓國為什麼叫棒子? ?
中國為什麼不三權分立?
中國為什麼不能多黨制?
中國為什麼只會譴責?
韓國為什麼那麼發達?
中國為什麼屏蔽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