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地徵收,政府未審批,是否能破土動工?請問國士局有關領導 ?
士地徵收,政府未審批,是否能破土動工?請問國士局有關領導
不可以,必須辦理所有前期報批報建手續。
朱家尖白沙鄉有什麼歷史文化?
漁業
1、造船漁民造船,要擇吉日良辰。開工前,要用三牲福禮敬請天地神靈,向大木師傅敬酒、送“紅包”。新船樑頭(龍骨)定位時要披紅掛綵;裝淡水的“水艙”樑頭合攏處要襯銀洋(或銅板、銅錢),並用銀釘(或銅釘)釘合,漁民稱它為“船靈魂”,亦稱“水靈魂”。最後一道工序裝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選擇吉期,並付給大木師傅雙份工錢和“紅包”。施工時要在船尾欄板上貼上“海不揚波”的橫幅,由大木師博按五色彩條(五行)紮好的銀釘,嵌釘好“眼睛”,用紅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時,再揭去紅布,稱“啟眼”,由身強力壯、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幾十名青壯年在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的氣氛中將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諧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時,東家站在船頭上向木工師傅和圍觀者拋分饅頭,即謂“新船下水拋饅頭”。 2、船關菩薩漁船後艙,設有神龕,專供船關菩薩(老爺),叫聖堂艙。新船赴水時,要用三牲福禮向船關菩薩“祝福”。金塘流網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對船供奉女菩薩,大對、背對、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薩。船關菩薩兩旁有兩個木雕小神像,一個叫順風耳,一個叫千里眼。“祝福”除漁船赴水時進行外,每汛出海時也要進行,漁汛結束時還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豬頭、全鴨、鮮魚作供品。供畢,由老大從豬鼻上割下一塊肉拋人海中,大夥才分食。近洋張網漁民,則於每年立夏、端午、重陽節,到張網桁地“祝福”。 3、祭海舊時,漁船每汛出海生產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禮後燒化疏碟,稱為“行文書”。由老大捧一杯酒潑人海中,並拋少許肉塊人海,叫“酬遊魂”,以祈禱漁船出海順風順水。這天,船上眾人忌講不吉利的話,不許吵架。
農業
4、掛春牛圖立春日,農家都要掛春牛圖。圖中的牛棺或手牽牛繩緊走,或騎在牛背上悠閒吹笛,以示該年生產的忙閒;圖中還標著一年的生產節氣和潮水漲落時辰,實係一種古老的農事掛曆。 5、浸種農戶俗稱浸谷種為“秧子落缸(桶)”。秧子上要放一張紅紙,壓一把鐮刀“鎮邪”。 6、敬牛倌舊時春耕結束,東家要請牛倌(看牛囝)和長工、短工吃一餐酒肉飯,俗稱“打散”。看牛囝坐上位,東家要備兩隻白煮雞蛋敬送牛倌。吃飯時先由作頭長工講幾句吉利話,如“先吃舌蹋,稻桶甩脫”等等。如果東家不請這一餐,牛倌就要到處唱“種田不打散,三畝田割攏吃一餐”之類的不吉利山歌。解放後,此俗廢。80年代土地實行承包後,農戶仍很敬重農忙時節的幫工,盡力給予款待。 7、迎龍求雨舊時遇久旱,農民習慣請龍求雨。由地保或村裡長為首,聚集村民,扎一稻草龍,備帶三牲禮品,執水幡(青竹棒上掛紙幡),到“龍潭”旁進行供祭,見潭中出現魚、蝦、蛇類等水族,捕得其一作為“龍王”替身盛於葫蘆(或鉢盂)中,放入“龍亭”,擡回供奉,待下雨或七天以後才把水族送回龍潭。請了龍不下雨,農民便將“龍王”暴晒於烈日下,俗稱“烤龍王”。縣城附近的農民,還要將“龍亭”擡到縣衙中,叫縣官跪拜叩求。縣官往往親至衙門外迎接“龍王”。解放後,宣傳唯物主義,且境內陸續修建起了大小水庫及溝渠,基本解決了久旱不雨帶來的災荒,此陋俗乃絕。 8、打果樹如遇果樹不結果,主人便在除夕夜去鞭打,叫做“勿會生,年三十夜打”。如李樹不結李子,就在樹上掛一隻破草鞋,一人執鞭打草鞋,邊打邊問:“儂會生勿會生”另一人在旁連連應道:“明年會生了!明年會生了!”解放後,此俗不多見。 9、孵鵝禁忌孵鵝時農民要在窩旁放鐵器(刀、剪之類)“鎮邪”,要揀漲潮時辰落窩的鵝蛋作種,並且要將備孵的鵝蛋放在主婦用的圍身布衩裡,然後一齊放入孵窩,以為這樣才可使小鵝一齊出窩。種鵝生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