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12-19

三司是什麼意思

三司是一個歷史名詞,指的是三個部門的合稱,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朝代,不同朝代的三司是不一樣的。

漢代的三司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

唐、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

宋代於廣州 、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對外貿易,合稱三司。

金代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

明代各省設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明清時期設三司,三司指的是什麼

明朝三司

明朝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督指揮使司主要是加強皇權!

都指揮使司為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為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龔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為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徵南將軍,大同曰徵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徵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為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為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定,與府、州、縣制相同。

據何先生介紹,掌管天津衛的最高官員就是天津衛指揮使,一位正三品的軍事長官。何教授說,明朝中央機構在初期設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但這些基本上屬於榮譽稱號而非實授。處理具體政務的是中央設立的中書省,左右丞相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分中書省及丞相權力歸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相當於各部的部長)直接對皇帝負責分理國家諸事。此外還設有具備司法功能的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紀檢部門的都察院等一些職能部門。

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設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1人,負責司法之事;而本省軍事防務的責任就落到了都指揮使肩上。可謂是三司權責分明。

三司指的是什麼?

西漢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經今文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古代的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什麼機構?什麼叫三司會審,其中的三司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什麼機構大神們幫幫

大理寺,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 三司會審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礎上形成的。在審判重大、疑難案件時,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個中央司法機關會同審理,簡稱三司會審。三司會審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機關承命,審理結果報請皇帝批准執行.

中國古代朝廷中的三司分別掌管什麼 ?

在古漢語中“司”就是掌管的意思

三司,就是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宋朝兩省三司制度中兩省,三司各指什麼?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二府”為樞密院、政事堂;“三司”為度支、戶部、鹽鐵。   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 宋代設“中書門下”掌握實權,但僅有民政權,設於內堂,稱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機構,長官為宰相,為了限制宰相的權力,又另設副宰相“參知政事”與宰相共同議政,使宰相不能專權。宋初把均實行政權從宰相的手中分出來,設立樞密院,掌握全國軍事。樞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並立“對掌大權”,號稱“二府”。樞密使和宰相的職權平等,凡軍機要務,宰相無權過問。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氣,分別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兩者之間的異同,直接控制軍權和政權。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礎上所作的改進,使得政權和軍事權的分離,另外又將財政大權從宰相手中分割出來而設定了三司:度支、戶部、鹽鐵掌管全國的財政,長官是三司使,亦稱“計相”。這些措施使得軍、政、財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相關問題答案
一同三司是什麼意思?
三司是什麼意思 ?
宋三司史司是什麼意思?
新三板是什麼意思?
檢品公司是什麼意思?
工地三巡是什麼意思?
防火三清是什麼意思?
羊與狗三刑是什麼意思?
斬獲三甲是什麼意思?
第三宮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