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東吳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

General 更新 2024-12-19

三國中的東吳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如以人口計,魏約佔全國人口4/7,蜀、吳合佔3/7。公元263年,魏滅蜀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晉武帝代魏之後,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

西晉全國正處於一種積極的態勢之中,然而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後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援,自毀根本,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對他勸諫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而被他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其殘暴程度與商紂王沒有任何區別。孫皓殺人的方法很多,很殘忍,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孫皓的殘暴註定了他要滅亡。由於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但是,晉武帝受到了以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並“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壓,而且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目前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而勝”。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這樣,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擺在了晉武帝面前:是否出兵滅吳,統一全國?晉武帝意識到,自秦漢以來,統一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主流,廣大平民百姓要求統一,渴望和平。因此,晉武帝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鍾祥縣)相距最近,晉軍採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於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而且還親自為其鬆綁,把鄧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於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併發。第6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2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餘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

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佔了建業。

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

公元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

吳國怎麼滅亡了

孫休病死長子孫皓即位,孫皓殘暴民怨不絕。當時陸抗、陸凱等一些東吳老臣全力支撐才讓吳國勉強維持。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分六路大舉討伐吳國,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被司馬炎封為“烏程侯”。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全部歸西晉。

三國正史中,東吳那麼厲害,是怎麼滅亡的?

東吳那個時候差不多已經腐朽了 而司馬家又已經滅了西蜀 勢力擴張

東吳晚期沒有多少人才是硬傷

三國中的東吳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下令,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舉伐吳。司馬伷等六將分別進攻建業的外圍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率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順流東下。 孫吳方面上下離心,疏於防備,無統一對策,以致節節失敗。 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線快速崩潰。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擡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堅守不降,孫皓寫親筆信相勸才降晉。西晉朝廷封孫皓為“歸命侯”。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東吳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280年 被西晉滅亡

孫吳(229—280年),三國之一,為孫權所建立,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又位於三國之東南,故亦稱東吳[1] 。孫吳是在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

孫吳割據勢力發跡於孫堅、孫策時期。孫堅為孫權之父,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起初活動在淮南一帶。孫堅死後,其長子孫策逐漸向江東發展,為孫吳建國奠定基礎,後曹操封孫權為“吳侯”。孫策死後,其弟孫權取代孫策,割據一方。吳勢力開始建都於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222年(魏黃初三年)孫權為吳王,吳國始立,名義上依附於曹魏,實際已脫離曹魏控制。229年(黃龍元年)四月,孫權稱帝,國號為吳,改元黃龍,孫吳正式建國。歷四帝,共五十九年。280年(天紀四年),亡於西晉。

東吳為什麼最後一個滅亡

(1),司馬炎篡魏,政權不穩定 從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族三代就一直開始謀劃著篡魏的打算,一直到司馬炎才成功,結束了曹魏建立西晉。雖然朝政很多敵對勢力都被司馬師和司馬昭幹掉了,但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還是有很多矛盾和衝突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司馬炎解決。 (2),軍事,經濟基礎正處於恢復期。 司馬昭滅亡蜀漢之後,基本上呼叫大部分的軍力和財力,加上西晉名將和東吳名將陸抗呈現出長期對峙的狀態,並且出現過失敗,沒有啥優勢。此外,水旱災害、尤其是水災不斷,需要大面積的採取賑災措施,消耗錢財。軍事,經濟基礎正處於恢復期,當然這只是短暫的時間。 (3),西北邊疆異族動亂牽制。 在西晉建國初,從泰始六年開始,禿髮樹機能在西北邊疆起兵,很快就出現了“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擊叛虜於萬斛堆,力戰死之”的糟糕情況,此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由於樹機能軍隊的勇猛,加之晉軍戰鬥力的低下,晉軍“比年屢敗”,樹機能之亂日益成為晉武帝的心腹大患,“每慮斯難,忘寢與食”,而晉武帝更是明確表示其威脅“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事實上,除了禿髮樹機能之亂,北部邊境還有匈奴與鮮卑的動亂。數處連年的動亂,對於晉廷的打擊極大,直到幷州胡奮坐鎮御虜、鮮卑屢為馬循所敗、東北由於衛瓘的努力而取得粗安局面、匈奴拔亦虛、獨雍等部先後“歸化”、馬隆基本平定禿髮樹機能,晉朝的東北、北部、西北邊疆均有了一個基本安定的局面時,晉武帝才決定大舉出師伐吳。 (4),西晉朝廷內部異議 從晉武帝表露出伐吳的意向,到大軍滅吳,晉廷內部一直有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他們以賈充、荀勖、馮紞為首,對於羊祜、張華、王濬等人的伐吳主張百般阻撓。 (5),西蜀地區尖銳的社會化矛盾。 從諸葛亮主政開始,本地就凸顯尖銳的社會化矛盾,加上蜀漢滅亡之後,成都出現亂兵亂殺的動亂局面,加劇了矛盾的爆發。蜀漢滅亡之後,在接下來的數年裡,蜀中狀況頻發,動盪不斷,民變、兵變不絕於書。如不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緩和社會矛盾,不要說順流滅吳,就連鞏固在蜀中的統治都十分困難。所以,晉廷一面花了很大的精力籠絡蜀漢故官,令其忠誠於晉室,一面派出王濬這樣的干將大力鎮壓反抗,在蜀中粗安之後,才有了王濬順流而下滅吳的舉動。 (6),東吳實力沒有消亡 東吳佔據荊州,揚州,交州等地,實力遠在蜀漢之上,儘管在東吳孫權後期,出現了兩宮之爭,權臣互殺,孫休病死、孫皓暴虐等內亂狀況,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並沒有呈現出全面衰弱、不堪一擊的狀態。從整體的軍事行動上來看,它仍在不停主動進攻北方;從武將能臣上來看,丁奉、陸抗等干將仍統領軍隊數年;從兵力上來看,它尚有數十萬甲兵;從軍資、裝備上來看,即便是到吳亡時,仍有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尤其是陸抗的西陵之戰,成功的打擊了西晉滅吳的雄心,挽救了東吳的國祚,延緩的滅亡的時間。 直到後來,孫皓把國家折騰的不像樣子,即“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西晉伐吳的時機到這時才完全成熟。所以在公元280年,萬事俱備的西晉,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從出師到滅吳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與蜀漢如出一轍。

古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勾踐滅吳。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攻越兵敗而亡,死前囑其子夫差復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大敗越兵,越幾亡。越王勾踐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求和於吳,內取十年生聚、富國強兵之策,臥薪嚐膽,最後終於滅掉了吳國。

希望幫到你。

蜀國滅亡時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救蜀國?

根據《三國志 孫休傳》及《三國志 霍戈傳》注引《襄陽記》記載,魏發動滅蜀之役後,蜀漢都督巴東的右大將軍閻宇被召回,閻宇留二千人命令巴東太守羅憲守永安。蜀向吳告急後,吳將丁奉進攻壽春,丁封、孫異救蜀,留平、施績駐南郡為機動。後來吳軍聽說蜀漢投降,以救援之名行襲擊羅憲之實,羅憲對這樣見利忘義的行徑極為憤慨:“趁火打劫,這就是你們的道義?何況你們還能撐幾天?我決不做東吳的俘虜!”隨後他激勵將士堅守頑抗。 不久後鍾會鄧艾相繼兵敗身死,東吳見到益州出現權力真空而再起吞併西蜀的野心,連身上的羊皮都扔掉後派撫軍將軍步協西上,直接要攻拔羅憲這個絆腳石。羅憲知道勢單力孤,反過來派參軍突圍向魏國的安東將軍陳騫求救,併力戰擊退東吳的"侵略"。兵敗後的吳人大怒,派出王牌鎮軍將軍陸抗(陸遜子)增兵三萬圍攻,直到六個月後司馬昭派遣荊州刺史胡烈攻西陵救羅憲時吳軍才撤走。 可見,羅憲守軍只有兩千,不是重兵,而東吳的"盟友"關係根本靠不住。這個問題其實好理解,兵敗國破的劉禪又憑什麼繼續和東吳稱兄道弟?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中的東吳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
起點的訂閱到底是怎麼算的 ?
春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難道真是因為西施嗎???? ?
東周是怎麼滅亡的?
秦國是怎麼滅亡的? ?
古巴比倫是怎麼滅亡的?
西漢是怎麼滅亡的?
乘法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宋江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