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要用簡體字?? ?

General 更新 2024-12-18

為什麼中國要用簡體字??

簡化漢字其實從唐代留下來的文字記錄上都已經有了。

關鍵是共和國成立後,用法律的形式把它予以確認.

從當時的指導思想來說,是為了讓"勞動人民"能夠掌握文化,那時認為繁體字筆畫多,老百姓不容易認.

但是從現在中國的教育普及情況看,簡化漢字可以說是不必要的,假如從漢字的系統性來看,簡直就是造成了混亂.

而且,對於閱讀古籍來說,還必須認識繁體字,可見,反而加重了負擔!

此外,一樓的朋友所寫的“瀪體牸”不是繁體字,那個“體”是簡體字,“瀪牸”根本不是應該使用的字,是現在網上閥朋友玩酷故意那麼寫的。

知道好象不支援“繁體字”。

為什麼大陸推行簡體字?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什麼是繁體字,如果大家去了解當中的歷史的話,你會發現所謂的繁體字,其實是解放前的簡化字,

當時新文化運動,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漢字,於是就推選簡化字,當然是一步一步的。

到後來新中國,國家推行了一個簡化字計劃,這使得簡化大大加強。更重要的時,在後來的掃盲運動和教育都是用簡化,於是簡體認識的人就多了。

我想說的是,香港和臺灣是因為資源有源而沒有去繼續簡化,因為工程太大了。

換句話說:大陸推行簡體,只是骸快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趨勢。

推行簡體還有很多好處,例如節省資源(印刷)

為什麼國家要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

簡體字方便書寫,古詩文中的通假字也沒丟失啊,不過中國這種拋棄傳統文明的行為確實不太好,讓韓國和日本認為很多中國的東西都是他們的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推行的?誰想出的?

推行簡化字是一個過程。早在1952年,就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開始著手收集、整理、編制《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956年11月教育部正式發文《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也就是說,應該算從1956年開始實施。1964年和1986年又分別修訂、公佈過《簡化字總表》,對先前的版本進行了個別修整。期間,在1978年前後出過一個非正常版的(比如:鋒-夆,國-囗),後來廢除了。

為什麼中國要把繁體字改為簡體

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盲,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但是遇到困難,繁體字筆畫多,難寫難認,掃盲的物件是大批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年人,為了這一需要才根據群眾中的一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這為全社會的掃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目前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1977年,曾公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佈廢除。

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裡”和“裡面”的“裡”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鬱”和“鬱鬱蔥蔥”的“鬱”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後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鬱”,繁體多達二十九筆!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後以“蔥鬱”的“鬱”代替,僅八筆。“籲”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後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後僅十一筆。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計算機用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型,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體卻什麼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簡體字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簡休字是建國之後才有的,主要是方便書寫和識別。

簡休字也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創造,是由於繁體字影響了書寫,影響了資訊傳播,所以採用的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它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型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1951年,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1955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定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籤”、“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為什麼國家不在香港也推行簡體字呢?

香港擁有高度自治權(除了外交和軍事),大陸也尊重香港的語言、書寫習慣,實際上也不可能要求香港也推行簡體字(這樣反而會使香港人反感,不利於團結,再者香港官方語言是粵語和英語,總不能強制要求改說普通話吧,那不現實),再說繁體字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多地體現了中華文化,大陸推行簡體字,個人認為是一招臭棋

大陸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問候朋友。

作者:任天涯

連結:www.zhihu.com/...68596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說明大多人是不怎麼關心歷史的。

即便這個歷史你曾經學過.....

約二十年前

遠的不說,咱就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當時咱們說漢字難學難認難寫,不利資訊交流,所以要簡化,還敢有人有意見嗎?

有意見的出來當時就能被人民群眾、專家學者、國外同行給削了,咋滴,你還想否認這鐵一般的事實?

所以今天有能力來反思簡體字的人們,還是要感謝王永民教授(五筆字型)鄭易里教授(鄭碼)等等等等八十年代那個萬碼奔騰的年代的編碼英雄們,正是是這些人的努力付出,中國人才徹底解決了中文電腦輸入的問題,並且方便到足以開始覺得簡體字很有問題的地步。

注意,這之前漢字簡化的反對聲音真是輕微到完全可以忽略,夠膽大著嗓門對漢字簡化說三道四那都是電腦中文輸入法普及以後才有的事。

但是你們注意到沒有,電腦中文輸入法是個什麼東西?是個讓你書寫過程變得異常簡單的工具,換句話說你的書寫過程被電腦被輸入法簡化了。

所以漢字雖然沒有從字形上再次簡化,但是從書寫上被徹底簡化了,這也是簡化!

所以,簡化是必然,區別不過是你簡化的切入點是什麼!

我們把眼光往前看...

約六十年前

新中國初立,新政權開始搞文字改革,為什麼?

因為中國窮!

因為中國文盲多!

因為中國弱!

因為中國想變強!

因為中國想變文明!

因為中國人想站起來!

我們看下五十年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委會成員

吳玉章、胡愈之、韋愨、丁西林、葉恭綽

前三個是tg的知識分子,後兩個不是,委員會的成員也差不多這個比例,但是無論是不是tg,成員都是真正的專家。

吳玉章是主任,最開始就是和瞿秋白在解放前一起搞拉丁化新文字的,所以吳玉章有把中國文字改革為拉丁化文字的志向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這真是問題嗎?我得說,五四以來至六十年代,中國本土產出所有著名的大師,比如胡適魯迅趙元任比如蔡元培陳獨秀林語堂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無論政治上的左中右就沒有覺得中國文字不需要改革的,而且都覺得恐怕拉丁化才是漢字的最終出路。

正確嗎?

在他們那個年代當然是正確的!

現在你們有了電腦這樣逆天的作弊器,你們自然覺得不正確,但覺得不正確的各位同學煩請去手寫“憂鬱的臺灣烏龜”一百遍啊一百遍好嗎!各位,就算你們覺得自己不是那麼有文化,但是,你能看明白我說啥,無論你同不同意,放在六十年前你就是如假包換的知識份子!(呃,不好意思,輸入法沒切換過來,輸入繁體字實在是件太輕鬆的事情。)

所以你知道了,六十年前新中國政府在文化上面臨什麼情況?

巨量的文盲

巨難學的文字

超級薄弱的教育資源

要讓更多的人能使用上文字,避免成為文盲,接續解放前文字改革運動的慣性,順理成章的對中國文字進行改革簡化難道是不合理的事情?

然後他們就順理成章的這麼做了......當然,最後當吳玉章他們出臺了漢語拼音方案,覺得夠成熟還想往下繼續發展成拉丁化文字而不僅僅是文字註音方案的時候,中央政府周恩來出面通知吳玉章同學,停!

是的,中央政府最後決定文字改革工作止步於成熟的漢語拼音方案推出,之後那幾十年呂叔湘也好、周有光也好,這些後來我們熟悉的語言文字學家其實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對漢字拉丁化念......

中國是什麼時候推行簡體字的|?其目的又是什麼|?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幹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臺”、“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主紶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

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

》,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

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提出《蒐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

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

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

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

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

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

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型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

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我國的簡體字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

簡體字發展歷史

·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膽一批簡體字表》,次年2月宣佈廢止。

· 1955年1月中國文改會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 1956年1月28日中國國務院審訂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

· 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簡化字總表》。

· 1977年,曾公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宣佈廢除。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中國要用簡體字?? ?
為什麼大陸不用繁體字?
為什麼中國人要過春節 ?
為什麼中國用不了Google,連Google地圖都用不了 ?
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買房 ?
為什麼中國人要有檔案?? 5分?
為什麼中國乒乓球要讓球 ?
為什麼中國移動要實行實名制? ?
為什麼中國高中要分科? ?
為什麼中國叫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