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詞中是什麼意思?
“是”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裡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嘗試。用同“......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釋
1、從後頭跟上:來得及。趕不及。
2、達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普及。過猶不及。
3、趁著,乘:及時。及早。及鋒而試。
4、連詞,和,跟:陽光、空氣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以及。[1]
詳細解釋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趕上,抓住。
及,逮也。——東漢·許慎《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
3.至,達到。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賈誼《論積貯疏》
及是,愈以為誠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廷益抱誠,噬羶曷及?——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4.待,等到。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其日中如探湯。
(袁可立)及長,數有異兆。——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及敵槍再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與……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又如:我不及他。
7、連累;關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8、通“給”。供應。
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國蓄》
9.到了……的時候
及魯肅過尋陽。——《資治通鑑漢紀》
及為北徐州,時有勢族請姻者。——《梁書· 韋放傳》
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鬆庵記》
10.遍及。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莊子·大宗師》
推恩海內,澤及鳥獸。——《東坡先生墓誌銘》
【介】
趁。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連】
和,與。
洄曲及諸道橋樑。——《資治通鑑唐紀》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樞)出家刻十餘種及王覺斯法書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史記》
3、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名】
姓。及姓。[1]...
"屬"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本義:特殊動物種類。引申義:種類,類屬。
種類,類。亦特指牲類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左傳·莊公十年》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義項是什麼意思
每一個不同概念意義事物的敘述內容稱為義項。每一個義項,具有獨立的義項名、百科名片、基本信息模塊、正文、參考資料等內容。
義項名是對詞條名所指代事物作明確識別的詞組,是義項內容說明。義項名一般為事物的屬性、從屬關係等,應具有代表性強、認知度高、簡短易識別的特點。
求採納~~
中選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中選即“選中”的倒裝。指選舉或選擇、選拔時被選中。文言文中多數情況指科舉考試時被錄取。如中選為舉人叫中舉,中選為進士叫中進士榜。有時指選拔官員被選上。
文言文中的因字是什麼意思
①因襲;遵循。《過秦論》:“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
②接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③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④順應。《察今》:“變法者因時而化。”
⑤原因;機會。《孫雀東南飛》:“於今無會因。”
⑥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諫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⑦介紹動作行為的依據,可譯為“依靠”、“憑藉”。《廉頗藺相如列傳》:“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⑧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依照”、“根據”。《核舟記》:“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條件,可譯為“趁機”、“趁著”。《鴻門宴》:“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⑩就;於是。《鴻門宴》:“貢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⑾因為;於是。《雁蕩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文言文裡,“左右“一詞什麼意思
左右
古義(文言文):近旁的人。
今義:左右表方位,概數。
文言文裡,“左右“一詞詳解:
(1)附近;兩旁。 如:餘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身邊。 如:在帝左右
(3) 近臣;隨從。
如: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4)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如: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5)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如: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