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宣揚什麼思想?

General 更新 2024-11-17

道教的創始人、創始時間、地點、道教宣揚什麼?

中國的道教創始人是:張陵。道號張道陵。又叫張天師。 時間:東漢末年,地點:在蜀中鶴鳴山(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道教宣揚的思想核心: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逆天(這裡的天,就是客觀規律、大自然)張陵一生的活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早期活動;二、為創教作準備;三、創教;四、傳教。張陵出生於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一個信仰黃帝老子的世家,一說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張陵與弟子王長、趙升等繞開洛陽乘舟入今江西鄱陽湖,上雲錦山,並傳黃帝九鼎丹法,在雲錦山修煉外丹黃白朮,歷三年煉成太清神丹,之後又煉成九鼎神丹,即所稱“龍虎太丹”,傳說龍虎大丹煉成後,山顯龍虎之形的瑞應,遂改雲錦山為龍虎山,公元126年,鶴髮童顏的張陵率弟子數人山龍虎山輾轉長安,翻越秦嶺經古棧金牛道入蜀。張陵入蜀之後,首先在今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積極為創教作準備。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是巴蜀從上古以來受到代表東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響極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稱鬼道文化)在東漢張陵創教之前已經形成巫教社團;二是張陵要與從戰國時楚國就已經鳳靡“淫祀”並影響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須積極為創教前作思想教理準備,在創教前後,他先後撰寫完成了《老子想爾注》、《黃書》、《道書》、《二十四圖》等二十四道書,並以符水等治病,發展教徒。

道教思想是什麼?

我是個道士

道家的思想就是道教思想的理論基礎,如《道德經》《莊子》《度人經》等經典中的思想

道教主要講,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無量度人、為而不爭、柔弱處下等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道教的精神精髓是什麼?

我來解釋你這個問題吧

你是研究道的? 那你知道有一句話叫做”道可道,非常道”嗎? 意思就是說 道如果可以說出來 就不是真正的道

只有靠自己去感悟

道是隻可意會 而不可言傳的

記住 聖人死了 聖人的學問也就消失了

我們所學到的 永遠都是糟糠

只有自己真正感悟的 這才是自己真正的學問 才是真正的道

現在的古書 上的道理 已經被完全扭曲了 建議如果你真想學 還是自己看原文 自己感悟的好

每個人心中的道都不同 得道的方式也不同

有一百個人 就有一百種不同的道

祝你早日得道!

道教文化有些什麼特色

道家文化的精髓

每當說起中華文化

,

有人總喜歡擡出儒家思想

,

彷彿只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

是中華文化的典範。經常有人說儒家思想如何如何正確、孔子是如何如何偉

大„„卻不知,道家哲學才是在中華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道家哲學是一門最樸素的社會和自然科學。

道家的許多經典著作都精闢地道出了社會和自然的發展規律。如

:

《道德經》

這部道家經典作品中的觀點博大精深,

其理論包羅萬象,

能跨越時空應用世間萬

物。

《莊子》這部文學成就很高的哲學經典所闡述的人生觀、世界觀是如此之精

闢,以至於可以治療現代人的精神空虛。

《莊子》一書中早就具備了“自由平等”

的觀念,

其思想之先進可見一斑。

《孫子兵法》

是一部以道家哲學為理論的兵法,

堪稱眾兵法之綱,

其軍事理論沿用至今,

其正確性仍被證明是無懈可擊的,

倍受

各國軍事家推崇。此外許多國璀如武術、中醫等皆與道家理論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比之下,

儒家只有一套說教色彩很濃的禮教,

除了三綱五常之類的教條外,

乎沒有什麼科學性的思想。

而這種思想體系竟然統治中國數千年,

正是儒家思想

束縛了中華民族創造力。

道家思想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的是道。

道家核心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家第一原則:

“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

“去甚,去奢,

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

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2.

道家第二原則:

“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四種情況:方

而不割

-

有稜角而不傷人;

直而不肆

-

率直而沒有放肆;

光而不耀

-

有光芒而不炫耀;

廉而不剮。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則:

“清靜為天下正“。清靜之道,自然之道。

“處無為之事,

行無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

“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

“治大國若

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

魚爛“。嚴子陵: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4.

道家第四原則:虛其心。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

樂;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更

新知識)

;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

。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虛心的

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

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

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

。經營智慧:忘

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

合發展的東西。

5.

道家第五原則:

“正言若反“。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

“反動“

-

事物的

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

(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有所智有

所不智)

“相輔相成“——太極管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一)

美國的張緒道

(新道家)

主張:

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

考慮正反的轉化。

學會:放棄掉(防止盛極而衰)

;繼續挖潛。

翻開中國歷史,

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皆因道學之興而盛,

道學之衰而亡。

中國

歷史上最繁榮的漢唐兩代,漢(文......

儒家,道家,法家都宣揚啥思想來著?

儒家的思想主張:

(1)倫理學: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2)政治學: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

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3)經濟學: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當時武當派的主要思想就是道教嗎?

道教起源於張天師,信奉道家鼻祖老子,道家傳人開創武當派,供奉的就是張天師

道教歷史的道教淵源

道教思想淵源雜而多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 道教有三大基本源頭: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黃老道家。鬼神巫術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宗先賢視為神靈而加以祭祀,祈禱膜拜。黃帝時期有了對於天帝的祭祀,其內容有“封禪告天”、“郊祀上帝”、“接萬靈於明廷”等。這種由來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時形成了一個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靈系統和敬天法祖的信仰傳統。道教不僅承襲了這種鬼神崇拜思想,而且將這個神靈系統納入神仙體系。與鬼神崇拜密切聯繫的巫術信仰也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凶;巫覡能夠溝通鬼神,轉告神旨;巫術可以為人們祈福鑲災、醫治疾病。上古巫術直接被戰國神仙方士承襲。 神仙方術信仰。戰國時期,北方燕齊和南方荊楚等地出現了宣傳長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亦稱方仙道)。方仙道宣揚長生成仙信仰,把黃帝和老子作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為神仙祖師;提出了尋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藥的主張,並實踐祠灶祭神、行氣辟穀、導引吐納等修煉方術;尤其是倡導煉丹術,把服食丹藥作為成仙途徑。荊楚地區的《莊子》和《楚辭》等對神靈仙境的屢見不鮮的描述,給神仙方士很大的啟迪和思考;燕齊地區流傳著海上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的傳說,驅動著帝王和方士前往尋訪。方仙信仰和方技術數被道教繼承,方士逐漸演化為道士。 道家黃老學說。道家哲學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源泉,老子把“道”作為宇宙的本體,萬物的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祕“存在”,與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便把“道”視為天地宇宙、陰陽五行、萬物生靈的本源,以此為基點建立道教神學理論體系;並且從宗教神祕主義的角度把“道”人格化,將老子看作“道”的化身。道家注重修真養生,追求長生久視,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專氣致柔、心齋坐忘、導引守一等修道養生方法。道家的養生思想和神祕主義所形成的修道成仙思想成了道教的核心,教理教義和修煉方術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戰國時期,齊國形成了以環淵、田駢、慎到為代表的黃老學派,尊崇黃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淨養生、無為而治思想為主體,兼收幷蓄諸子百家的一些內容。西漢前期,統治者推崇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輕徭薄賦,造就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了黃老道,由政治思想轉變為宗教學說,活躍於民間的黃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道教有四大重要源頭: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學理論和陰陽學說。儒家思想。道教吸收孔子、孟子忠孝仁義的三綱五常思想,以此構成宗教道德觀的主體,並將這種倫理道德與長生成仙思想結合,以神仙的威力驅使人們去奉持踐行。《太平經》提出了“天地君父師”的倫理體系,後來發展為影響深遠的“天地君親師”世俗倫理規範。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陰陽災異、天人合一的宗天神學以及隨之而起的宣揚星象預言、經籍圖籙、呼神劾鬼的讖緯神學均為道教所吸收。 墨家思想。《墨子》提倡尊天明鬼,重申了最高神天帝的意志和賞善罰惡的至上權威,借上天來推行兼愛非攻的主張;還將鬼的範圍由“人死為鬼”擴大到天地山川鬼神,為祭祀天地亡靈提供了依據;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也被《太平經》繼承發展;墨家重視科學技術的精神,也被道教所繼承。 易學理論。伏羲氏、周文王推演總結的《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對《易經》所作的註釋逐漸形成了一門學問——易學,道教人士把《易經》當做基礎經典而廣泛地探討、演繹和應用。《易經》的內容和形式都為道教所吸收:以易解道的理論實踐貫穿於道教發展的全過程。陰陽學說。陰陽概念......

如何理解李約瑟的“中國如果沒有道教思想,就像一棵爛掉了根的大樹”? 15分

我非常難過地想:現代中國,道家已經失落;中國人,對道家是普遍誤讀了的!

極少數真懂道家的人,視為至寶而不肯輕傳世人;另一些“熱情”地宣揚道家和解讀[老子]的“大師”們,與其說他們是在“弘揚”道家思想,推崇[老子],還不如說他們是在謀殺道家,謀殺老子,而且殺人不見血。

多年前,真老子真道家老子就已死去!現在打著“道”的旗號的人,恐怕就是南先生所說是“老子的罪人”吧。我覺得自己也是“罪人”!

更多的人,根本不懂道家,不懂沒關係,就保持對於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的敬畏和距離也好,不管這種東西的對錯好壞。比如說對“算命”之類,很多人其實不相信,但也不說絕對不信,所以保持距離吧。

可是這些根本不懂道家的人,卻又喜歡評論道家。他們並不去真正瞭解老子和道家說了什麼,只是憑著自己想象出來的對老子的看法,對“無為”對“道法自然”的理解,就無知無畏地批評,忽略和鄙視道家。道家在今日的中國,實際上是沒有地位的。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這顆大樹的“根”,是已經爛了,還是將要爛了,還是沒有全爛,只是爛得差不多了?

反正,談“好”肯定是自欺欺人,談“爛”,還可以爭論爛的程度。如果一個大樹,根已經爛掉的話,儘管表面上枝繁葉茂,在外形上以其龐大的身軀,炫耀自己的“強大”和“歷史悠久”,可是絕對經不起風雨的。一旦有風吹雨打,就會轟然倒下,留下一地的枯枝敗葉。

我更難過的是:今天,我們要了解[老子]和道家的價值,只能借用外國人的評價,國人們才肯“信任”,知道不是某些復古的“國粹派”老古董在忽悠大家。

可是還有更讓大家“難過”的事情:老子竭力提倡的理想社會和人民生活模式,在中國一直顯得“不現實”,好像很遙遠。特別是現代的中國,更是離老子的生活理想遠得“不可以道里計”。可是,我在一些西方國家,有些並不是很發達,卻發現或多或少,體現的就是老子的社會理想和生活模式。

這,恐怕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吧?考慮到[老子]在國際上的地位要比孔子高得多,考慮到[老子]的發行量僅僅次於[聖經];一本如此“晦澀難懂”,中國人讀起來都“頭大”的書,在德國居然每十戶擁有四本的比率;美國DISCOVERY頻道採訪我的時候,“老外”所提出的關於道家問題的水平和理解的深度,專指核心的“到位”程度,至今我在國內沒有見到一個人能夠問得出來。我在國內談道家,解決的盡是“基本功”“小兒科”一級的問題,讓我不禁想,[老子]是不是早已經“出國留學”了?

考慮到這些情況,各位朋友對國外居然有老子式的“理想社會”不奇怪吧?那不是落後,而是高度的文明;當然,國外的老百姓並不知道這其實是東方的智慧,他們也會不說這是中國道家的智慧。以為就是自己的,西方的,自然如此,本來就應該這樣的。“用而不言”,真的學到家了。

的確是這樣,老子的東西,就是“道”。誰學了,就是他自己的,別人搶不走。別以為老子是中國人,你是炎黃子孫,就理所當然地“擁有老子”,沒門!我們是子孫沒錯,但都是“不肖子孫”,早就把老祖宗丟了,把老子忘了。

甚至我們東方的夥伴國,而且是最瞧不起中國人的兩個民族,他們學習老子,要比我們學得好得多。他們可以學到骨子裡,也毫不隱諱地表現在面子上。

一個是韓國,他們崇拜道家,已經崇拜到國旗上;他們毫不隱諱地告訴全世界,他們國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道家的智慧,道家思想就是韓國的靈魂。我們當垃圾丟掉的根,正在韓國歡快地成長,成為他們民族強大起來的精神武器。那些國內自以為是地批評道家“消極,落後”的混蛋不肖子孫,在弱智地“哈韓”的時候,怎麼不想想:韓國人看起來像是消極,落後嗎?恐怕他們是我們知道的最積極,最進取的民族。我們可以批評他們“不成......

道教之弘揚道,紅樣佛,是怎麼會事,誰知道。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相關問題答案
道教宣揚什麼思想?
佛教宣揚什麼思想?
西海情歌表達什麼思想?
法國右翼是什麼思想?
宋江有嚴重的什麼思想?
改什麼思想改什麼作風?
老子主張什麼思想?
道教主張什麼?
墨家是什麼思想?
勸學提出了什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