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成語數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數典忘祖】

[釋義] 數:數說;典:史冊。數說著典籍;卻忘記了自己祖宗的事。後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現在比喻對於本國曆史的無知。

[語出]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枚祖籍慈溪;為兄部民;因生長杭州;數典忘祖。”

[正音] 數;不能讀作“shù”。

[辨形] 典;不能寫作“點”。

[近義] 崇洋媚外

[反義] 飲水思源

[用法] 用作貶義;用於人。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①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中國的古代文化;可不能~啊!

②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祖國說得一無是處。

【數典忘祖】成語故事: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一次,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宴席間,周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後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來譏刺對本國曆史的無知。

成語數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誰

數典而忘其祖,比喻忘本數典忘祖。”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也比喻對於本國曆史的無知。滿意請及時採納,有問題可以追問:“籍父其無後乎,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後來就用數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或事物的本源,謝謝

食言而肥 數典忘祖 的主角是誰

食言而肥的主人公是魯國大夫孟武伯 數典忘祖的主人公是晉大夫籍談和周景王

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武伯,說話一貫無信,魯哀公對他很不滿。有一次,魯哀公在五梧舉行宴會,孟武伯照例參加,有個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這郭重長得很肥胖,平時頗受哀公寵愛,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譏辱。這次孟武伯藉著向哀公敬酒的機會,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麼東西這樣肥胖啊?”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於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就是從此而來,形容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只圖自己便宜。若表示堅決履行諾言,說話一定算數,即為“決不食言”。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晉大夫籍談出使周王室。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12039.htm#2

含有歷史的成語有哪些

[源遠流長] 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里程碑] 路旁標誌裡數的碑。比喻在歷史進程中可作為標誌的重大事件。

[青史標名] 青史:史書。標:記下。在史書上記下姓名。比喻在歷史上留下好的名聲。亦作“青史留名”、“青史傳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青史流芳] 指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盤古開天地] 指人類開始有了歷史。

[數典忘祖] 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蹟。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蹟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曆史的無知。

[屬辭比事] 原指連綴文辭,排比事實,記載歷史。後泛稱作文紀事。

[青史垂名] 青史:青指竹簡,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垂:流傳下去。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斷爛朝報] 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

[青史傳名] 青史:史書。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留名] 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留芳] 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以古非今] 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披古通今] 披:翻閱。通:通曉。研究歷史,通曉古今。

[洞鑑古今] 洞鑑:明察。深入透徹地瞭解歷史與現實世事。

走,調,數,奔可以組成哪些成語

走馬觀花、走南闖北、走投無路、走親訪友

調兵遣將、調虎離山、調脂弄粉、調嘴學舌

數不勝數、數一數二、數米量柴、數典忘祖

奔走相告、奔逸絕塵、奔走呼號、奔犬飛鷹

有關於歷史的成語

完璧歸趙,草船借箭,樂不思蜀,張冠李戴……

求那些被篡改的歷史

被篡改的歷史

歷史,是我兒時的愛好,延續至今。歷史中的人物、事件,乃至隱約中的趨勢、格局,都令我愛不釋手,甚至有時流連忘返、廢寢忘食。從中國古代史到現代史,從世界史到各地區史,從國別史到斷代史,幾乎都有所涉及,風華萬千、英雄輩出、弄潮聲起、波瀾壯闊,讀史,的確是一種享受。

但是,只有真實的歷史,才能給你這樣的高級精神享受,如果你讀的是被篡改的歷史,那就是被欺騙,而且是最難以忍受的那種。可以說,高中前,我還沒發現歷史是被篡改的,認為都是真實的,從來沒有過懷疑,大學的時候,逐漸發現了一些可疑的情況,但是總體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直至大學以後至今的深入探討中,我開始發現並逐漸得出一個無奈而可悲的結論,我們的歷史,很多的都是被篡改的(主要指解放後所編撰的歷史)。

最近在看一本盜版書,街上10元賣的,是《共和國重要事件演義》,盜版效果很差,而且被刪的厲害,但是就僅存的內容來看,還是有好多東西可看。讓我非常感興趣的是有一個叫饒漱石的人,此人在書中因“高饒反黨事件”而下臺,就是到現在還是沒能平反。我在網上查了這個人的資料,無意中發現,此人竟然是功勳卓著的一方諸侯,解放戰爭期間曾任華東局第一書記,是整個淮海戰役的前線最高統帥。這可與我們的歷史常識相悖,不是有個總前委嗎?劉、鄧、陳、粟、譚五人總前委,對,是有這個機構,但這個機構只是負責後勤支援的一個機構,整個戰役期間沒有開過一次會議。真正負責整個淮海戰役的是饒漱石,兩次準備戰役的會議都是他組織開的,他指揮華野的粟裕和譚震林進行作戰,整個戰役期間華野消滅80%以上的國民黨兵力,而劉鄧的中野只是負責支援與牽制作用(相關資料,網上滿天飛,只要搜索饒漱石即可)。

可能就是因為饒被打倒了,所以他的功績也不再被提了,甚至張冠李戴到其他人頭上,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粟裕是淮海戰役的功臣,卻不知他本人羞於提起此事,他在淮海戰役殲滅黃維兵團的表現不佳,未能在計劃時間內消滅之,若非饒漱石拿出所有家當支援譚震林,後者終於殲滅黃維,後果不堪設想。也就是說整個淮海戰役的第一功臣是饒漱石,第二是譚震林,再次是粟裕,最後是劉鄧,與我們常識中的差不多是掉了個。

這樣的歷史還很多,比如1931年的蘇區肅反,一般人認為是王明的責任,但事實上整個當年的殘酷內鬥都是毛澤東開展的,富平事件已經清晰可見,還有悲壯西征軍,說是張國燾指使的,可惜徐向前保留了當年中央軍委的電報,讓中央希望西征軍牽制國民黨兵力的意圖重見天日。

這些被篡改的歷史細節,逐漸多了之後,就會使人有個恐懼的預測,還有多少的歷史是被篡改的,記得以前鐵血論壇有一篇全面批判毛澤東的文章,當時是嗤之以鼻,現在看來是有些是事實。“為尊者諱”,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頑症,一旦有些歷史事實令“尊者”不利,就會採取“曲筆”乃至“篡改”來撰寫,這種傾向很有意思,在離歷史實際年代越接近,則越明顯,也就是說,越古代的歷史,越會通過爭議而越趨向真實,而越現代的歷史,會有潛在的政治壓力使得“為尊者諱”。

現在已經看到,義和團、太平天國的那些黑暗面已經逐步被揭示,李鴻章、慈禧這樣的反派角色也有些正面的歷史事蹟,接下來,民國曆史相信會在不遠將來會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至於饒漱石為代表的解放後的歷史也終將會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

很希望歷史不再是政治的僕女,而是能夠以真實的面貌示人,於此才能以史為鑑,吐故納新。須知真實是一切判斷的基礎。

“自古多情空餘恨”出自哪首詩?

這是兩首詩拼湊的,算是個合成詩吧,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句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自古多情空餘恨是清代魏子安的《花月痕》 這句話的意思是 就是自古以來,感情很豐富,投入的感情很多得人,都只會留下遺憾。而這種遺憾會持續很長時間,一直受之困擾,沒有停止完結的時候。

魯迅《補天》要告訴人們什麼

魯迅創造《補天》中女媧的這個形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對當時“五四精神”的一種闡釋。女媧的獻身精神、創造精神,都給予了我們十分真實動人的鼓舞力量。

《補天》中,魯迅取材的是中國古代神話“女媧補天”與“造人”的故事,並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褒貶所成。

創作背景:

背景是廣漠的天宇和遼闊的大地,五彩繽紛的浮雲,光芒四射的太陽,冷峭皎潔的月光,繁華如錦的大地,奔騰呼嘯的大海,以及山崩地裂時熊熊燃燒的烈火和種種驚人的景象,構成了一幅幅壯麗的巨畫。女媧就是在這樣宏偉的背景前,從事著異乎尋常的勞動。她快樂地造人,給世界帶來了生機。在共工觸動不周山之後,有艱辛地從事補天的勞動,最終精疲力竭而死。

相關問題答案
數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誰?
巧奪天工的主人公是誰?
西遊記的主人公是誰?
自慚形穢的主人公是誰?
死而後已的主人公是誰?
祝福的主人公是誰?
繁星的主人公是誰?
敗走麥城的主人公是誰?
煮豆燃的主人公是誰?
變色龍的主人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