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什麼?
“禪定"是什麼意思?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唸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禪定是什麼意思
[chán dìng]
禪定 編輯
禪,為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並稱作禪定。又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鍊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
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祕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的作用。
佛教中的禪定是指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唸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即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在“戒、定、慧”的三個階段中,“定”從“戒”至“慧”的橋樑。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禪定的種類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歸納為四類,即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靜慮
靜慮,為梵語“禪那”之漢譯,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之意。靜慮有四種,通常所說的四禪。
(一)初禪,離生喜樂。即離欲界諸惡不善法(身惡、語惡),有尋有伺,於尋伺未見過患,及有對治欲界諸惡之善尋伺。喜樂者,已獲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禪定境,內心喜悅,於喜樂未見過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遠離,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性。此初禪具足五支:尋、伺(為取所緣)、喜(為受境界)、樂(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為禪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說,由斷除五法、修滿五法而證此定。所斷五法者:(1)欲所引喜,於妙五欲,或見或聞,或曾領受,憶念歡喜。(2)欲所引憂,即於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憂惱。(3)不善所引憂,即由憂苦的心情而行殺業,乃至起邪見。(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樂的心情而行殺業,或生邪見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屬造殺業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惡方便,或於諸惡放任不斷;又不善現前,隨順而行。所修五法者:(1)歡,因清淨持戒,生起無悔,心意適悅。(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悅。(3)安,謂離粗重,身心調適。(4)樂,由離身心粗重故,於諸(欲界)煩惱而得解脫。(5)定,即於所緣,審正觀察,心專一境。
(二)二禪,定生喜樂。有四支:內等淨(為取所緣)、喜、樂、定。即於初禪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對快速變化的所緣境界能正遠離,於較為穩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內心一味寂靜,乃至極寂靜。這種舍念正知,離尋伺亂,就是內等淨。定者,超過初禪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喜樂者,由超越尋伺,離初禪地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有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於彼喜相未見過患。
(三)三禪,離喜妙樂。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為取所緣)、樂、定。舍者,於前......
禪定的禪是什麼意思?
‘善知識!冓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六祖壇經
佛教中"禪定"是什麼意思?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教授坐禪第四》: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我想知道什麼是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謝謝
佛法學習,禪宗學習。
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接,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修禪定,到底要修個什麼出來
淨空法師---禪定是什麼,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
首先我們要懂得什麼是「禪定」,要把禪定的定義搞明白,不能夠產生誤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為我們解釋,「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坐禪,「內不動心叫坐」,坐就是定。我們曉得六祖大師在黃梅參學,他是從《金剛般若經》悟入的,這個說法也是從《金剛經》裡面來的。《金剛經》在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弘法利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所以六祖的講法,就是《金剛經》這兩句話。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說,內不起是非人我之見,不生貪瞋痴慢疑之想,這是定;外不受外面境界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這是禪。所以你要懂得禪定真正的意義,然後才曉得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禪定是屬於定學,是佛家修行的樞紐。
八萬四千法門,這是說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樣,但論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不止八萬四千,哪個法門都能成就禪定,都能幫助你「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所以,唸佛堂當然可以成就禪定,不但成就禪定,而且成就很深的禪定。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讚歎唸佛法門為「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就是淨宗講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叫「唸佛三昧」。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修學就不至於疑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決定會成就。
佛教禪定是什麼
佛教禪定不是空想更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二是如如不動,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也不能什麼都不想那樣只是空,你可以練習只有達到了一定境界才會有所感悟,只有自己悟道的才是答案,比人說的如果不能讓你馬上開悟你就可以把它當做廢話處理了,想在真的到達禪定的很少了而且離我們的生活都很遠的。
另外佛教也可以是一門很深的認識科學,包括宇宙自然,人我還有社會等等,和其他知識是一樣的你可以學也可以不學是自由的,有很多人沒有學佛也是一樣不讀書不學科學的,而且是大部分,難浮可以真的因為這樣的人就倒退了嗎,沒有。
甚深禪定,是什麼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
末學恭錄淨空老法師對禪定的開示希望對仁者的疑問有所幫助
出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記》‘定’是禪定,‘勝’是殊勝,禪定裡面最殊勝的。禪定就修學功夫淺深來說,差別不等。佛講大的,大的在六道里面,八種,把這禪定功夫淺深分為八種,色界裡面四禪,無色界裡面四定,這我們合起來講“四禪八定”。這諸位要記住,絕對不是說四禪之外還有個八定,八定包括四禪,四禪加上四空定合起來稱八定,這是大分。細分太多了,沒法子說了,一層比一層勝,二禪比初禪勝,三禪比二禪勝,四禪比三禪勝。小乘人也是大分,四相四果,大乘菩薩我們在此地所讀到的都是講大分,菩薩五十一個階位;換句話說,禪定功夫層次五十一種不同,一個比一個殊勝。無比的殊勝,最上的殊勝,如來果地!沒有再比如來高的了,如來達到究竟圓滿,‘勝定’。
饒益世界,這世界的人善根深厚,根熟的人多,佛用這些教學的宗旨綱領,這從名號當中得知,他們都有定功,都知道修定。如來示現究竟圓滿的禪定,教導大家不能夠得少為足,不能夠在禪定境界當中起了染著,就是著相!因為定中境界快樂,要不然誰修它?定中境界裡面,你們想想看,沒有睡眠,沒有飲食,有殊勝的樂趣,禪悅!悅是喜悅。色界天人沒有睡眠,沒有飲食,這東西不要了,那養分從哪裡來的?從禪定當中來的,很不可思議,我們想不通。欲界眾生,身體這是個機器,這機器運動一定靠能量來支持,能量耗盡了一定要補充。我們的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你的身體再好,三天不吃飯,你什麼工作都不能做了,能量耗盡了。一個星期不吃飯,你就瀕臨死亡了,這機器要壞了。
為什麼色界天人可以不需要外面能量的補充?現在我們懂得這道理了,禪定的功夫等於說他自己能夠產生能量,不需要外頭補充。自己產生能量,這能量是無盡的,沒有止境的,哪裡需要飲食?有飲食你就不自在,你就有障礙,什麼都不需要!再跟諸位說,什麼都不缺乏。這時候自己才真正能做得了主宰,得大自在,入無障礙的境界,顯示出禪定的作用不可思議,禪定能產生巨大的能量,這能量能變現一切所需。當我們不需要這些物質受用的時候,又能把這些物質轉變為能量,隨心所欲。科學家今天懂得這道理,肯定這是可能的,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做到。
幾千年前,佛菩薩、許許多多這世間高級的宗教都懂得這方法。印度婆羅門教,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六師外道,那個時候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國,佛經裡面記載的有九十六種。高級的宗教都是修禪定的,甚至於都有能力契入非想非非想天,這樣高的禪定。但是他到非想非非想天,他就止住了,以為宇宙的源頭他到了,以為那個是大涅槃的境界,這是誤會了、錯會了,不再精進了。安住在這境界裡面,這事情麻煩了。非想非非想天人還是有壽命的,八萬大劫,時間到了,他再不能上去,那就得往下墜落。這一墜落自自然然他就毀謗聖賢,認為這聖賢人給他講的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為什麼現在有生有滅?他懷疑,那就是毀謗聖賢,毀謗聖教。
聖賢聖教沒錯,是他自己搞錯了,這罪業從最上面掉到最下面鄲掉到地獄!這我們中國人常講:爬得高,跌得重。總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輪迴。佛法教學比一般聖賢要高明,講得清楚,非想非非想天上面還有,不是到頭了,上一層是什麼?上一層是出了六道輪迴。四聖法界裡頭聲聞法界、緣覺法界這兩大類,超越六道輪迴了;還有菩薩法界,還有佛法界,這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他不是分證即佛。他也沒有出得了十法界,什麼原因?無明沒破。在這地方,我們曉得見思煩惱沒有了,轉變了。見思煩惱是執著,這一轉變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執著,不再有執著的念頭了。——恭錄完畢
蕅益大師(佛菩薩再來)示唸佛法門 ......
什麼是禪定?
所謂“禪定”,就是我們“制心一處”的那種狀態,當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時就會進入那種狀態,我們常說的“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全神貫注”這些話其實都是在描述這種狀態,那是人的精神高度集中又高度放鬆的狀態。當然,真正的禪定是有層次的,佛家有所謂“四禪八定”之說,是指人禪定能夠達到的不同境界,那可是非常專業的哦。對初學者來說,一下子達到那種水平還是很難的,建議先上個入門的培訓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理論再說吧。比如“自在禪修”課程,適合初學,希望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