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建築與音樂的關係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一句無數哲人極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貝多芬都曾把建築稱作“凝固的音樂”,這不僅是因為古希臘有關音樂與建築關係的美妙傳說,而是因為兩者的確存在的類似與關聯。不同藝術類儘管各具特性,卻有內在聯繫,這種聯繫,使藝術家得以從不同的藝術中得到激勵,也使各種藝術有可能互相“移植”、綜合。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意思是說,如果使音樂的時間流動全都凝固下來,我們從音樂中或說從樂譜中便可以看到諸如嚴格數學化的比例、對稱、均衡等造型特點以及樂曲形式同建築結構的聯繫。 建築物質材料合乎規律,的組合,能給人類以音樂 的節奏和韻律的美感。建築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但它也有時間藝術的某些特點。因為建築空間往往是一個空間序列,是一個需要在運動中逐步鋪陳開來的、置於時間推移序列才能領略其全部魅力的一個空間序列。空間序列的展開既通過空間的連續和重複,體現出單純而明確的節奏,也通過高低、起伏、濃淡、疏密、虛實、進退、間隔等有規律的變化,體現出抑揚頓挫的律動,這就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複、休止,能給人一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北京的故宮,從正陽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長達七華里的中軸線展開,十幾個院落縱橫交錯,有前奏、有漸強、有高潮、有收束,幾百所殿宇高低錯落,有主體、有陪襯、有烘托,雄偉壯觀的空間序列儼然一組“巨大的交響樂”。 我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各具特色,蜚聲於世,它們是非常富有音樂性的建築,閃耀著勞動人民的音樂天賦在建築中的智慧光芒。 北京明清兩代建築的天壇迴音壁與三音石引人人勝,迴音壁內側牆面平整光潔,它使外來音響沿內弧傳遞,久久迴盪。如站在壁前輕輕哼唱,和聲隨之而起,深沉婉轉,娓娓動聽;如放聲高歌,則回聲四起,洪亮粗獷,縈繞耳畔,蕩人心懷。 在河南省陝縣境內的蛤蟆音塔,建於清康熙年間。塔身雖不高,卻以“奇聲奪人”而聞名於世。遊人若以掌擊塔,塔內會發出“咯咯咯咯”的鳴聲,有如萬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 在外國的古代建築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樂性”的塔建築,如意大利比薩教堂的鐘塔。塔的頂層裝有七隻音階鍾,能發出“do、re、ml、fa、sol、 la、sl”七個音,成了一座有趣的“音樂塔”。比薩斜塔是屬於比薩大教堂的鐘塔,每當教堂舉行儀式時,塔上的音階鍾叮噹敲響,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印度泰米爾地區的一座古老的廟宇裡有一“音樂樓梯”。當踏著樓梯前進或用木頭輕輕敲擊時,便會發出不同的音高,這架樓梯是利用不同材質的花崗石反覆加工,按規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來的。 世上不僅有音樂塔、音樂梯,而且還有能奏樂的橋。日本豐田市有座31米長的人行音樂橋,橋上兩側欄杆裝有109塊音響欄板,行人只要按順序敲打欄板,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敲另一側能奏出日本民歌(故鄉)。 隨著電子科技的日益發展,建築、音樂、電子技術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三位一體的建築物。馬賽的音樂魔牆就是一例。1984年3月,法國馬賽第二條地鐵通車之際,在卡斯特拉納地鐵內,一垛神奇的綠牆開始與公眾見面。人們經過它面前,它會發出一陣陣伴隨行人腳步節奏的樂曲。原來這是一垛不同尋常的魔牆——音樂牆。音樂牆是藉助計算機的功能而奏出樂曲的,計算機的存貯器貯存著各種基本音符、短句,構成一個作曲系統。行人經過音樂牆時,改變著光電管的進光強度。這一信息被計算機接收,經過特殊程序處理,就變成一組根據行人經過牆前的動作而配製的音樂。行人既是音樂演奏者,又是音樂欣賞者。除法國有音樂魔牆外,在美國的公園和遊樂場中,還出現了有趣的“音樂地坪”。 ......
如何理解“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黑格爾曾這樣提示音樂與建築的關係:“音樂和建築最相近,因為象建築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築的結構形成於數學和力學的創造,而建築上的整體美觀又與絕對的、簡單的,可以認識的數學比例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所有建築師都把比例作為建築形式美的首要原則之一。
建築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人們是從它的均衡、對稱、佈局等各種形式中去體驗其美感的。雖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是,類似於建築材料的音樂語言及其要素也必須按一定的邏輯方式合理的組合形成多樣化的統一,才能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梗音樂的一種美感。這種由音樂語言及其要素所構成的各種具體的相互關係,組成方式,就是音樂的結構。如:巴羅克建築以裝飾上光怪離奇,來激發著絢爛奪目的珠光寶氣;利用透視所產生的幻覺來增加層次感和空間感;運用建築上的凹凸、起伏、光影變化、明暗對比等手法,使建築富於動感,產生戲劇性的離奇氣氛。
同巴洛克建築一樣,巴洛克音樂追求一種幻想、繪畫式的手法,運用階梯式的力度變化、無窮動的音樂旋律、複雜的復調風格、瘋狂的感情傾訴等來誇張細部情感,使表情豐富,形成音樂的戲劇性起伏。打破傳統音樂的哪種典型美形式。
由於音樂音響的造型性功能,使得音樂美的最直接的體現在音樂的形式特徵上,他體現了人類藝術上的形式美法則。
音樂與建築的內在聯繫
一、風格上的對比
建築是一種以形式為主的造型藝術,它能激起同聽音樂相近的情感反應。在音樂中,我們能從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築的因素。中世紀那種尖頂的哥特式建築,引導人們向天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盛行那種圓頂的建築,表現出了人文主義的思想,不叫人們向上帝看,而是向人間看。
二、重複的技巧
在音樂的創作中,“重複”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築設計也是如此,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建築中,這種重複當然一定是由建築設計所引起的視覺可見元素的重複,如光線和陰影,不問的色彩、支柱、開洞及室內容積等等。一個建築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這些韻律關係的協調性。簡潔性以及威力感來取得的。那羅馬大角鬥場連拱的重複,希臘神廟優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複,以及北京頤和園長廊的重複等等,都具有古典音樂裡可以找到的那種規則式的重複。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築群有那樣和諧、協調,是因為它們富有美的“旋律”,體觀了建築美的特有法則。那些宏偉壯麗的交響樂那樣勻稱完整,是因為它們具有嚴謹的結構,體現了音樂美的特有法則。
三、結構上的把握
音樂中的形式結構,如曲式中最小的結構——起、承、轉、合(歐洲傳統音樂中叫陳述、鞏固、發展、終結)四句方塊的樂段,其結構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結構形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作為大型樂曲交響曲的四樂章,也可以說是起—承—轉—合的一種擴展。
音樂的美,也包括音樂結構的美。但是,音樂的結構受限於作品的題材內容,並服務於它。結構在主題的重複、變奏、展開、派生、對比、再現等過程中,有時強調變化,有時強調統一,完全以內容需要為依據。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再現部中,作者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就省掉了呈示部中曾出現過的“同窗共讀”的副部。
四、創作上的溝通
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的確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受到建築藝術的或多或少的影響。如:貝多芬在創作《英雄交響曲》時,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築群的啟示。舒曼在《第三交響曲》中就曾想表現科隆大教堂外觀的壯麗與雄偉。
至於建築設計中講究主題與形象(造型)、統一與均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韻律與節奏、重複與變化、性格均風格、色彩與色調等等建築藝術法則,這與音樂......
怎麼理解“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就是說建築也象音樂一樣也是一種藝術啊 ,只不過音樂是用聲音來表達,而建築是用鋼筋水泥石頭等固體的東西。
建築是無聲的詩歌為什麼?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為什麼?
其實這是用藝術的語言來闡述的,那音樂有調有曲有高低不同的韻律給人的美好的感覺,建築也一樣,一些傑出的建築,在其身上你同樣能感覺到那種美好的是感覺,造型 空間 其實同樣是一個立方譁盒子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這就是和粗俗的文字和詩歌相比的感覺。這個就是建築的最高境界,他是一個實在為人所用的功能 但也是什麼生活中最實際的藝術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與音樂有什麼關係?
一個悅目 一個賞心 形成都來自於靈感 都需要有一定的審美觀 不論是設計師還是音樂家,他們都追求一種獨一無二的創作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源於人對美的追求,是美好事物在現實中的最好體現
什麼是“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展開你的想象力吧!
黑格爾曾這樣提示音樂與建築的關係:“音樂和建築最相近,因為象建築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築的結構形成於數學和力學的創造,而建築上的整體美觀又與絕對的、簡單的,可以認識的數學比例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所有建築師都把比例作為建築形式美的首要原則之一。
建築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人們是從它的均衡、對稱、佈局等各種形式中去體驗其美感的。雖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是,類似於建築材料的音樂語言及其要素也必須按一定的邏輯方式合理的組合形成多樣化的統一,才能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到音樂的一種美感。這種由音樂語言及其要素所構成的各種具體的相互關係,組成方式,就是音樂的結構。如:巴羅克建築以裝飾上光怪離奇,來激發著絢爛奪目的珠光寶氣;利用透視所產生的幻覺來增加層次感和空間感;運用建築上的凹凸、起伏、光影變化、明暗對比等手法,使建築富於動感,產生戲劇性的離奇氣氛。
同巴洛克建築一樣,巴洛克音樂追求一種幻想、繪畫式的手法,運用階梯式的力度變化、無窮動的音樂旋律、複雜的復調風格、瘋狂的感情傾訴等來誇張細部情感,使表情豐富,形成音樂的戲劇性起伏。打破傳統音樂的哪種典型美形式。
由於音樂音響的造型性功能,使得音樂美的最直接的體現在音樂的形式特徵上,他體現了人類藝術上的形式美法則。
音樂與建築的內在聯繫
一、風格上的對比
建築是一種以形式為主的造型藝術,它能激起同聽音樂相近的情感反應。在音樂中,我們能從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築的因素。中世紀那種尖頂的哥特式建築,引導人們向天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盛行那種圓頂的建築,表現出了人文主義的思想,不叫人們向上帝看,而是向人間看。
二、重複的技巧
在音樂的創作中,“重複”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築設計也是如此,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建築中,這種重複當然一定是由建築設計所引起的視覺可見元素的重複,如光線和陰影,不問的色彩、支柱、開洞及室內容積等等。一個建築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這些韻律關係的協調性。簡潔性以及威力感來取得的。那羅馬大角鬥場連拱的重複,希臘神廟優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複,以及北京頤和園長廊的重複等等,都具有古典音樂裡可以找到的那種規則式的重複。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築群有那樣和諧、協調,是因為它們富有美的“旋律”,體觀了建築美的特有法則。那些宏偉壯麗的交響樂那樣勻稱完整,是因為它們具有嚴謹的結構,體現了音樂美的特有法則。
三、結構上的把握
音樂中的形式結構,如曲式中最小的結構——起、承、轉、合(歐洲傳統音樂中叫陳述、鞏固、發展、終結)四句方塊的樂段,其結構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結構形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作為大型樂曲交響曲的四樂章,也可以說是起—承—轉—合的一種擴展。
音樂的美,也包括音樂結構的美。但是,音樂的結構受限於作品的題材內容,並服務於它。結構在主題的重複、變奏、展開、派生、對比、再現等過程中,有時強調變化,有時強調統一,完全以內容需要為依據。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再現部中,作者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就省掉了呈示部中曾出現過的“同窗共讀”的副部。
四、創作上的溝通
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的確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受到建築藝術的或多或少的影響。如:貝多芬在創作《英雄交響曲》時,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築群的啟示。舒曼在《第三交響曲》中就曾想表現科隆大教堂外觀的壯麗與雄偉。
至於建築設計中講究主題與形象(造型)、統一與均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韻律與節奏、重複與變化、性格均風格、色彩與色調等等建築藝術法則,這與音樂......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仿寫句子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如果說文字是抽象的圖畫,圖畫是動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