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覺閾值高是什麼意思?
痛覺的意義
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往往產生痛覺,併發生一定的防禦反應,這對於機體有保護意義。疼痛常常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症狀而被臨床醫生所重視。長期而劇烈的疼痛還伴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並影響食慾和睡眠,必須及時使之緩解。關於痛覺的中樞機制,目前還知道得較少。下面簡單介紹皮膚痛、內臟痛和牽涉痛。1.皮膚痛覺傷害性刺激作用於皮膚時,可先後出現快痛與慢痛兩種性質的痛覺。快痛是一種尖銳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後很快產生,刺激撤除後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種定位不明確、強烈而又難忍受的“燒灼痛”,在刺激作用後0.5~1.0秒產生,刺激撤除後還會持續幾秒鐘,並伴有情緒、心血管與呼吸等方面的反應。一般認為,痛覺感受器是遊離神經末梢。任何過強的刺激達到對組織產生傷害時,都能引起痛覺,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適宜刺激。在動物和人體實驗中觀察到,將某些物質(如K+、H+、組織胺、5-羥色胺、緩激肽、前列腺素等)塗在暴露的遊離神經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這些物質稱為致痛物質。由此設想,在傷害性刺激作用下,組織損傷並釋放出某些致痛物質,然後作用於遊離神經末梢,引起痛覺傳入衝動。實驗證明,傳導快痛的神經纖維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纖維,其傳導速度較快,興奮閾值較低;傳導慢痛的神經纖維可能是無髓鞘的C纖維,其傳導速度較慢,興奮閾值較高。痛覺傳入衝動可通過痛覺傳導通路抵達大腦皮層的體表感覺區而產生定位的痛覺,也可通過側支傳導經腦幹網狀結構而抵達邊緣系統,引起痛的植物性反應和情緒反應。臨床上可用普魯卡因等局部麻醉藥封閉神經來阻斷痛覺衝動傳入中樞,也可用嗎啡等鎮痛藥作用於中樞達到鎮痛的效果。2.內臟痛與牽涉痛內臟痛的感受器也是遊離神經末梢,其傳入纖維走行在植物性神經幹中,即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和盆神經中。內臟痛與皮膚痛相比較有下列的特徵:①由於內臟感覺神經末梢的分佈比皮膚神經末梢稀疏,因此由內臟傳入所產生的感覺比較模糊、彌散、定位不精確,有時甚至不引起主觀感覺。產生內臟痛時,也不易明確指出疼痛的確切部位,而且內臟痛比較緩慢而持久。②引起皮膚痛的刺激(如刀割、燒灼等),一般不引起內臟痛,而臟器的過度膨脹、牽拉、缺血、痙攣、炎症等刺激則能產生內臟病。某些內臟疾病往往可引起身體體表的一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例如心絞痛患者常感到左肩、左臂內側、左側頸部疼痛和心前區疼痛;膽囊炎症時常感到右肩部疼痛;闌尾炎早期感到上腹部或臍周區疼痛等(表11-1)。瞭解牽涉痛的發生規律對於臨床診斷有一定意義。
痛閥值是什麼
應該是對疼痛刺激的感應吧,痛閥值越高,越不容易感到痛
為什麼人會有痛覺?
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往往產生痛覺,併發生一定的防禦反應,這對於機體有保護意義。疼痛常常是關於痛覺的中樞機制,目前還知道得較少。下面就皮膚痛、內臟痛和牽涉痛說一下。
1.皮膚痛覺傷害性刺激作用於皮膚時,可先後出現快痛與慢痛兩種性質的痛覺。快痛是一種尖銳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後很快產生,刺激撤除後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種定位不明確、強烈而又難忍受的“燒灼痛”,在刺激作用後0.5~1.0秒產生,刺激撤除後還會持續幾秒鐘,並伴有情緒、心血管與呼吸等方面的反應。
一般認為,痛覺感受器是遊離神經末梢。任何過強的刺激達到對組織產生傷害時,都能引起痛覺,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適宜刺激。在動物和人體實驗中觀察到,將某些物質(如K+、H+、組織胺、 5-羥色胺、緩激肽、前列腺素等)塗在暴露的遊離神經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這些物質稱為致痛物質。由此設想,在傷害性刺激作用下,組織損傷並釋放出某些致痛物質,然後作用於遊離神經末梢,引起痛覺傳入衝動。
實驗證明,傳導快痛的神經纖維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纖維,其傳導速度較快,興奮閾值較低;傳導慢痛的神經纖維可能是無髓鞘的C纖維,其傳導速度較慢,興奮閾值較高。痛覺傳入衝動可通過痛覺傳導通路抵達大腦皮層的體表感覺區而產生定位的痛覺,也可通過側支傳導經腦幹網狀結構而抵達邊緣系統,引起痛的植物性反應和情緒反應。
臨床上可用普魯卡因等局部麻醉藥封閉神經來阻斷痛覺衝動傳入中樞,也可用嗎啡等鎮痛藥作用於中樞達到鎮痛的效果。
2.內臟痛與牽涉痛內臟痛的感受器也是遊離神經末梢,其傳入纖維走行在植物性神經幹中,即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和盆神經中。
內臟痛與皮膚痛相比較有下列的特徵:①由於內臟感覺神經末梢的分佈比皮膚神經末梢稀疏,因此由內臟傳入所產生的感覺比較模糊、彌散、定位不精確,有時甚至不引起主觀感覺。產生內臟痛時,也不易明確指出疼痛的確切部位,而且內臟痛比較緩慢而持久。②引起皮膚痛的刺激(如刀割、燒灼等),一般不引起內臟痛,而臟器的過度膨脹、牽拉、缺血、痙攣、炎症等刺激則能產生內臟病。
某些內臟疾病往往可引起身體體表的一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例如心絞痛患者常感到左肩、左臂內側、左側頸部疼痛和心前區疼痛;膽囊炎症時常感到右肩部疼痛;闌尾炎早期感到上腹部或臍周區疼痛等。瞭解牽涉痛的發生規律對於臨床診斷有一定意義。
說得簡單點就是,皮膚內有痛覺感受器,當皮膚受到壓力,打擊等,痛覺感受器將痛覺傳入衝動可通過痛覺傳導通路抵達大腦皮層的體表感覺區而產生定位的痛覺。
疼痛的發生機制
過去對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間的差異沒有足夠的認識,現在臨床上對兩類疼痛在病因學、發生機制、病理生理學、症狀學、診斷、治療上的差異有了明確的認識,認為急性疼痛是疾病的一個症狀,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疼痛形成的神經傳導基本過程可分為 4 個階梯。傷害感受器的痛覺傳感 (transduction) ,一級傳入纖維、脊髓背角、脊髓一丘腦束等上行束的痛覺傳遞 (transmission) ,皮層和邊緣系統的痛覺整合 (interpretation) ,下行控制和神經介質的痛覺調控 (modulation) 。(一)急性疼痛的發生機制急性疼痛為傷害感受性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的發生機制是疼痛形成的神經傳導基本過程。機體受到物理、化學或炎症刺激後產生急性疼痛的痛覺信號,並通過神經傳導及大腦的分析而感知。1 、痛覺傳感皮膚、軀體 ( 肌肉、肌腱、關節、骨膜和骨骼 ) 、小血管和毛細血管旁結締組織和內臟神經末梢是痛覺的外周傷害感受器。體表刺激通過皮膚的溫度、機械感受器傳遞疼痛。內臟傷害感受器感受空腔臟器的收縮、膨脹或局部缺血刺激,運動系統的疼痛通過軀體傷害感受器感知。2 、痛覺上行傳遞( 1 )痛覺傳入神經纖維:傳導痛覺信號的一級傳入神經軸突是有髓鞘的 A δ 纖維和無髓鞘的 C 纖維,其神經胞體位於脊髓背根神經節。( 2 )疼痛信號在脊髓中的傳遞:脊髓是疼痛信號處理的初級中樞。傷害性刺激的信號由一級傳入纖維傳入脊髓背角,經過初步整合後,一方面作用於腹角運動細胞,引起局部的防禦性反射,另一方面則繼續向上傳遞。( 3 )疼痛信號由脊髓傳遞入腦身體不同部位疼痛信號在脊髓傳導的上行通路分為:軀幹和四肢的痛覺通路,頭面部的痛覺通路和內臟痛覺通路。軀幹和四肢的痛覺通路包括: ①新脊-丘束,該束傳遞的信息可經丘腦的特異性感覺核群投射到大腦灰質中央後回( 3.1.2 區)的上 2/3 處,具有精確的定位分析能力;②舊脊-丘束或脊-網-丘束,在上行途中多數纖維中止在腦幹的內側網狀結構等處,再經中間神經元的多級轉換傳遞達到丘腦的髓板內側核群等結構,與疼痛伴隨的強烈情緒反應和內臟活動密切相關。頭面部的痛覺通路:頭面部痛覺第一級神經元胞體位於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其軸突終止於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由此換元發出纖維越過對側,組成三叉丘系,投射到丘腦腹後內側核( VPM )。自 VPM 發出的纖維,經內囊枕部投射至大腦皮質中央後回( 3.1.2 區)的下 1/3 處。內臟痛覺通路:內臟痛的傳入途徑比較分散,即一個臟器的傳入纖維可經幾個節段的脊髓進入中樞,而一條脊神經又可含幾個臟器的傳入纖維,因此內臟痛往往是彌散的,定位不夠準確。( 4 )參與疼痛信號傳導的受體在傳導通路中有許多受體參與疼痛信號的傳導。 其中阿片受體(μ - 阿片受體、δ - 阿片受體和κ - 阿片受體)是疼痛信號傳遞及鎮痛過程中最重要的受體。過去認為這三種阿片受體主要分佈於脊髓背角和腦等中樞神經系統,最近研究發現,三種阿片受體分佈於整個神經系統,包括外周神經系統及中間神經元。3 、皮層和邊緣系統的痛覺整合脊髓丘腦束進入丘腦後形成二級神經元,發出纖維:①至白質的軀體感覺部位;②與網狀結構和丘腦核相連,因此在感到疼痛時呼吸和循環會受到影響;③延伸至邊緣系統和扣帶回,導致疼痛的情緒變化;④與垂體相連,引起內分泌改變;⑤與上行網狀激活系統相連,影響注意力和警覺力。丘腦既是各種軀體感覺信息進入大腦皮質之前最重要的傳遞中樞,也是重要的整合中樞。在邊緣系統的某些結構可能和疼痛的情緒成分有......
生小孩發作時是什麼感覺
這要看你的痛覺閾值是高還是低,痛覺閾值高的人沒有痛覺閾值低的人感覺那麼痛。但痛是肯定的。就是剖腹產也會痛(麻藥醒了痛但一般可以忍受)。痛覺分為十三級,第一級是被蚊子咬,最高的十三級痛就是生孩子。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這要看你的痛覺閾值是高還是低,痛覺閾值高的人沒有痛覺閾值低的人感覺那麼痛。但痛是肯定的。就是剖腹產也會痛(麻藥醒了痛但一般可以忍受)。據說痛覺分為十三級,第一級是被蚊子咬,最高的十三級痛就是生孩子。 生孩子前我以為反正痛又不會死人(我的痛覺閾值相當低對痛覺很敏感),只要肯忍受應該能對付過去。生的時候知道錯了,痛也許是不會死人的,但是痛起來真的很想去死。第一次和痛經的痛跟這種痛比起來只能算是撓破點皮的痛。因為痛到最後我還是生不出來只能剖腹,有的人說剖腹產時打麻醉藥也痛,但我真沒感覺出來,因為那時我差不多已經快昏過去了,只覺得心裡長舒了一口氣:終於可以不用再痛啦。 建議怕痛的話,可以剖腹產,但是前提是生產發作再進醫院剖腹,然後不打催產針直接剖(打催產針的作用是促使子宮收縮變薄方便醫院執刀當然對產婦也好創口會比較小),作為過來人我提醒你,即使是剖腹產,如果打了催產針再行剖腹的話剖之前也是會非常疼的,因為正常生的話陣痛的時間間隔是逐漸縮短的,打了催產針一下就過渡到生之前的痛,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尤其是怕痛的人),這種痛沒有幾個人能忍受得了,我住院的時候不是我一人痛,有幾個同時生產的產婦,還有比我叫得更慘的,那感覺就像中美合作所受酷型差不多吧。 自己生:一是痛覺閾值要高不怕痛或是雖怕痛但很能忍。二是要力氣大身體強壯,因為痛起來的時候越是痛越要用全身力氣去抵抗才能經受得住,沒力氣很快就會虛脫。至於時間上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要很久才能生下來有的半天就搞定了還有更快的。這跟身體素質還有遺傳有關。一般你媽媽生你時是什麼情況你也會差不多。 剖腹產:我同學是這樣進行的,一首先找家有熟人的醫院說好是剖腹產,然後到了生的時候直接住進醫院不打催產針就剖,所以基本沒受什麼多大的痛苦,但是她是自己選的日子剖腹,對胎兒很不利,孩子生下來比較難帶,也不肯長個,身體不是太好。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一定要等胎兒自己發動生產再去剖腹的原因,也算是前車之籤吧。 我是真的很想自己生,但可惜遺傳是先破完羊水(這對順產有點不利)再發作生產,不幸又打了催產針更加劇了疼痛的程度,然後經過十個小時的陣痛,仍然沒有生下來,最後進了手術室剖腹,剖腹的過程很快,半個小時就搞定了。但那種痛真是終生難忘啊,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母親“偉大”是什麼意思了,那意思就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