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六回感受?

General 更新 2024-12-20

三國演義第6回感受150字

《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這回講的是董卓因為呂布戰敗,於是遷都長安,在洛陽大肆屠戮,孫堅救了宮闕之火,無意間發現了玉璽,於是拿著玉璽背約回江東去了,而袁紹等人不肯追襲害的曹操戰敗。於是眾諸侯散夥。

讀過這回,最大的感受就是董卓之殘,孫堅之精,曹操之專斷,袁紹之無謀。董卓在臨走時還不忘抄了洛陽富戶的家,捲了錢財去了長安。孫堅、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結義時信誓旦旦,結果各自居心叵測,先是孫堅背約,然後曹操獨斷專行,袁紹等無謀,放任董卓,從而導致一場轟轟烈烈的剿賊計劃成為泡影,也為後來群雄並立奠定了基礎,這也標誌著大漢王朝的搖搖欲墜,漢獻帝空有帝名,而權力在於董卓,十八路諸侯名為就應,其實各自心懷鬼胎,各為私利。這也就標明著《三國演義》這部著作已經從東漢的末年王朝故事過渡到了早期的群雄割據故事,後來的呂布之死、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趙雲之死、劉禪之降分別標誌著群雄割據晚期的開始、群雄割據的結束、三足鼎立的開始、三國末期的開始和三足鼎立的結束,可以說第六回便是一個分水嶺,以前的是東漢末年,從這以後,主角不再是漢獻帝,而是以袁紹、曹操為主的割據勢力。

三國演義第六回的好句摘抄賞析

堅以杖畫地曰:“董卓與我,本無仇隙。今我奮不顧身,親冒矢石,來決死戰者,上為國家討賊,下為將軍家門之私;而將軍卻聽讒言,不發糧草,致堅敗績,將軍何安?”

孫堅這番話 將自己擺在了高點上 ,讓袁術無話可說,只好斬殺讒言之人 這番話可謂好句。

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孫堅這話最後應驗到了自身。。。真的死於刀箭之下

飲宴間,操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曹操這番話是最經典 深刻的突出諸侯會盟的異心以及不團結的之處,為失敗找到了根本性的原因。

三國演義第六回讀書筆記

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與聯軍交戰失利,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李傕(jué)、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遷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發掘陵墓墳冢。聯軍先鋒孫堅率先衝入洛陽,撲滅宮中餘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下帶一錦囊。內裝一枚玉璽,上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孫堅心動,認為石自己要當皇上的徵兆,乃託疾歸江東。不想軍中有人告密,二人就此翻臉,孫堅拔寨離洛陽而去。袁紹寫了一封信,派人連夜趕往荊州,要劉表截住孫堅,奪取玉璽,聯軍從此分裂。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三國演義第六回體會

春秋無義戰——勤王旗號下各懷鬼胎的十八路諸侯

面對國賊董卓,二袁不是去奮力殺敵、解民倒懸,而是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不肯消耗兵力,還生怕別人建功。那些追隨二袁、人云亦云的諸侯又何嘗不是明哲保身之徒?孫堅是主站派的突出代表,一出場就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可是當他得到玉璽之後,馬上就露出了自己丑惡的嘴臉!皇帝不是被擄去了,你怎麼又不去就了呢?哼!誰還顧得上這個傀儡,我只為我的利益而戰!

三國演義第六回 人物形象

羅貫中版本《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出現的人物:1.張飛:勇猛而急進;2.曹操:辦實事,實幹派,而且抓住機會收買人心;3.袁紹:總想“因人成事”,揀現成,但優柔寡斷,不思進取——各路諸侯基本這個調;4.孫堅:英雄了得,勇敢,務實——但得到玉璽後,人性的自私和貪婪表露無遺;5.黃蓋:有見識,但只是狹隘的忠心(慫恿孫堅背盟);6.董卓:簡直就是一個強盜【金聖嘆在他的外書(評論)中對遷都的評說:不是皇帝遷都,是強盜搬場——事實上就書面而言,真有這個感覺】;7.平民百姓:貧者遷其戶,富者殺其身——整個兒活在亂世的悲哀!!

三國演義第六回中的好句,包括賞析。

《三國演義》第六回為: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好句:

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董卓與我,本無仇隙。今我奮不顧身,親冒矢石,來決死戰者,上為國家討賊,下為將軍家門之私;而將軍卻聽讒言,不發糧草,致堅敗績,將軍何安?

賞析:

《三國演義》第六回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演義第六回感受?
三國演義第六回好詞?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概括?
三國演義第一回原文?
三國演義第一回翻譯?
三國演義第十回?
三國演義第八回賞析?
三國演義第八回好詞?
三國演義第一回摘抄?
三國演義第四回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