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劉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姓劉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劉邦、劉徹、劉備、劉 向、劉禹錫、劉伯溫、劉伯承、劉少奇、劉海粟
古代姓劉的 名人
劉邦
(前256—前195)字季。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字季。豐縣(今[屬江蘇)人,豐生沛養,故人亦稱沛 公。在消滅項羽完成國家一統後,(前202年)正月甲午,劉邦於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劉恆
(生於前203年臘月十一(12月15日),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漢族,漢高祖劉邦第4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8歲被立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后死,齊王劉襄兄弟興兵伐呂,周勃、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盪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24歲的劉恆即位。劉恆登基後竇漪房兒子劉啟被立為太子,竇漪房成為皇后。劉恆個人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在位23年,享年47歲。葬於霸陵。其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劉啟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劉徹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族,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文帝劉恆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孝武”,廟號世宗。
劉安
(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據記載,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的發明者。
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備
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靠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取得荊州與西蜀。公元2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後伐東吳時失敗,病死,在位3年。一生以仁義為本,頗得民心。 .
劉徽
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漢菑鄉侯後裔,山東淄博淄川人[1]。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術》(九卷)[2],後撰《重差》,作為《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劉徽於公元263年撰寫《九章算術注》,在《九章算術》後面寫了一篇1800餘字的註記,這篇註記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割圓術”。唐初以後,《重差》更名為《海島算經》。此外劉徽還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唐代失傳。
劉伶
劉伶,西晉沛國(治今安閥淮北市濉溪縣)人,字伯倫。“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 禮法”表示蔑視。 劉琨劉琨(271~318),西晉愛國將領。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人。也是著名的詩人、音樂家。成語“聞雞起舞”的人物之一。
劉裕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劉古代名人都有誰?
【劉郎前度】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載: 東漢 劉晨 阮肇 在 天台山 遇仙,歸來已是 晉 代。後 劉 等重訪 天台山 ,舊蹤渺然。詩文中因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亦作“ 劉郎前度 ”。 唐 劉禹錫 《再遊玄都觀絕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 劉郎 今又來!”此 劉禹錫 自稱。 宋 周紫芝 《點絳脣》詞:“渾無緒! 劉郎 前度,空記來時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獨馬纓一樹,不識門前,就是人面桃花,也無所謂 劉郎 前度。”
【劉柳】 唐 劉禹錫 、 柳宗元 的並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幾,有八司馬之變,使 退之 不貶,與 劉 柳 輩俱陷黨中,則終身廢錮矣。” 清 唐孫華 《讀柳詩》詩:“漏洩謂 劉柳 ,責望致嫌疑。” 嚴復 《<天演論??群治>按語》:“此其說與 唐 劉 、 柳 諸家《天論》之言合,而與 宋 以來儒者以理屬天,以欲屬人者,致相反矣。”
【劉根】 漢 代術士。傳說能驅鬼、辟穀。《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 根 於是左顧而嘯,有頃, 祈 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向 根 叩頭。”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 劉根 遐寢不食,或謂偶能忍飢。” 唐 高適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詩:“江山歸 謝客 ,神鬼下 劉根 。”
【劉晏粟】 唐 理財家 劉晏 ,曾任吏部尚書, 東都 河南 江 淮 山南 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等職,用分段轉運方法歲運 江淮 糧食四十萬斛,以解決關中食糧。後人因以“劉晏粟”謂善於理財,政績卓著。 清 趙翼 《壽全惕莊六十》詩:“最績早同 劉晏 粟,清心仍酌 隱之 泉。”
【劉師哥】牡丹花品種之一。 宋 陸游 《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劉師哥者,白花帶微紅,多至數百葉,纖妍可愛。莫知何以得名。”
【劉海】1.見“ 劉海蟾 ”。2.傳說中的 劉 海 額前垂髮,俗因稱此髮型為“劉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前劉海,下面散腿袴。” 巴金 《秋》六:“略微高的前額上覆蓋著劉海。”
【 劉海蟾 】亦稱“ 劉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遠 ,以號行。道教全真道祖師。初事 燕 主 劉守光 為丞相。一日,道人 正陽子 來謁,說清靜無為之法,並索雞卵十枚,累金錢上。 海蟾 驚呼:“危哉!”道人說:“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 海蟾 悟,棄官歸隱,後仙去。見《神仙通鑑》。民間多繪作仙童狀,前額垂髮,手舞錢串,騎蟾背上。俗稱“劉海”。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幼蓉》:“面同滿月,眼若明星,雙髻簪花,如世間所繪 劉海 狀。”《秧歌劇選??十二把鐮刀》:“ 桂蘭 打鐵手呀手兒軟,腰兒閃幾閃,越看越好看……好像 劉海 戲金蟾, 王二 我好不喜歡。”
【劉陸】 宋代 劉克莊 、 陸游 的並稱。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陸 但恣肆。”
【劉累】傳說中善於馴龍的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 陶唐氏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能飲食之, 夏後 嘉之,賜氏曰 御龍 。” 宋 梅堯臣 《文惠師贈新筍》詩:“ 劉累 死,龍不馴。世間事,不識真。”
【 劉猛將軍 】1.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宋 劉錡 。 宋 景定 四年,旱蝗,上敕 劉錡 為 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見 羅振玉 《俗說》引 朱坤 《靈泉筆記》。2.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元 劉承忠 。 承忠 元 末駐守 江 淮 ,會蝗旱,督兵捕逐,蝗殄滅殆......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劉的名人都有誰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漢文帝劉恆: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諡號“孝武”,廟號世宗。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劉歆:(約前50-23),新朝開國功臣。封紅休侯。劉歆在天文學及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編制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並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
中國歷史上姓劉的名人有哪些?在那方面有名?
多去了
劉姓的始祖劉康公, 名季子,為東周諸侯國劉國開國君主,他為周頃王的兒子、周匡王、周定王的弟弟,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2年),王季子稱劉康公。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庸思想的最早提出者。
劉邦,漢朝的建立者;
劉徹,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帝王,還把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是中國歷史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劉秀,東漢光武帝,東漢開國國君;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的皇帝,家喻戶曉得三國帝王;
劉裕,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朝的開國國君,布衣出身,是個農夫;
劉少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位國家主席。
歷史與現代姓劉的名人
歷史上的就多了,光說姓劉的皇帝就很多,漢朝的劉家,後漢的劉知遠(沙陀人),北漢的劉崇(劉知遠的弟弟),結束晉朝讓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的劉裕,南漢的劉隱,前趙的匈奴人劉淵(匈奴人,賜姓劉的),還有稱了帝號但是不被史學家承認的,比如劉周武。
姓劉的古代名人,只要人名
劉邦、劉徹、劉秀、劉備。劉伯溫、劉墉、
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