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節日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0日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節日風俗?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的民族的節日習俗

哈尼族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中國的雲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雲南紅河地區的一個山地民族,以農業為主,善於闢梯田種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們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創造了中國農田史上七種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有十月節(新年)、六月節(吃新)、波突(祭山)、祭母節、認舅舅、阿巴多(戀愛歌宴)等民俗節慶,其豐富的飲食文化與節日文化相映成輝,構成了獨特的哈尼風情。   哈尼族日食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食乾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還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們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著與醃肉一起吃。他們還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飯、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寶飯、紫米汽鍋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構成了完整的藥膳系列。這些藥膳具有補血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收宮強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大塊朵頤,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禮,客從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盡歡而散。村裡有人家殺豬宰雞或做了什麼可口的食物,各戶男女長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給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於精打細算,常常把吃鮮剩餘的豬肉、牛肉製成別具風味的火薰臘肉和乾巴,常年儲備以待客。制時,將肉切成條狀,撒上花椒麵、鹽、八角粉等香料,捂漚一晝夜後,便懸掛於火塘之上,任其煙火燻烤,半月或一月後,臘肉和乾巴均呈紫紅色,噴香異常而略含鮮味,取下裝進一隻特製的大蔑籠中,懸掛屋樑上,則一年四季都可備吃了。火薰臘肉和乾巴是哈尼族的名貴佳餚呢!   哈尼族還有一道奇餚叫"白旺",是用生豬血、羊血、狗血製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稱之為"阿壓馬捏"。以剛宰殺的豬、羊、狗鮮血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麵等佐料,不失時機地迅速攪拌而成。此菜看著怕,吃著香,味道醇濃,麻辣可口,被列為殺豬宰羊期間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熱誠待客的佳餚。   紅河南岸的哈尼族善於用發酵的黃豆摻合豆杆灰製作具有特殊風味的豆豉,幾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稱為"哈尼味精"。用其調製的"雀肉鬆醬",鮮香無比。   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 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月年,一個是六月年。十月年是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的日子,歷時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每家殺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家庭每個成員吃一塊,出嫁的姑娘不得食。到第三天時,每天下午都要舉行盛大的"資烏都"活動,即全寨人同飲團結、幸福的酒。全寨分為三組,每組輪流一天作東,日將偏西,當家男子在鑼鼓聲中,將美味佳餚以及高粱燜鍋酒端到街心,順序擺在早已鋪好的長蔑笆上。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長達百米,各戶當家男子圍席盤腳就宴,各家各戶爭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萊,按規矩邊飲邊舞。   哈尼族喜飲酒,酒節特多。如祭母節、老人節、黃飯節、命名節,祭龍節、認舅節等。逢節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與歌的戀愛宴會。   "阿巴多"是哈尼青年互相表示愛慕,體現智慧、比賽烹調技術的酒節。多在農閒舉行,由一村的小夥聯合邀請鄰村的姑娘參加,人數對等,一般在二十人左右,人夜宴會在一間大屋舉行,男女相約配對入席,菜餚豐盛,必有一隻煮公雞(上面放著兩枚雞睪龍和一隻活螃蟹)。彼此敬酒對歌,相依相伴,直到天明。臨......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較多,境內比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瑪突”、“惹矻扎”,俗稱哈尼三大節。

1.“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般過節三天,每年夏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至屬馬日為節期。節日期間不推磨,不舂碓,不生產,不許把山上的青枝綠葉子帶回家裡。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舂粑粑,敬天地,獻祖宗。出嫁的姑娘要帶著米酒、粑粑、豬肉、雞蛋等回孃家拜年。節日過後回婆家時,孃家要送上一隻豬腿,表示對親家的回敬。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請客吃飯,互致節日的祝賀。青年男女邀約上山,彈三絃、吹巴烏、對山歌、談情說愛,尋覓知音。

贊助廣告

建國以後,許多與漢族雜居的哈尼族,如境內東部和西部地區,已經不再過“十月年”,盛行過春節。但地區邊遠,哈尼族比較集中的黃草嶺鄉、俄扎鄉、沙拉託鄉等地過“十月年”的習俗仍很盛行。

2.“埃瑪突”:俗稱“長街宴”,意為祭寨神。境內以豪尼、白巨集、羅緬、阿鄔、羅碧等自稱的哈尼族在春節前後過“埃瑪突”。“埃瑪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選擇一棵挺拔的大樹進行祭祀,整個祭祀活動,由“咪谷”主持。“咪谷”需經村民選舉,必須是夫婦雙全,五官端正,身體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擔任。祭祀時要殺一頭肥豬,一隻大公雞,並將一揹簍黃糯米飯供奉在樹下,眾人叩頭,“咪谷”則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願全村吉祥幸福。祭畢共同就餐,然後每家分一點豬肉帶回家去祭獻。“埃瑪突”一般過節三天,不事生產,男女青年邀約串山,尋找物件。村裡的小孩身背小蛋籠,內裝五彩蛋,到處玩耍。節日的最後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門前的場地上擺長街宴,邊吃邊唱,共致節日的祝福,哈尼族稱這節日之夜為“埃瑪支拔多”。席間由“咪谷”領頭,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村裡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獻上一壺米酒,向長者報喜,祝全村幸福。

3.“惹矻扎”(又叫“矻扎扎”),每年夏曆六月的頭一個屬狗日至屬鼠日過節。節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殺牛祭祀。節日前,村裡要選出一個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在村邊的磨秋場上,由“倮突”開刀殺牛。牛頭牛腳歸“倮突”,牛肉按戶平分。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舂粑粑,煮糯米飯,喝悶鍋酒,三天之內不事生產,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物件,村裡村外,一派歡樂景象。新街鎮、牛角寨鄉、勝村鄉、攀枝花鄉、黃茅嶺鄉的哈尼族,節日期間有摔跤比賽的習俗。

此外,哈尼族還有“莫埃納”、“合什扎”、“扎勒勒”等節日。“莫埃納”在哈尼語中是歇一歇,過過節的意思,每年夏曆五月初五過節,節期家家戶戶都要殺公雞,染紫色、黃色糯米飯祭獻犁耙、鋤頭,用青草包一包糯米飯喂牛。“合什扎”即“新米節”。各地節期不一,一般在每年夏曆八月新谷上場以後過“合什扎”。過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舂新米,殺雞請客,互慶豐收。“扎勒勒”相似於漢族的過冬。節日期間,各家各戶都要舂米磨面,做湯圓祭祀,並在門頭上插上一束馬櫻花,表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哈尼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新米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

每逢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便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

哈尼人素有敬老愛老的傳統,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2009年8月2日,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麼新寨的哈尼族姑娘在為村寨中的老人按摩。 當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2009年8月2日,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麼新寨的哈尼族小夥揹著村寨中的老人串寨喝酒。當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哈尼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風俗習慣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幹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夥,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鞦韆。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都要舉行一次“喝新谷酒”的儀式,哈尼語稱“長奴抽扎”或“車收資八都”,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裡。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穀穗,倒掛在堂屋右方後山牆上,採下百來顆穀粒,放進酒瓶裡泡新谷酒。然備辦美味可口的飯菜全家共飲,有的還請鄰居長輩男子來喝新谷酒。席間,客人舉杯唱起祝酒歌:

象黃牛尋找春天發出的青草,

我們爽快地喝著噴香的米酒。

紅紅的竹筷粘著黃鱔,

花花的杯子盛滿美酒。

豐收的糧食堆積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著端起酒杯,喝上幾口新米酒,即使是嬰兒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點。據說,這樣可使全家老少無病無害,幸福安寧。包頭巾 雲南藤條江南岸的哈尼山寨裡,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頭巾。女的方方的一塊,團溜溜包在頭上;男的寬約六寸,長掛掛一條,寬綽綽纏在頭上。小姑娘還不懂事時,戴一頂靈巧的兩角小帽。長大了,脫下小帽,包上一塊包頭巾,用一截絲線箍著,表示這“然咪”(姑娘)成熟了。這時,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就會來提親。小兒子一落地,就戴個拼縫的小團帽。(因它形狀團團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長大了,團帽又縫大一點,一直戴到結婚。結婚時,舅母要從自家的織布機上剪下一塊兩丈多長的布,然後染得紫藍紫藍的,送給新婚的外甥。祝願他們男耕女織,勤勞動,來日美好的生活象包頭巾一樣長。

樸素簡易的包頭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實,勤勞勇敢的象徵。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每個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縫製的小帽。小帽有六個角,四周鑲著小銀泡,帽頂正中又鑲一顆大銀泡,大銀泡下縫有一束紅線。

碧約姑娘未成年戴一頂小帽,是表示對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後要戴兩頂小帽(一頂是為情人準備的)。按碧約人的習俗,姑娘一旦被小夥子看中,小夥子為了表示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搶去一頂。如果姑娘也愛上這個小夥子,就順從地讓他搶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來。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後,懷了孕不再戴了,這時改成打包頭。尖頂白頭巾 滇南紅河一帶的葉車(哈尼族支系)婦女,不論在紡織、做飯,或勞動、串親、趕場、集會,總愛戴一頂潔白的尖頂白頭巾。它不但能防塵、遮日和護髮,而且還是一種美的裝飾。

尖頂白頭巾是用寬約一尺、長二尺的家織白布縫製的,呈尖角狀,酷似剛出土的白竹筍。頭巾後尾部寬布長,被風一吹,飄飄蕩蕩,別有風致。帽的側後處,有股白線帶,有的還用紅綠絲線在後尾邊沿,繡上別緻、鮮豔的圖案。

據說,古代的葉車人,原住在一個美麗的湖濱草原上,後來人口增加了,就南遷到水草豐美的“葉車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帶)。不久,因和一強大部族發生衝突,只得四處流浪。若干年後,遷到“阿迷州”(現開遠一帶)居住。但那個強大的部族又追蹤而來,善良樸實的葉車人忍無可忍,被迫應戰。經過七十七天的浴血奮戰,葉車人失敗了,他們紛紛逃進紅河一帶的深山裡。婦女們用自己紡織的白布縫成尖頂白帽罩在頭上,並用頭巾後襬住臉,使敵人無法辨認。後來,發現其他族的婦女戴尖頂白......餘下全文>>

不同民族的節日風俗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曆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晒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節日習俗

百度百科民族節日詞條

=====================

民族節日

[編輯本段]節日簡介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55個少數民族中,節日之多,難以計數。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並要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各民族特色各異的眾多節日,大致可以分為新年節日、生產節日、青年節日、紀念節日、習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等六個方面。這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關係的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儘管各民族的節日在日期、內容、意義、過節方式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穩定性、群眾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共同特點。不少民族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成為深深植根於中華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文化寶庫。[1]

[編輯本段]節日起源

民族節日多出於民間傳說故事,各少數民族人民為紀念故事中的人和事,產生了本民族的節日。[2]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晒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餘下全文>>

哈尼族的風俗習慣作文300字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同源於南遷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獵物之習,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哈尼族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六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月年,另一個是六月年。

     是在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過,歷時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家家都要殺一隻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全家每一個成員都得吃上一塊雞肉,準備出嫁的姑娘則不能吃。隨後要做三個飯糰和一些熟肉獻給同氏族中輩分最高的老人。寨子裡要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張桌子連在一起,各家各戶都爭相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

是在六月裡舉行,具體日期由祭司選定,以祭天神和穀神為主要內容。屆時也要殺雞宰羊,舉辦酒筵盛餐。在為天神建蓋秋房時,要在門口殺牛進行祭神,祭畢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賜。

相關問題答案
哈尼族的節日風俗?
哈尼族的節日?
傣族的節日風俗?
怒族的節日風俗?
普米族的節日風俗?
滿族的節日風俗?
苗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彝族白族的節日風俗?
高山族的節日風俗?
布依族的節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