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故事?
佛家十大經典故事??
您好 有佛家四大經典愛情故事(一)前世是誰埋了你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 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 一息。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搖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 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 畫面切換.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釋道:看到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嗎?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唰地從床上做起,病癒。
(二)蛛兒與芝草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薰託,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裡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蜘蛛。佛主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灼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有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
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象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餘下全文>>
佛教有哪些故事
九色鹿舍已救人
古時候,在一座景色秀麗的山中,有一隻鹿,雙角潔白如雪,渾身是九種鮮豔的毛色,漂亮極了!人稱九色鹿。 這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突然,一個人抱著根木頭順流而下,在洶湧的波浪中奮力掙扎,高呼:“救命啊,救命!”美麗善良的九色鹿不顧自己安危,跳進河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落水人救上岸來。驚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後頻頻向九色鹿叩頭,感激他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對天起誓,永做你的奴僕,為你尋草覓食,終身受你的驅使……” 九色鹿打斷調達的話頭說:“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我救你並不是讓你來做我的奴僕。快回家與親人團聚吧。你只要不向任何人洩露我的住處,就算是知恩圖報了。” 調達又起誓說:“恩人請放心,如果背信棄義,就讓我渾身長瘡,嘴裡流膿!”說完,千恩萬謝地走了。 這個國家的王妃,嫵媚動人。有一天夢到了毛色九種、頭角銀白的九色鹿。心發奇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會顯得更加漂亮!於是,她嬌嗔地對國王訴說了美夢,要國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面前。 國王無奈,只好張貼皇榜,懸重賞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蹤或捕獲著,贈國土一半,並用銀碗裝滿金豆,金碗裝滿銀豆作為重賞。調達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當國王、發大財的機會到了。雖然我對鹿立下誓言,但它畢竟是個畜牲,怕什麼?於是揭了榜文,進宮告密,說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國王聞言大喜,調集了軍隊,由調達帶路,浩浩蕩蕩地前來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開滿紅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烏鴉高聲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國王的軍隊捉你來了!”九色鹿從夢中驚醒,起身一看,已處在刀槍箭斧的包圍之中,無法脫身。仔細一看,調達站在國王旁邊,便明白了。心想:即使死也要把他的醜惡嘴臉公佈於眾。於是,毫無俱色地走到國王面前,問:“大王,你是怎麼知道我的住處的?” “是他告訴我的。”國王指著調達說。 “你知道嗎?”九色鹿說,“正是這個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時,是我救了他,併發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誰知道他見利忘義,反覆無常,聖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個靈魂骯髒的小人來濫殺無辜,豈不辱沒了你的英名?” 此時,調達無地自容,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裡流出了膿血,臭不可聞,遭到了報應。 明白了事實真相,國王非常慚愧,責斥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傳令收兵回宮。並下令全國臣民不許傷害九色鹿。 王后沒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又羞又恨,最後活活氣死了。
五百強盜成佛
從前,在古印度南部,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做,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鬥,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髮、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地嚎叫著。 悽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藥,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沸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餘下全文>>
在佛教公案裡有個故事禪師閉關感動天人每天送飯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師,是彭祖的後代,吏部尚書錢申的兒子。他的母親有一天夢到一輪太陽投入自己的腹中,就這樣,便懷孕了,不久即生下道宣律師。律師自幼就和別的小孩不同:生而好禮,正視聽,肅容儀,天性嚴正,真是希有難得。道宣律師從小就勤誦經書,長大以後,正式拜師求學,只要是有學有德的大師學者,無論多遠,他都一定前往參拜求授!於是外通百家諸子之說,內洞佛教戒定慧三學。十七歲正式出家,對於佛教的戒律,更是研究透徹,並能自然而然的持守精嚴,不論在順境或逆境都是一樣,因此他高潔的品格所流露出來的氣習就如蓮華的清香一般;而他的智慧之光,更如火炬高懸,照徹了整個陽世與幽冥。他為了儲存併發揚佛法,一生著述不斷,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發掘出來,而使深奧難懂的“七聚”、“五篇”戒本豁然明朗。總之,道宣律師的德行超於三界之外,道業為所有含識所共尊重,因此感動了諸天神,自動時常的護衛在他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師的故事可以作證,這是真的,史傳上有詳細記載。道宣律師是律宗始祖,當年在終南山修行,戒律精嚴,感動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毗沙門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缽飯供養,這真正是“感動諸天、天龍、鬼神。”
當時法相宗祖師窺基大師,他是玄奘大師的學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窺基大師經過終南山,順道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聽到這個訊息很歡喜。窺基大師學問好,講經說法一流,他以為窺基大師對於戒律疏忽,不太重視,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養來感化窺基大師。哪裡知道談話過了中午,也沒有人送飯給他們吃的左右。
道宣律師曾經到山西清涼山境遊訪,一天走到五臺山之一的中臺山,剛好日暮西沈,律師便歇了下來,找了個僻靜的地方敷座打坐,不久入了禪定。這時有一天界童子來到他的身旁侍立,律師出定後就問他說:
——“你是什麼人?”
童子答道:
——“我的名字叫玄暢,乃是天界之人,奉了帝釋天的命令,來此五臺聖境巡視,因此特地趕來侍侯。”
律師便說:
——“依據《華嚴經》上的記載,這五臺山乃是文殊大士應化的道場。但是現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世間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裡有什麼聖人的境界呢?”
童子回答道:
——“大聖境界,並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夠明白的。我只是一個凡夫罷了,您則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如果我們用有思維的分別心來求不可思議的境界,那是絕不可能的。你難道沒聽說過:本來一種法並無兩樣,但是三個人從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著各各不同的所見和分別了嗎?要知道隨著各人不同業報而生得的眼睛各不相同,因此所見便自然有別。我實在的跟您說: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山,完全是碧綠清澈的琉璃顏色,在諸山的中間,都有寶林間雜著,發出了煥耀光明,無論白天夜晚這些光耀都在閃爍相映著。至於問到文殊菩薩究竟住錫在什麼地方,這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知的了。”
說完這番話後,童子就隱去了,再也不出現了。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時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昨天中午你為什麼沒有送供養來?’天神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冒一身冷汗,生慚愧心,知道自己錯了,小看了別人,高抬了自己。 我們讀《華嚴經》,知道真的入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窺基大師持戒比道宣律師清淨,道宣律師持的是律儀戒,窺基大師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這兩者不一樣!窺基大師可以和光同塵,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戒行圓滿了。道宣律師雖然持戒精嚴,還小看別人,還要做出樣子來感動人,還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心不清淨。所以,不是道宣律師感化窺基......餘下全文>>
佛教因果故事
慾火害人—釋普明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師,是濟川趙氏之子。最初在泰山靈巖寺披剃出家,因為聽說清涼山的種種勝境,於是帶了簡單的行囊缽杖,往清涼山一遊,就在五臺山南臺的北邊,闢了一座小小的佛龕石室專心修學。
那時有一位奇特的僧人,也不知他的來處,常常和他談論佛法,每每提到眾生的煩惱難以降伏,要想度脫生死談何容易?言辭相當的切要,和這位異僧相處久了,也常常受到他的鼓勵,要他努力用功。
沒有想到有一次來了一群盜賊,但普明一點也不覺得害怕,坦然自若,賊人搶走他的財物也不覺得丟了可惜。異僧來到以後,普明就將情形告訴他,以及心中的感受,異僧聽了,非常讚許。
不久之後,山後傳來猛虎的咆哮聲,換是平常的人,必然是害怕的不得了,可是普明卻泰然自若,猛虎沒有多久離開了。異僧來到,普明又將這些情形告訴他,異僧大大的稱許他,再度勉勵他精進修行。
又經過不久,天上飄下大雪,一會兒功夫,山上積雪盈尺,顯得寒冷異常。
晚上有一面貌美好的女子似乎被寒冷的氣候凍壞了,要求普明允許她住進石室裡面,本著出家人的憐憫心,普明也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然而這一女子衣衫單薄,到了深夜,寒氣實在逼人,女子展轉呻吟,似已受不住嚴寒,於是要求說:
「師父!我能否到您的床上睡一下?實在是冷死了!」
最初普明不答應,後來那女子呻吟的力氣微弱,普明觸了一下她的身體,覺得她全身發冷僵硬、氣息微弱,恐怕會因此喪命,就無可奈何地引她上床,並且脫了外衣蓋覆在她的身上。
經過一會兒,再度探觸她的身子,感到女身暖滑細膩,無可言喻。這時欲情忽然生起,像火一般的熾烈,控制不住。
正想靠上身去,那知女子已經下床,普明用手去攬她,她卻一下子消失不見了。
從那時候起,普明的身體無緣無故的潰爛起來。眉毛鬍鬚都脫落了,疼痛得難以形容。
這時才想到自己的愚痴,後悔不已,日夜哀泣愧嘆,在佛前懺悔自己往日的過錯。
像這樣子,一連三個月的勤於懺悔,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傳來聲音:
「你沒有修禪定,所以不能解脫這種痛苦,如果有長鬆服用,就可以除去欲心之患,證得解脫果位。」
天人聲音使普明雀躍,但自己埋怨長鬆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更加的悔衍懺罪,再經過七天,又聽空中聲音道:
「長鬆就在你的石室前,你一看便明白。」
普明依照著天人所指示之言,果然取得了長鬆,服用後身上所生的瘡毒都痊癒了,頓時恢復了健康,神氣清明。
永昌元年八月,普明法師向友人告別,並談到這件事,希望友人能廣為勸戒,以作警世鐘聲,度人無量,功非小可,後來果然安詳而去。
求十個短篇佛教的故事…
2010-02-08 13:29:01 來自: 悲`馨(世事是空 真心才是實心)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丹來吧!小姑娘,我揹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裡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裡,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瀰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裡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餘下全文>>
佛教感人故事
在波羅奈城有一個德行超群、精通法咒的咒文師,他是全波羅奈城名聲最大的老師,教授著五百個學生。
有一個名叫桑耆沃的學生,從老師那學會了起死回生的咒語。但是,這個學生性情浮躁,他剛學了一部分,還沒有掌握解咒的方法,便自滿起來,不肯再學了。
一天,桑耆沃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到森林中去撿柴,看見林間地上躺著一隻死老虎。桑耆沃便對同學們誇耀:「嗨!老師教過我起死回生的咒語。我啊!能讓這隻死老虎重新活過來唷!」
「如果你真有這種本領,就快使出來讓我們看看吧!不然我們可不相信呢。」說罷,同學們都紛紛爬到樹上,從枝葉間探出頭來,觀看桑耆沃的表演。
桑耆沃站在死虎身邊默唸咒語,並用石子投擲死虎,那死虎一下子跳起來。
「嘿!你們看!我很了不起,很了不……。」只見老虎猛地向桑耆沃撲過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沒等桑耆沃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就命歸黃泉了!
桑耆沃一死,咒語失靈了,老虎也馬上倒地身亡,兩具屍體倒在一起。
同學們在樹上都嚇呆了,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他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慌忙地爬下樹,揹著柴回來,向老師報告了這件事。
同學們一邊說,一邊為失去了一個夥伴而傷心落淚。
老師也難過地搖著頭,用手拍著學生的肩膀說:
「仁慈和善心,施前當三思;施於好為善,施於惡惹禍。孩子們!不辨善惡,濫施恩情的人,只會把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來,慈悲的同時,也應該擁有智慧呀!」
「老師,原來起死回生的咒語這麼危險啊?」學生哭著問。
「我教給桑耆沃起死回生的咒語時,本來應該一起教給他解除咒語的方法和行咒的規矩。可他剛學完起死回生之咒,就大叫說自己可以去普救眾生,不願再往下學,結果……。」
學生中有人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聽了老師的話,羞慚得低下了頭。
最後,老師慈悲地教導著所有的學生:
「學習中的浮躁是千萬要不得的,你們一定要牢記桑耆沃的前車之鑑,以免重蹈他的覆轍啊。」
有關放下的佛理故事
中西方有個老和尚,佛理精奧,有一小和尚慕名而來,求取佛法,老和尚往缽盂中倒水,水滿則溢,小和尚道:師父,水已滿,為何還倒?老和尚說:缽中有物,不能再容,所以水滿而溢;不放下心中之物,如何求經學法?小和尚聽之頓誤,彈身靜坐,聽其講經。這就是佛經上有名的經典故事:佛說放下。佛說:放下了,就擁有了在晨鐘暮鼓中初雪飄落,初雪消融,世間萬物大約都是這樣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吧。我說:我想忘記。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佛問:你忘記了嗎?我回答說:沒有,或者說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記悲哀,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嘛,你說的。佛笑得很開心,千百年來佛一直笑得很開心。說人生如夢,是因為人生存在不可知的未來;說夢如人生,是因為有夢才存在生活的慾望。註定的相識,如春季花開的聲音,悅耳的清脆。註定的離別,像晨曦的露水,平靜的美麗。與其說愛是種緣,不如說是留下幸福記憶的巧合。那巧合,使得傍晚的雲端,紫霞閃過。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百年前離別的那一天,我們沒能留住時間,只好把愛封在心田,期待來世再相戀。就算世界都忘記了永遠,我們的心不變,不管生命倫回多少圈。佛說:你心裡有塵。我拍拍手,抖抖衣服,對著鏡子整整衣冠。佛說:心裡的塵是抖不掉的。我茫然四顧,一片迷茫。佛說:心裡的塵只能用心,才能消除。於是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不悟。佛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我仍不悟。佛說:悟有兩種:頓悟和漸悟。頓悟時,那靈性閃爍的一剎那,猶如霹靂驚醒了沉睡的大力神,劈開了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間,才能看見自己內心的那一汪清泉。佛說:你有太多的私心雜念。 我低頭向地,抬頭向佛,躬身自省。佛說:私心雜念是去不掉的。 我一頭水霧,仍然不能理解。 佛說:你的意志不夠堅強,心志不能專一,生活沒有目標,總是任由時光過盡,最後卻一無所成。我捫心自問,不禁冷汗滿身。
佛教輪迴故事結婚不成
從前,有一個香火很旺的寺院,名叫“姻緣寺”。這個寺院因為有很多道德高深的僧人而遠近聞名。
一日,一隻蜘蛛悄悄地爬上了大殿匾額的後面結了一張網。她每天都受到這裡香火的薰陶,所以慢慢有了靈性。當它在這裡呆到第一千年的時候,一位菩薩路過這個寺院,他看見了蜘蛛,對蜘蛛說,我們這樣相見就證明我們有緣分,既然是這樣,我就問你一個問題。這位佛祖走近蜘蛛生活的匾額,向這個蜘蛛提出一個問題。佛祖問到:“這世間什麼是最值得珍惜的呢?蜘蛛毫不猶豫地回答到:“已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是最值得珍惜的。” 佛祖聽完蜘蛛的回答,感覺不太滿意,說:“既然是這樣,那你就在這兒再修煉一千年吧!一千年後我會再來的”說完後就走了。
在這一千年的時間裡,蜘蛛每天都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可是她始終覺得自己是正確的。
這個寺院裡又經歷了一千個花開花落。
第二個一千年到了。
一日,佛祖又來到它的下面。佛祖又一次提出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最值得珍惜呢?”
蜘蛛還是那毫不猶豫的回答:“已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是最值得珍惜的。”
佛祖對這個答案仍然不是很滿意。說:“看來你還要修行一千年!一千看後我會再來的!”說完,佛祖又走了!
第三個一千年就要來臨了。蜘蛛還是每天在認真的修煉。
突然有一天,春風吹來了一滴甘露,他就落在了蜘蛛的旁邊,蜘蛛每天都看著他,他經營剔透,非常漂亮。自從這個滴甘露落到網上後。蜘蛛便變的滿是歡喜,因為它在這裡已經孤獨的呆了快三千年了。每天蜘蛛都看著甘露,想和他聊天,談心。通與幾天的接處,這隻孤獨生活了近三千年蜘蛛漸漸喜歡上了這滴由風颳來的甘露。蜘蛛非常喜歡他,也是因為他,蜘蛛過著這麼多年來最幸福的日子。
可是,有一天,春風又把甘露吹走了,蜘蛛眼睜睜看著他走,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失去甘露的幾天日子裡,蜘蛛寢食難安。它發現它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沒有甘露的存在,它愛上了這滴由風帶來也由風帶走的甘露。
就在這種思念中, 三千年的日子到來。
三千年的那天。佛祖又問它以前的那個問題。“世間什麼最值得珍惜呢?”
這次蜘蛛有了不同的答案。 它告訴佛祖,世間最值得珍惜的是與甘露共同生活的那段日子。
佛祖聽過這個回答之後,感到有些意外,於是他決定讓蜘蛛下到凡間體驗一下人世間的生活,並且告訴它在人間會給它一段姻緣。
蜘蛛很是歡喜,它想佛祖一定把自己與甘露的姻緣系在一起。
佛祖把蜘蛛投胎到一個書香門第家裡。這個江南書香之家給這個新出生的嬰孩取名叫“珠兒”。
一晃十六年過去了。珠兒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才女。很多大戶人家都來上門提親,但珠兒都沒有把他們放在眼中。又過了很長時間。 當朝皇帝在此地大宴文武,原因是為了給本地的一位才子高中狀元恭賀。 這位狀元名叫“甘露”。在聖宴當天,各地的鄉坤都來恭賀。珠兒和及其家人也來參加這個聖宴。
在聖宴其間本地所有的少女都被甘露的文采所吸引。 唯獨只有珠兒無動於衷。因為她知道他是由佛祖安排的,他是屬於自己的。
聖宴過後的一天,珠兒陪同自己的孃親去上香。她們去上香的寺院就是姻緣寺。很巧合甘露也陪同自己的母親的上香還願。上香其間,兩位老夫人一見如故,就此攀談起來。只剩下珠兒與甘露兩個。
珠兒便問甘露記不記得他們在網上的那段美好情緣,並且她還表露出對甘露的好感。甘露聽過她的講述後,只是微微一笑,並且表示對珠兒想像力很是欽佩。
對於甘露這種冷......餘下全文>>
為什麼看佛教故事會哭
給你看一個傳記,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發人深省的一則公案------三車和尚
三車和尚的故事,是描述玄奘大師度其愛徒(窺基大師)的因緣與經過,且更是流傳千古的中國佛教故事,甚至近來還拍攝成電視劇。
三車和尚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他是唐朝太宗時代的一個修行者,是唐玄奘法師的高足,中國佛教唯識法相宗的二祖,法號上窺下基.談到窺基大師,他可是頂頂有名,大概是中國佛教使上第一位代表皇帝出家的和尚.所以,要介紹窺基法師,得從玄奘法師談起.
想當年,玄奘法師少年出家,志求菩提,在西遊記的稗官野史上說玄奘法師是狀元之子,剛出世即遭大難,蒙金山寺老和尚收留,出家為沙彌僧,後來由觀世音菩薩選定為取經人,赴印度取經云云,此姑且不論,留待以後再介紹. 實際上,玄奘法師當年是自己發下巨集願,要光大佛的教法,但是因為當時印度東傳至中國的佛經只是少部分而已,因此法師立下大願,要為佛法盡一份心力. 他認為:既然佛法是從印度傳來,如果親自到印度去學習,一定可以瞭解真正的佛法是什麼,也可以將還未傳入中土的佛經拿回來,介紹給中土的佛教徒,所以他就立誓前往印度取經.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道友時,很多人勸他不要去,因為路途太遠,也太危險了.玄奘法師不為所動,當他要首途出發時,同寺道友問他何時回來,玄奘法師的回答是:寺前楊柳枝朝東時,我即歸矣! (這是有如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因為他們寺前的楊柳枝天生朝西.)於是玄奘法師一行人就出發了.沿途餐風露宿,好不辛苦,中途同伴病的病,死的死,走不到半途,就剩下沒幾個人了,還有一些半途而廢的,只有少數幾個和玄奘法師一起堅持到底.
當玄奘法師越過蔥嶺(中印邊界),那是現在的喀什米爾高原,群山高聳入天際,個個皆白頭.他突然發現遠處有一座小山,山頂是黑色的,這很奇怪吧? 玄奘法師就好奇的走過去,想探一探究竟.當他走到小山腳下時,發現黝黑黑的像繩子一樣的東西.他一看,更好奇了,因為那好像是人發,人的頭髮有那麼粗的嗎?他繼續向上走,到達山頂時,他發現黑色的部分還有微溫.於是,法師知道了:這是一個入定的修道者,但是,身軀怎麼這麼高大?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法師就開始挖掘,他小心翼翼的把這個"大個兒"頭部周圍的冰雪塵土清理乾淨,最後整理到肩部時,玄奘法師站在大個兒的肩膀上,身高剛好到大個兒的耳朵的一半.接著,他按照規矩,拿起引磬敲著:叮~~~叮~~~叮. 過了一會兒,大個兒終於出定了.當他張開眼睛,搖動身體時,身上的塵垢冰雪掉落的聲音,如同山崩一般,轟隆轟隆的,好不嚇人喔!大個兒左右張望,說:誰叫我呀? 玄奘答:是我啦! 大個兒:你是誰?你在哪裡? 玄奘:我是東土大唐的人,現在要到身毒(印度古名)留學取經.我現在站在你左邊的肩膀上.你又是誰啊?怎麼這麼高大?你在這兒幹什麼啊? 大個兒說:我是前一個佛(迦葉佛)的末法時代的人,因為已經沒有佛法了,我自己修道證得阿羅漢果,但是沒有佛的印可,所以我在這裡入定,要等釋迦牟尼佛來幫我印證. 玄奘說:哎啊!釋迦牟尼佛來過了,又涅盤走了啊! 大個兒一聽非常失望的說:那我再入定等彌勒佛好了. 說完眼睛一閉,就要入定去也! 玄奘說:且慢,你在這裡入定,如果彌勒佛來了你又錯過,那怎麼辦?我看這樣好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剛走一千多年,是像法時期,佛經佛法還在,我就是要去留學取經的.乾脆你到中國去投胎,等我留學取經回來的時候,我來教你.你覺得怎麼樣啊? 大個兒想了想,說:好啊!但是我不知道中國在哪裡啊? 玄奘說:你就向東邊太陽升起的方向一直走過去,就會看到長安......餘下全文>>
求一個佛教經典故事
類似故事的很多,不知道您看的是哪個,《楞嚴經》裡就有一個!
《大毗婆沙論》中有一則故事:
佛世時,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許多婆羅門參加婚禮。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時,佛對阿難說:“現在你隨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時,那些婆羅門遠遠見佛來了,就說:“今天是因儒童結婚的日子,瞿曇他來幹什麼呢?”
佛陀以天耳遠遠聽到後,便對阿難說:“你去婆羅門那裡,對他們說:‘三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
阿難將佛的話轉告婆羅門,又說:“因儒童今天決定要隨佛出家,看你們誰有辦法障礙此事。”
那些婆羅門聽了,拍掌大笑說:“瞿曇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結婚,怎麼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羅門說:“瞿曇的預言很靈,這是有可能的。”
這些婆羅門說:“我們婆羅門這麼多,大家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麼辦法讓因儒童出家。”
不久太陽出來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陽,他立即上房禮拜太陽,磕了幾個頭之後,只見從太陽那邊來了一個人,穿著鹿皮衣,身上掛著金繩子,手裡拿著金手杖,從空中飄然而落。因儒童趕緊擺好座位,請他入座,這些婆羅門看了,驚訝地說: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參加他的婚禮。
因儒童以為來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頭。
大梵天王說:“今天你辦什麼大事,聲音這麼雜,這麼熱鬧?”
因儒童臉便紅了起來,他說:“這是我們人世間的事,我今天結婚。”
大梵天王說:“原來是結婚,那你怎麼操辦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預備了三萬兩黃金,其中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另外一萬兩準備送給這些婆羅門,剩下的一萬兩要送給我的未婚妻。”
大梵天王說:“你請婆羅門吃飯,又送他們黃金,還是有功德。你送給未婚妻一萬兩黃金,是要買她嗎?”
因儒童想了一下說:“是這個意思。”
大梵天王又問:“用這麼多錢買未婚妻,她能值那麼多錢嗎?”
因儒童這時沉默不語。
大梵天王說:“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錢?”
因儒童說:“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指甲值多少錢?”
“這也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頭髮值多少錢?”
“也不值錢。”
“如果她出汗,這汗能值多少錢?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血淋淋的心臟值多少錢?”這樣說了三十六種不淨物,越說越汙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這裡時,因儒童就沒有貪慾了。
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曾出家做過比丘,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對界差別觀修了一萬年。因為過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經大梵天王一問,他往昔熏習界差別觀的善根立即現行,當下就消除了貪慾。
他再仔細看大梵天王,發現原來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佛坐在那裡,身放大光明,並且為他宣說苦集滅道四諦,因儒童當即證得三果阿那含,隨佛起身乘空而去。
這公案也啟發我們,如果對某人的身體生起貪慾,可以反問自己:我是愛他的頭髮?還是愛他的牙齒?愛他的血肉?我愛他的五臟六腑嗎?愛他的骨架嗎?愛他的屎尿嗎?這樣觀清楚身體各個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壓住貪心。
或者想:她的秀髮,一絲絲放在可口的飯菜中,自己願不願意吃;拔下她潔白的牙齒,放入茶杯中,自己願不願喝這杯茶;血淋淋的心臟掏出來,自己願不願用手接觸;面板撕下來掛在牆上,願不願用眼睛看;大小腸掏出來,願不願用鼻子嗅。這樣思惟也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