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5月10日

原姓的來歷

原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姬原叔(原公豐)之後,以國(邑)名為氏。

1、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贊助廣告

2、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先軫生先且居,先且居生先克,先克生先榖,先榖在邲之戰失利後,擔心將來國君會找他算賬,為防不測,竟於前596年率領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晉景公大怒,殺先榖,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凋零了。

3、出自趙姓。晉文公將原地分給趙衰,趙衰有兒子原同。

趙同,嬴姓,趙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為氏,別為原氏,又被稱為原同、原叔,是趙衰與趙姬的兒子,趙盾的弟弟,趙括、趙嬰齊的哥哥。《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

贊助廣告

4、出自媯姓,為舜的後裔。莊公二十七年,有陳國原仲。

原姓氏的來源?

在百家姓中有“原”姓,其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歷史名人:

原莊公、原伯貫、原襄公、原伯絞

更多名人:

原素欣、原是燈、原政庭、原蕪洲、原陵老翁、原妙、原燾、原子鏸

附:原素欣(1900-1979),水利專家。奉天(今遼寧)寬甸人。1929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後入康奈爾大學和威斯星大學學習,並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教授、土木系主任,甘肅鴛鴦池水庫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南京市工務局局長。建國後,歷任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工程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局副局長、水利電力部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對土壩建築有較深的研究。四十年代負責修建了我國第一座碾壓土壩-鴛鴦池水庫。曾主持設計。修建了白沙、薄山、南灣等水庫及老王坡、吳宋湖的窪地蓄洪工程。參與審查了大夥房、密雲、黃壁莊等水庫的土壩設計。

原姓的來歷。。。。。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軫,原憲,原壤,原復等。 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原姓氏的來源?

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原姓 - 二、遷徙分佈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伯爵),史稱原伯貫,受封於原國(古稱軹邑,今為河南濟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先是卿大夫。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原為氏。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注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蹟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史傳夏帝寧都於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於前635年圍攻原國。原國人跟愚公一樣堅韌不屈,說:“晉(山西)人想霸佔我們,咱不幹”。 晉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約定三天為期。過了三天還沒打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退。軍官們請求等一下,說:“原國就要投降了”。晉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終於離開了。沒走多遠,原國人聽到訊息,文公守信,主動撤軍,哪兒找這麼好的守信用的國君啊。原人感動得趕緊下城,把晉文公接進城裡。 原國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後裔主要居住於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裡,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鬥不息。河南省濟源市,在溫縣西北60公里處,有原社、原莊等遺址村名。據《濟源志》雲,為春秋是原國所在地。《溫縣誌》雲,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率師勤王,夏四月在溫敗太叔帶,襄王將溫、州、原、向等四邑賜給晉國,說明此時原國被晉文公所滅。“溫”邑即今溫縣西部、孟州市東部,“州”即今溫縣的趙堡鎮、武德鎮、武陟縣的西陶鎮、大虹橋鄉,“原”即濟源市北部,“向”即濟源市南部。據《濟源志》載,西周武王封弟原叔為原國,為蘇忿生蘇國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為樊侯即樊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聖作都於向為向國。這說明今河南濟源市,周初武王時此地封弟原叔稱原國,宣王時賜此地給仲山甫為......餘下全文>>

原的姓氏起源

原姓,中華百家姓姓氏之一。原姓起源於古代夏商周時期的地名原,原城和國名原國(今河南省濟源)。原姓來源於一個國名。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個兒子於原件。受封於原邑,建立了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吞滅。晉國大將軍先軫,被封到原國,稱為原軫,他的後代以國家名稱“原”為姓,世代相傳。全國原姓人口不多,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和山西省安澤縣等。莆田原姓是周代原件的後裔,是屬於東平郡這一支原姓家族支系的。原姓人口主要分佈在城內,其中一部分為建國初期南下遷入莆。臺灣原姓人口數稀少,莆田市近200人,排序第134名。

原氏家譜字輩大全2014年底

還有姓原的,我那天還在電視上看見姓魚的

請問原姓的起源?謝謝

周文王子封於原,為原伯,晉滅之,封先珍,號原珍,其後並姓原.

在百家姓中有沒有“原”姓啊?排多少?姓原的在哪個地區較多?有什麼來歷嗎?

在百家姓中有“原”姓,其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歷史名人:

原莊公、原伯貫、原襄公、原伯絞

更多名人:

原素欣、原是燈、原政庭、原蕪洲、原陵老翁、原妙、原燾、原子鏸

附:原素欣(1900-1979),水利專家。奉天(今遼寧)寬甸人。1929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後入康奈爾大學和威斯星大學學習,並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教授、土木系主任,甘肅鴛鴦池水庫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南京市工務局局長。建國後,歷任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工程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局副局長、水利電力部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對土壩建築有較深的研究。四十年代負責修建了我國第一座碾壓土壩-鴛鴦池水庫。曾主持設計。修建了白沙、薄山、南灣等水庫及老王坡、吳宋湖的窪地蓄洪工程。參與審查了大夥房、密雲、黃壁莊等水庫的土壩設計。

參考資料:http://www.uname.cn/html/Surname/2_2680.shtml

“習”氏起源於何時何地?

習姓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1、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中國古代有個習國(今陝西商洛丹鳳武關少習山一帶),以地為名,是封予炎帝后裔的諸侯國,君主名叫習侯。習國滅亡後,在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習氏。

2、源於國名,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在夏、商時期,在今河南息縣之地就有一古息國。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將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達封在古息國之地,稱息侯,建有息國。息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息氏。西漢末期大臣息夫躬,被誣陷“悖汙朝綱”之罪入獄冤死,其後裔子孫為避牽連之禍,四散遷逃,其中有改原姓的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

3、源於國 名,出自南北朝時期西樑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西樑國,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政權,國都建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史稱後梁。西樑國滅亡之後,其皇族後裔中多有改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西梁氏,後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習學公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習學公事,原為五代時期後周政權設定的官位,隸屬於中書門下省。到了北宋,中書門下省五吏房的“都檢正”、“檢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經被皇帝選定為充任者,就叫做“習學公事”。在習學公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官位,出自明、清時期官吏教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教習,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 璋為教育諸王子而專門設定的官員名稱,後成為官學教師的官名。在清朝時期的滿族教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漢姓者,就稱習氏、教氏,世代相傳至今。

6、習姓出自範名“少習”,春秋時的一個地名。《春秋釋例》雲:“少習,上雒商縣武關也。”,“少習”即名少習山(今陝西省丹鳳縣),當地的居名就以地名為姓氏,為習氏。

相關問題答案
原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