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午時是幾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6日

古代的這些子時,午時……,說明是幾點?

中國古時用地支來計每天的時辰,相對應的是:子時(23-次日1),丑時(1-3),寅時(3-5),卯時(5-7),辰時(7-9),巳時(9-11),午時(11-13),未時(13-15),申時(15-17),酉時(17-19),戌時(19-21),亥時(21-23)。

一天分十二時辰

古人計時,只根據天色把一日劃分為若干時段,如天將亮時為昧旦,日出為晨,太陽正中時為日中,日落之後為黃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後來,又將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即十二個時辰。《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載有十二時辰的完整名日為:夜半、雞嗚、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時辰始於何時?據考證所得,是始於漠代。漢武帝時,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時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雞嗚、平旦……。每一時辰又分為兩個小時段,如子時為子初、子正,丑時為醜初、醜正……。這樣,一晝夜十二時細分為二十四小時,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時為夜間十一時至一時,丑時為一時至三時,寅時為三時至五時,餘此類推。不過十二時的概念,後世仍常沿用。人們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麼呢?古人常以五更為計時單位,將一夜分五更,每更約為一個時辰。初更(一更)相當於戌時,二更相當於亥時,三更相當於子時,四更相當於丑時,五更相當於寅時。往時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樓,黃昏後鼓樓嗚鍾108聲然後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樓,每夜有更夫根據鼓樓上指示的時間打更報時,可說是儲存舊習的表現。

贊助廣告

十二時辰和現代時段對照表

夜半 雞嗚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十二時辰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現代時段 23時 24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24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23時

贊助廣告

古代的午時是什麼時候

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中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攻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代的子時和午時是現在時間的幾點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迴圈使用,一週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週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餘下全文>>

子時是幾點?午時是幾點?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古時一天分多少時辰?各相當於現在的幾點?上午11點多稱什麼時?

12個時辰~對應十二生肖~上午11點叫做午時……11點到13點都叫午時~古代有午時三刻~處斬聽過吧

古代午時三刻是現在幾點

午時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點45分 午時是11~13時 一刻為15分,故三刻為45分 ...... 在字典裡的午時三刻只說了它是指12點,卻沒說幾分 於是再去找了找答案 看到以下解釋 :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 (「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 「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 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 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 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 (以24小時制回答)午時三刻大約是11點45分。 以一日一百刻來計算的話可知午時三刻是11點43分12秒。 (一刻為14分鐘24秒,大約為15分鐘。)

古時的午時三刻是指幾點 40分

昔日未有時鐘反映幾點,各地區分別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各地方的十二時辰;

若是在刑場上,陽光明媚,本地亦可 直接觀察太陽正當空,照射一木樁之背陰臨消失之時--是現在將 近正午十二點(11:44分)時,開始動刀了。

古代行刑為什麼要在午時一刻?那是幾點?

我國古代非常注意死刑執行的時間,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時期應立即處決的,從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定在秋後處決。因為秋季草木凋零,呈現一派肅殺之氣,行刑順應天道肅殺之威。在執行死刑的具體日期上也有一定限制,如大祭祀日、致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斷屠日、二十四節氣、假日、閏月全月以及雨未霽、天未晴都不能施刑。行刑的具體時辰也有規定,白天行刑必須等到午時,夜間行刑必須等到天明,這是各代的通例。

“午時三刻”行刑並非古代法律的明確規定,而見於戲劇、小說。古代的時刻是兩套計時單位,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劃為一百刻。午時約合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十三時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時,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在古人看來,此時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且,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其鬼魂總是會纏繞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與其有關聯的人。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是習慣上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報應”和“因果輪迴”,認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坤卦》)。作為法官、監斬官、劊子手個人來說,單靠法律護身還不足以避免殺人獲得的報應,還必須靠“午時三刻”的陽氣以及其他手段匡正怯邪。

午時約合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十三時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時

中國古代的一刻是多長時間啊,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啊?

古代一刻是半小時,一個時辰是四刻也就是兩小時,午時是現在11時——13是,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12:30。一盞茶,一炷香當然會有長有短,茶杯有大有小,香有粗有細有長有短,人為因素也有,但在古代一盞茶是10分鐘,一炷香是15分鐘,這一般只出現在小說中現實中人們常用日晷、滴漏的方式來計時

古人一天分十二個時辰,即

子:23——1

醜:1——3

寅:3——5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戍:19-21亥:21-23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午時是幾點?
古代子時是幾點?
庚午時是幾點?
出生午時是幾點?
正午時是幾點到幾點?
壬午時是幾點?
戊午時是幾點?
午時是幾點屬什麼生肖?
子時和午時是幾點?
午時是幾點到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