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魏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百家姓中“魏”姓的由來

一、來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俯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二、遷徙分佈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無忌之孫魏無知的5世 孫魏歆定居於鉅鹿(今屬河北)。魏無知有兩個玄孫,一個叫魏諶,定居清河;一個叫魏漢,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魏氏有部分人遷至今陝西省境內。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將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後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鉅鹿徙居江西南昌,歷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11世,有魏才祿,生4子:長子魏元,移居廣東長樂;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孫邦政又移居廣東龍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墳;四子魏貞,有一子移居廣東揭陽,還有一子居海豐。魏元的裔孫魏應浩、魏特敬於乾隆年間遷至臺灣新竹縣;裔孫魏鼎高於清朝咸豐三年去美國,後到加拿大定居;裔孫魏鬆於1910年到印尼,開錫礦致富,曾任馬來西亞立法議員。 三、郡望堂號 【堂號】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 魏姓因鉅鹿為望,故也以"鉅鹿"為其堂號。 【郡望】 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 城:今山東微山縣一帶。 四、家乘譜牒 江蘇:魏氏宗譜四卷、魏氏族譜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譜六卷、紹繼堂魏氏族譜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進主冊不分卷、蘭風魏氏宗譜八卷、慈水魏氏宗譜二十八卷、山陰吳塘魏氏宗譜十卷、黃岩魏氏宗譜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譜六卷、項城魏氏族譜、鎮平魏氏族譜五卷、魏氏族譜一卷 河北:景縣魏氏族譜 湖南:魏氏五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譜八卷首四卷、衡陽魏氏宗譜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華陽魏氏宗祠族譜一卷、魏氏支祠族譜一卷、魏氏譜牒一卷、魏氏族譜一卷 山東:壽光魏氏族譜。 吉林:扶余五家站三支譜:魏氏東南支譜、魏氏西支譜,魏氏*支譜。祖籍山東壽光。源於明代萬曆年間。由河北棗強縣遷入山東壽光。始祖兄弟三人。諱 鳴謙、鳴遠、鳴讓。 魏氏族譜不分卷、續魏氏族譜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譜不分卷 五、歷史名人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敢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龔自珍同為今文經學派,主張抵禦外來侵略。曾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導改革變法。他是中國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傑出人物之一......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姓氏魏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第30位 趙錢孫李 .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姓氏魏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第三十位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中國姓氏,魏氏排名多少從古至今共出過什麼名人?

唐朝太宗時期的魏證,是有名的諫臣。向太宗提了很多意見。他死後,太宗說猶亥失去鏡子。還有明朝的宦官魏宗賢,直接顛覆大明朝,是明朝最大的宦官襲權!望採納

高清百家姓魏姓桌布高

贊助廣告

搜狗桌布最近有百家姓的欄目。都是高清桌布,支援桌布傳送至手機

百家姓姓蔚的有多少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鉅鹿(今河北)太守,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鉅鹿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衝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湧,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功遷徵西大將軍而聞名。盛唐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於福建安家,後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佈江南廣大地區,繁衍於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於海外,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位列我國百家姓第30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百家姓的喂是這樣寫嗎?

您好,百家姓中並沒有喂姓。

與它同音的有衛姓和魏姓。

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12位。衛滿朝鮮國姓,出自周王族,在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一百大姓。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或以康為氏。

衛姓源出有:

源出一

衛(Wèi 衞)出自姬姓,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併。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據《辭源》記載:衛,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衛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綰,見《無和姓篡》。

衛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衛氏,世代相傳至今。衛氏族人大多尊奉衛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後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於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衛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後,皆隸屬於鮮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昌黎衛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衛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衛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三

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氏。

源出四

源於周室姬姓,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衛滿朝鮮,屬於以國名為氏。衛滿朝鮮,亦稱衛氏朝鮮,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漢朝初期由故燕國流亡者衛滿推翻了原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的一個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但是對建國過程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在戰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勢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其地域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亦歸入秦朝的統治之下。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漢朝初期,有一個名叫衛滿的故燕國人,原來是燕王盧綰的屬下。後燕王盧綰背叛漢朝,漢高祖劉邦率軍鎮壓,盧綰亡命匈奴,衛滿亦一同前往。後衛滿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地區。漢武帝之後,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比如漢四郡:臨屯郡、真番郡、樂浪郡、玄菟郡)設定情況有所變化。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管轄高句麗、夫餘等族。漢王朝在朝鮮北部地區進行郡縣統治,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於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的傳播。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史學家將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文化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

衛滿朝鮮滅亡之後,有其王族後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氏,主要分佈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官阿哈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裡改(火兒阿)部首領。胡裡改部,源出宋朝時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顏·胡裡改(烏延·胡裡改),曷懶路星顯水人(今黑龍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後為......餘下全文>>

姓氏萬的起源

姓氏起源

關於萬姓起源有以下說法:

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於芮國(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城南,姬姓諸侯國,公元前640年為秦所滅),史稱芮伯。春秋時,傳至芮伯萬,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後因芮伯萬寵姬太多,便被母親芮姜趕出國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

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萬"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畢萬,乃畢公高之後,因輔佐晉獻公有功,受封於魏(今山西芮城北,原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功滅,把他封給了畢萬),又稱魏萬,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稱萬氏。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族複姓葉萬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萬氏。一說代北(泛指漢、晉代郡和唐以後代州以北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帶。)三字姓萬紐於氏改為萬氏。

周武王因"以萬人而服天下",其後就有人以"萬"為姓氏。

古代有弈葉的人,曾居住在陰山北面的萬紐于山,他的後代以居住地為氏,取山名的第一個字"萬"作為姓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萬姓主要有兩個支派,即出自於芮伯萬及畢萬之後。這兩個支系後成了我國萬姓的主要來源,自然,萬姓海祥地應在今山西芮城一帶。大致上,早在戰國之時,已有萬姓遷入山東省境,至漢代以前,萬姓乃主要繁衍于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區。漢代,萬姓已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萬姓有以"扶風"、"河南"為其堂號。換言之,主要發源于山西芮城一帶萬姓,在後來不久卻稱盛於今河南北部及陝西關中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河南一帶由於他族改姓萬,使得萬姓家族的隊伍更加龐大,同時,又因北方戰亂之故,萬姓同其他士族一樣,又不得不大舉南遷。早期主要南遷繁衍於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後不斷向四周擴充套件,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

堂號

"顕西堂":明末萬壽祺,萬曆舉人。明亡以後,誓不降清。穿著儒士的衣服,戴著和尚帽子,往來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他的書房叫"顕西堂"。他和閻爾梅被人稱為"徐州二遺民"。他的著作有《顕西堂集》。

歷史名人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 樹:清朝文學家、戲曲作家。在詞的格律方面,造詣很深。編有《詞律》20卷,為填詞者所推重。又有雜劇、傳奇21餘種。

萬 章: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蹟,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 川: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尤精繪畫,擅長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富有天趣,為當時藝苑所推崇。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繪畫論著,影響頗大。

萬玉山:名僧、氣功大師。

萬 表:世襲寧波指揮僉事。正德武進士。於國計贏絀,河流通塞,無不通曉。通經術,熟習先朝典故。曾求學於錢德洪(緒山),宗王(陽明)學。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餘下全文>>

新百家姓排名

中國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前100名。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柴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曹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001、李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002、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眾多。

003、張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004、劉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佔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臺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006、楊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佈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007、趙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

008、黃姓: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23%。黃姓在要集中於江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009、周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010、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江南各省吳姓均佔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佔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011、徐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1.73%。尤以河南、山東、浙江最多!

012、孫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52%,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湖南最多!

013、胡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014、朱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6%,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安徽、江蘇、山東最多。

015、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016、林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017、何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018、郭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餘下全文>>

傳說百家姓中,“閆”姓是北魏鮮卑族時候,由鮮卑姓氏轉移過來的。想問問是不是真的?

閆(Yán 閆)姓皆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後裔,源出有三:

序:閆姓為閻姓的別支。據《姓譜》載,分閆、閻二姓。又據《五音集韻》載,閆“同閻義,俗用”。因閆、閻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黃帝族的後代,龍的傳人,故閆姓和閻姓人家的堂號都是太原,古代他們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說閆姓望族居天水)。由於閻姓被“俗用”成閆,就產生了閻、閆二姓,所以在《百家姓》裡,兩姓並存。

1、相傳太伯的曾孫仲弈,被周武王姬發封在閆鄉,他的子孫因此就用閆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閆,稱閆氏。

2、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小兒子生下來時,手上就有一個閆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釗封在閆城,他的子孫也姓閆,稱閆氏。

3、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建立了晉國,到晉成公的時候,晉成公封自己的兒子懿在閆,晉朝滅亡以後,他的子孫就有人用閆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閆。

二、遷徙分佈

據山西省五臺山旅遊區閻(閆)錫山故居文獻紫陽村《閻(閆)氏族譜》載,閻(閆)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閆姓皆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後裔,起源有三:其一,相傳黃帝裔孫后稷,承襲姬姓,被周人尊為始祖。傳至十二世孫古公亶父,因由邠州(今陝西省彬縣東北)遷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北)改國號周,稱周族,古公亶父也因此稱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頗有才幹,生一子姬昌。姬昌出身時有聖瑞出現,太王興奮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見狀,明白父親是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就主動讓賢,他們隨後由岐山南下於荊蠻的今江蘇省無錫一帶,依照當地風俗,成為那裡的君長。其後建立吳國,建都今江蘇吳縣。季歷之後,姬昌繼位,移都豐邑(今陝西省西安灃水西岸)。姬昌即周文王。周成王時,封太伯的曾孫仲奕於閆鄉,仲奕的後裔以封地為姓氏,稱閆姓。其二,為周康王之後。周康五繼位後,曾對鬼方(今陝西省北部)及東南各地發動戰爭,並把爭戰所得的奴隸和土地分賞給各級貴族。史載周照王姬瑕的小兒子生下後,手上即有一個“閆”字,於是,康王便封他於閆城,其後子孫以封地為姓氏,此乃陝西閆氏,其三,為唐叔虞之後。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省翼城西)後,把唐地封給他,史稱晉國。春秋時,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於閆(今山西省安邑縣西部),後被晉國所滅。懿的後裔大都散落於河洛一帶,漢末居滎陽。他們以封地為姓稱閆氏。閆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發展,東漢時,閆姓開始進入四川,陝西,甘肅。明代至清代,閆姓才開始逐漸向南方擴充套件,發展到江蘇,湖南等地,清代以後,開始進入福建,廣東和臺灣。閆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東,安邑,平陸,宜春,安漢,新安,西城,天水,馬邑,武陽,盛樂,常山,廣平,太原等。西漢末,有尚書令閆章(河南滎陽人)的裔孫閆穆因避難遷於巴西安漢(今屬四川),另有一裔孫閆甫,魏武帝時封平樂侯,復居河南新安。甫的兒子璞任象郡太守(今屬廣西、貴州兩省一帶)。璞生贊,為晉殿中將軍、漢中太守。贊生亨,為遼西太守。亨生鼎,為北平太守,封安成亭侯。其後子孫徙居河南、天水、敦煌等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不息,閆姓大舉南遷,經過唐宋及明清兩個重要時期的繁衍遷徙,閆姓落籍於江南許多地方,其中,江蘇、浙江等較為集中。總之,閆姓發源、繁衍於我國北方,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安慶·閆族簡史》修撰時間不詳,記載始祖閆德佑,原籍山西太原府洪洞縣人氏,元末天下大亂,飄泊渝州之巴邑,旅於洪武二年,流落夷陵,在河西荒無人煙之地,挽草為業。自小平善壩,沿江而下至筆架山麓之磊口河北半月地帶,縱橫二十餘里,閆氏子孫在此繁衍,至我輩已煙火千家,人丁三四千矣,閆氏族居之地,以紫陽主中心,有紫陽閆家......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姓氏王的來源?
姓氏金的來源?
李姓最早的來源?
姓氏程的來源?
姓氏周的來源?
姓氏鄭的來源?
姓氏羅的來源?
姓氏劉的來源?
姓氏張的來源?
姓氏常的來源?